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就意味着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要求人们在获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注、尊重和激励。自从有了人,便有了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从而产生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致力于从整体上研究人的本质,正确把握人类存在、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充分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自始至终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作为最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中把“两山理论”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同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两山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于人类存在方式的认识论误区,社会的发展既要坚持促进人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凸显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设计、发展、改造和完善的实践活动,从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这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终极目标相一致。
1
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也从哪里开始。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和目的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个人从来都不是历史中的抽象物或偶然,恰好相反,历史是通过每一个人在追求自己所设定的人生目标中共同推动创造而成,而每个人也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解放和发展,并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的观点,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尊重、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2]。
马克思进一步阐述到“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中的“个人”是指向现实的、具体的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
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个人”具有多重现实规定性。第一,人的物质性;第二,在从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时,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一定客观条件将制约人的活动;第三,成为活动主体,能动地表现自己;第四,处于现实条件下一定自然、社会、政治关系之中;第五,对既有存在物进行不断的扬弃,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因而,生态文明思想虽然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基点,但是“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还具有社会属性,人始终处于现实的、可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正如马克思曾经说人即使天生不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天生也是社会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变化会影响、促进人的发展变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式。“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工业文明下‘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它强调主体对所处环境的适应”[3]。这是对传统文明方式的扬弃,它高度强调和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程度,正确处理现实的个人与社会成员的内在统一关系,化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如果我们仍然把关注点停留在“整体发展”而不是在“个体觉醒”上,就容易把人降到机械物的水平,不能充分调动个体的独立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能全面理解生态文明思想,工作也必然会陷入到模式化和标准化之中。
2
从社会学的层面上,马克思说明了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同时又进一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将人的类本质界定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它既是自然生命的发动和作用,又是一种自觉意识的探索和创造,同时也体现为一种社会群体的交往和互动,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外部展示和实现方式。
马克思历来主张“人始终是主体”,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是人发展的一种自由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如果说,自觉是认知理性的体现,那么,自由则是价值理念的体现。人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具有“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趋势:一方面,人就是要在实践创造活动中获得改造世界的自身满足感,从而获得价值上的体现,以确认“自由自觉”的本质;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活动把人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不自觉的“自由自觉”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把这种现象称为“异化”,为了实现和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异化会促使产生自我解放的要求,并指向解放的斗争,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人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人在自然界里自由的程度,主要是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
人类依靠群居生活的,“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4]。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失控的科学技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弊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的心灵蒙上了尘埃,空虚的灵魂四处可见,商品经济越发展,人就越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坚定自己的思想信念,充分认识到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关系转型时期,人的思想表现为具体性、变化性、复杂性和层次性,在现代生态文明中,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变化的经济根源,正确处理和把握人们思想的变化。
由此可见,从毛泽东时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江泽民的党要始终挖个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提出,再到习近平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虽然始终把强调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坚持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并重,提升人的实践能力,培育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
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落脚点,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把人当作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这与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目标相一致。“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人的目的地位;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在实践活动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对于“以物为本”的理念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的目标定位于人,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肯定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要确立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共性与个性,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人始终处于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没有一种绝对的标准来界定人的存在状况和人的规定性。这也意味着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深化,人存在关系的范围和程度将不断完善,人的发展境界不断提升,人在这种提升汇总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表现,从偶然个性走向全面个性。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趋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工业技术的进步是以破坏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地的自然条件为代价的,生态危机本质包含着社会危机、文明危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三期叠加的历史关口,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等大量的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投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其本质原因还是人与人之间对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利益之争。
因而,对人与自然的“有意识控制”,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一个具有人道价值理念的新型的、生态的文明形态它代表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和美好社会的和谐理念,自觉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精神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为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而社会主义也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引领我们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他在论述人类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中,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述,总结了黄土高原、渭河流域等地变迁中的认为因素,说明了人类文明对生态的依存关系,并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习近平看来,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对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做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它借鉴了人类保护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基础上破解生态环境难题。
实践已经证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目标的最终实现要靠观念的改变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项重要原则,拓展了“美好生活”的内涵,这为我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具体的建设方向,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