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2018-03-29 01:43
成才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家长幼儿

幼儿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有时和家长一起)走出幼儿园,亲近大自然,通过游览参观、观察记录和感受体验等方式,建构相关社会认知、体会社会情感、形成社会行为的学习活动。由于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时间的灵活性、空间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学习的情境性、情感的体验性等特点,对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他们非常愿意参与的一项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若能组织好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就有可能实现活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在当今教育“唯知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下,还是有那些作为教育者的某些教师和家长从教育目的的视角,更看重孩子的“成器”“成才”,而不是“成人”。这种观念无形中使得有些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地位被边缘化,没有与其他促进幼儿成长的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的教育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地位靠后、比重偏低、可有可无的状况。要改变这种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我们必须先来分析一下,幼儿园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认清楚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到位,幼儿主题地位被忽略,对家长资源重视不够

关于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有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幼儿教师对组织幼儿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一认识导致教师对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教育价值未能主动、深入去了解,对在亲子社会实践活动中潜在的有益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教育因素挖掘不深、利用不够,以至于开展活动时目的性不强,准备不充分,且活动价值往往只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层面。

由于教师对组织幼儿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认识上的模糊,使得幼儿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造成幼儿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主参与程度不高,而且始终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而教师反而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直接发起者和实际控制者,以至于有时活动的内容、主题、任务的设置等都是从教师的兴趣、爱好和角度去策划,满足的是成年人(教师和家长)的愿望和好奇心。未能考虑幼儿需求的实践活动,造成幼儿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自然也很难从中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有效的社会性发展。

二是部分教师对幼儿家长在社会性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这一认识导致教师未能真正重视“家长”资源,在活动组织前,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造成家长无法明确幼儿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也不知道如何密切配合教师完成协助活动开展的任务。而且,由于对活动不甚了解,也使得家长无法在活动前和幼儿一起收集和了解与活动相关的信息,因而难于进行深度参与。没有家长的深度参与和密切配合,教师所开展的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二)专业分析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深度思考,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1.回避社会领域角度

幼儿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内容广泛而丰富,涵盖了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把握和提炼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主题的能力,所以不太愿意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切入活动,而更乐于从他们认为比较好把握的科学、艺术、健康角度去切入主题开展活动。如,从科学领域切入,参观科技馆、植物园,有助于激发幼儿去探索大自然和科学的奥秘;从艺术领域切入,参观博物馆、园博园等地方,则有利于幼儿获得书画和园林建筑艺术的熏陶;从健康领域切入,踏春远足能有效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这些活动若从社会领域角度去选择主题和确定目标,老师们普遍感觉有些困难,而且活动的组织过程也比较麻烦,并且安全压力又大,因而就有意无意地回避从社会领域角度去开展活动,即使组织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至于效果则无从谈起。

2.不会融合领域教育价值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环境资源具有诸多教育价值,非常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但由于教师的认识误区和教育领域选择的局限,很多资源并未引起他们的充分关注。如参观武汉园博园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参观领略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美的同时,完全可以选择一条能锻炼幼儿体力的适宜线路,完全可以和家长一起鼓励幼儿坚持步行参观,做到有始有终。这样的处理,既可从幼儿健康的角度,锻炼幼儿的体魄,又可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培养幼儿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做事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还可在欣赏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美的过程中,让幼儿对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产生兴趣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事实上,参观园博园活动,无论是放在艺术领域、健康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有其合理性,并不相悖,只是三者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未能合理、有效地融合领域教育价值的状况,无疑暴露出了教师专业分析和专业组织能力上的不足。

3.活动目标把握不准

教师们对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是否适合幼儿年龄段的特点和能力水平也不甚了解,主要表现在:目标贪多求全,主次不分;目标过于宽泛,不便操作,也难以达成。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影响活动的教育效果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深度体验,分享提升不够

有些教师过分强调社会领域的知识性教育,重说教,轻体验和实践,因而造成教师和家长单向灌输的形式居多,激发幼儿主体主动、积极的探索体验方式较少;以班级集体形式开展活动的居多,而以小组几个家庭或者单个家庭小型分散活动的形式较少。这种教育方式的老套、形式的单一,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参与了,却如匆匆过客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部分教师甚至完全省略了在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后开展交流分享的活动环节,即使有分享,更多采用的是宣传展板、集体谈话等方式,这种走过场式的分享无法帮助幼儿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及认知的提升和迁移。幼儿的社会认知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的情感体验,也就无从达到情感的共鸣,社会行为就更谈不上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样的幼儿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显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完善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与思考

对社会领域实践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研究,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从“十一五”科研课题“幼儿园生态德育的实践研究”、“十二五”科研课题“第二代独生子女背景下的幼儿礼貌教育研究”,到“十三五”科研课题“社会领域幼儿学习活动设计及指导策略研究”,十多年来,教师们一直坚持每年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薄弱点入手,通过真实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参与、操作、游戏、体验、交流,让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吃透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把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突破口

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需要拓展和加强的主要内容有:生活技能的训练和生活习惯的培养,礼仪、安全、生命、自然、感恩及传统文化教育,良好情绪、个性和品质的培养,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适宜的社会行为的培养等。如此多的内容,作为教师,该如何选择和把握呢?

首先,教师们需要进行集中学习,吃透这些社会领域教育需要拓展和加强的内容;其次,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需要组织集体研讨,达成共识。经过学习和研讨,教师们普遍认为,孩子们在社会性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就是教师和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和帮助提升的教育内容,也就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突破口。如,针对幼儿安全意识差的问题,老师们设计了“不能同陌生人走”的亲子实践活动;针对幼儿礼貌意识弱的问题,老师们设计了“到小朋友家做客”的实践活动;针对幼儿缺乏爱护环境意识的问题,老师们设计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亲子实践活动。由于是针对幼儿发展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而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这些活动开展后均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制定适宜幼儿的活动目标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因此,教师们在制定目标时,应深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和年龄特点,制定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目标。同时,还要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重视幼儿的需要,尽力做到制定的目标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并能体现幼儿社会性多维发展的目标要求。如针对大班幼儿,老师们可组织他们和家长一起参加植树活动,达成“激发幼儿绿化环境的意识,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教育目标;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组织他们到菜场买菜,达成“体会到生活饮食的丰富有趣,体验父母长辈和厨房师傅们制作一日三餐的辛苦”的教育目标;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组织他们到家里做客,达成让幼儿“学做有礼貌的小客人”的教育目标。

这些老师们精心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幼儿为本”的观念,其目标也适宜不同年段的幼儿,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多维发展目标的达成,如逐渐形成自信、主动、坚持等品质,逐步形成依恋感、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和爱憎感等多项正向社会情感,初步表现出交往、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良好行为。这些变化和发展使得幼儿的各种认知行为,如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对社会行为规范及对社会文化等的认知得到逐渐完善,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强化活动形式与途径的多样性,帮助幼儿获得多元体验

幼儿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它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的参与。因此,教育者要把握好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和途径,引导幼儿更好地接触社会事物,了解社会现象,并通过与社会成员的密切交往与互动实现社会性的多元体验,实现自我的社会性成长。

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环境资源繁多、涉及面广、灵活性大、内隐性和潜移默化性特点,尤其具有幼儿亲身体验和实践参与的优势,教师应密切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在大自然、大社会这样的生活情境中,为幼儿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任务,以达成如自尊、自信、责任感、文明礼仪、社会交往能力、适宜的社会行为等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挖掘、利用、组合好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让各方密切合作,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影响、共同施加数倍力量的正向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观念,扩展思维,以大主题的方式来呈现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可开展“我爱新武汉”“我是环保小卫士”“我眼里的中国”“礼行天下”等大主题活动。教师要放宽对时间、空间、人员、地域的限制,引导幼儿、家长在大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与大主题相关的小型分散的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在多个丰富多彩的小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教师、家长、社会资源的最大教育价值,做到既能满足幼儿自主参与、完成任务的目的,又能让幼儿获得多元体验的快乐。

如,可开展派发自制地铁小报、合作种下一棵小树、独立骑行五公里路程、给喜欢的人邮寄一封信等主题活动,这样的活动其任务新颖有趣,不拘泥于家庭和幼儿园狭小空间,又能与大自然、陌生的社会部门及社会人员亲密接触,无疑会激发起幼儿强烈的参与愿望。从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来看,这些任务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幼儿通过努力都可以完成,适合幼儿又能让幼儿有所体验和感悟,也有勇气和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因而是适合幼儿的社会实践内容,也是适合幼儿社会实践体验的好形式。

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固然重要,但真实的体验更为重要。因此,在实施过程,在考虑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家长们认真听取幼儿的想法,征求幼儿的意见,在确保能让幼儿得到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案,并精心策划、细心组织。如,可让幼儿及家长一起收集活动相关信息资料,了解活动内容,准备活动所需材料等,尽量让所有参与者能带着问题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请家长协助幼儿一起整理活动成果,一起分享活动中的收获等。教师要认识到,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思考的核心和重点都应该是,让幼儿在每一个活动环节得到深层次的、多元化的体验。

(四)加强分享环节的评价与交流,促进幼儿社会经验的提升

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结束后,分享交流及评价环节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分享交流,把自己在活动中的点滴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也可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幼儿的自评和互评,让幼儿提升认知、内化能力的同时,实现其社会性的发展。

在分享交流、评价环节,我们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他们协助幼儿一起将活动中的体验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或展示,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分享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收获,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成长。如,我们可邀请家长耐心倾听幼儿想法,帮忙选取整理相片和设计交流分享的PPT,帮助幼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或观点。当然,对于小班幼儿,家长可以在询问幼儿最想说的事和最喜欢的相片的基础上,选取一到两张相片,帮助幼儿用较简短的语言比较准确地介绍相片,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对于中班幼儿,家长可以在听取幼儿意见后,选取一到两个相关场景的相片或短视频,帮助幼儿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进行叙述,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于大班幼儿,家长可以在听取幼儿想法后,教幼儿选取两到三个事件和相关场景的相片或短视频,帮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准确地叙述,勇敢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交流分享及评价环节还能促使幼儿学会倾听同伴们与自己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为了保证每一位孩子都有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建议先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代表,集合小组成员的所有意见,进行班级分享交流。鉴于小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建议分享交流时,邀请家长们一同参加,但要注意以幼儿自我的分享为主,家长的协助帮忙为辅。

(五)注意活动后的总结反思,不断完善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活动圆满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活动后的反思,既要总结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部分,也应冷静分析、发现活动中的不足,如内容主题选择、前期准备、组织实施与活动后分享部分的不足和可以提升的地方,同时要提出完善调整的建议和措施。教师只有对所组织的幼儿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不断的分析反思、调整完善,才能帮助幼儿在下一次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收获,同时,教师也能在这种总结反思、完善调整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有效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促成自我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社会性家长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家长请吃药Ⅱ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