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常熟理工学院的前身——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六十年的办学历程,常熟理工学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值此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开辟校庆专刊,约请部分校领导、校友撰写论文,为校庆献礼。
学校党委书记朱士中教授和校长江作军教授结合常熟理工学院的发展,论述了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战略。
袁毓林教授是我校中文系1978级学生,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和学生合作的《苏州话反事实句的句法形式》对苏州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形式进行了整理和探究。郑伟教授是我校1998级中文系学生,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吴音奇字〉与明代常熟方音》讨论了《吴音奇字》中反映的明代常熟方言的几个音韵特点。邵天松博士是我校2000级中文系学生,现在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他的《〈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译私记〉引小学书考》穷尽搜集了《私记》中所引小学之书的条目,并与相关的中土传世小学要籍进行比较。袁丹博士是我校2000级中文系学生,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文化学院教师。她和凌锋博士合作的《当涂湖阳乡大邢村方言定母字的语音变体》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两方面考察了当涂湖阳乡大邢村方言定母字的语音变体。张友燕博士是我校中文系1998级学生,现在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师。她的《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学批评的流变》分析了英国文学流变的哲学基础,总结了流变的特点。
张波教授是我校中文系1998级学生,现在是宝鸡文理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研究中心(省级社科基地)教授、主任、硕士生导师。他的《“关学”与“关学史”正名》重新阐释了“关学”与“关学史”的内涵及外延。顾梅珑博士是我校中文系1996级学生,现在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的《理性伦理的价值解构与审美伦理重构》提出将伦理问题放置于主体间复杂交错的共同体中,坚守审美的精神纬度,重建新审美才有可能。
钱志中教授是我校中文系1988级学生,现在是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教授。他的《从中心城市到远郊: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空间转移路径研究》分析了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空间转移的路径及动因。孙小龙是我校人文学院2007级历史专业学生,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他和合作者共同完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及现状》对农地产权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陆远博士是我校社科系1999级历史专业学生,现在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他的《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早期尝试——基于〈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界〉〈社会学刊〉等杂志的探讨》通过对三份杂志的考察,深化了学界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早期尝试的理解。徐昊博士是我校2001级人文系历史专业学生,现在是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师。他的《古埃及文献中的外族人及其形象构建研究》认为风格多样的外族人形象是古埃及人自身形象的一面镜子,也是古埃及人构建自我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朱季康教授是我校社科系1997级历史专业学生,现在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简论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参考书与学生读物》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小学国语教师参考书与小学生读物编写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解军博士是我校人文学院2007级历史专业学生,现在是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他的《论汪达之的教育理念及其现实启示》总结了汪达之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迪价值。
六十一甲子,初衷仍存留。我们相信:常熟理工学院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