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创新机制的探索

2018-03-29 03:36谭桂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4期
关键词:党课学生党员群体

谭桂明

(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 27101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针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党建工作正在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细节化的方向发展,党员发展的目标中心由“数量”向“质量”迁移。在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下,以“90 后”“00 后”为代表的高校学生逐渐成为党员主体。在这种形式下,高校党支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政策要求与时代要求创新党员培养工作机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输出优秀的党员人才。

1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提高学生服务水平

高校学生党员的身份不仅是党员,也是学生。他们能够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及服务需求,能够为学生群体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因此,高校党员更能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同与理解,有助于促进学校主流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在为学生、学校提供服务的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1.2 有助于净化校园风气,改善校园形象

学生群体的素养、 学风等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校园形象。高校党员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可以督促学生党员养成努力学习、关爱同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增强高校学习氛围的浓度,可以净化校园风气,构建良好的校园形象,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

1.3 可以为对高校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高校学生党员的人选是通过学生选举、 学校审核等层层筛选才确定的,都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其行为举止都代表着党员形象。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领导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也是如此。高校党员培养工作可以提升学生党员的领导能力,让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与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为学生群体树立榜样形象,引领学生群体规范自身、发展自身。

1.4 能够为国家培养党的接班人

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接班者,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学生党员经过高校党支部的培养与评核之后,具有无私的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出色的业务能力,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能促进党、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2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考核机制有待改进

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通常是先通过学生群体的民主选举,再通过学校的评价审核,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入门严格、后期考核过松的情况,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学生在成为党员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审核,但是在成为党员之后却产生了一定的懈怠心理。这是因为目前高校针对学生党员的后期培养和评价审核存在问题。在发展党员的阶段,高校评核学生条件的标准过于片面,部分学校甚至只以成绩论高低,缺少针对学生心理、思想、行为、其他学生的评价等方面的审核。在党员培养、锻炼阶段,缺乏相应的考核淘汰机制,这就导致已经成为党员的学生没有危机意识,过于放松自己,行为举止得不到严格控制,使得高校党员质量在培养过程中不升反降。

2.2 高校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对党员发展和培养的重视意识不足,党员培养工作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高校针对学生党员师资投入、资金投入过低,导致党员的师资和活动经费跟不上党员数量的发展; 很多高校在开展党课教育的时候,采用大班制的授课方式,一堂党课有上百名学生党员参与,部分学生还存在替课、替考等情况,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

2.3 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强

我国高校针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大多是沿用传统的内容和形式,课程内容多是空泛化的说教,不利于学生党员的吸收与理解。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党员在“互联化”影响下,兴趣涉猎比较广泛,思维习惯更为活跃,教条化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党员的培养,不能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高校学生党员的活动形式通常是听党课、看文件、写感悟等,没有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活动过程乏味枯燥,很多党员知识表面上的应付,缺少实际性的深入思考与互动。陈旧单一的活动形式无法对党员团体起到有效的培养和凝聚作用,导致高校学生党员的活动参与热情、效果等日渐降低。

2.4 工作方法急需创新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多是:“90 后”和“00 后”群体,这些年龄段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成长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比起传统的交流方式更加倾向于使用社交工具进行线上交流,在日常学习上也是更加倾向多媒体课堂。目前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教学工作的时候通常是选择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忽略了新时代学生的思维特点,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利于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创新机制的对策

3.1 优化评核机制,增强学生党员的危机意识

完善党员在入党前、入党后的评核机制,保证党员选择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保证党员培养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学生党员入党前,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群众基础、日常行为表现、 思想信念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审核,避免以成绩定一切的片面化选择。高校学生党员入党后,制定严格的党员行为准则,设立党员淘汰机制,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复核,不合格者进行清退制,以增强学生党员的危机意识和自制意识。对于评核工作的开展,高校应该选择适当的人员来专门负责,并对其工作的开展进行严格的监督,避免出现“暗箱操作”。

3.2 加大党建投入,保证党员质量

高校的党建投入是党员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党员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党员师资队伍的建立、党课的开展、 党员活动的组织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增强党员培养的重视意识,加大党建投入,提高党课教师的基础能力和专业水平,根据学生党员数量合理配置教师数量,保证党员培养效果,保证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

3.3 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培养内容的时代性

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性,创新党员培养内容与活动形式。在党课内容中融入时事热点,联系日常学习与生活,增强党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增强党员培养工作的时代特色。在党员活动的组织上可以多采用座谈会、竞赛、视频交流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党员的内部交流与谈论,有助于增强高校党员凝聚力与战斗力。

3.4 改进培养方法,创新工作模式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式下,中国的发展需求和对党员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所以高校党员培养工作体制也应有所改变。工作方法、工作模式等需要根据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和改进,保证党员质量与时代要求的匹配性。例如,可以利用QQ、微信等开展“微课教育”,既能解决师资问题,又能吸引学生党员的注意力,线上交流的模式还可以考察党员学生的教育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优劣决定了学生党员质量的好坏,对于学校形象、党员形象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通过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在培养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存在评核机制不科学、投入力度不高、工作内容不先进、工作方法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高校党支部只有完善学生党员的评价考核机制,加大对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强工作内容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才能提高高校的党建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党员人才。

猜你喜欢
党课学生党员群体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乡村党课可以这样上
“乡音党课”可以多一些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库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