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艳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在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性的文本,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现阶段,群文阅读在农村小学开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学生的阅读面较窄。2、学生阅读材料贫乏。3、学生缺乏阅读方法。4、课内外阅读脱节,没有自主阅读习惯。根据这些问题,我在实践中粗浅地总结了一些在农村小学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手改变教学方式,要以教材为基础,“用教材教”,不能机械的死板硬套地“死教教材”。不必拘泥于字词理解,不必局限于句段“刨根问底”,不必强调精读感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群文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有充足自由阅读群文的时间,学会在阅读中自主理解多篇文章。
以我们现在所用的语文教材,人教版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人间真情”,其中的四篇文章分别是《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四篇文章放在一起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并寻找出每一篇文章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这几篇文章的共同诉求,感悟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寻找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理解群文阅读的特点就是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并以此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据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之前学过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比较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在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收入低、家长引导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没有能力购买大量课外书籍,课外读物质量偏低,因此无法形成良好有效的阅读空间,形成自觉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全面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有一定的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农村学校的孩子特别缺乏课外阅读书籍。然而学校的图书角、图书室正好填補了书籍缺乏这一空缺,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可读的书籍,为孩子们创设阅读情境,满足了农村孩子群文阅读的需求。
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推荐一些简短的、有拼音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看一些优秀的文章,如:《优秀作文选》《伊索寓言》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如:《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让学生广泛阅读,并做好笔记。阅读后、教师根据提出的阅读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些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适当点评,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完善课内阅读,保证阅读教学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给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资源,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这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就学习习惯而言,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大力提倡群文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阅读行动的需要,它使阅读者遵循一定的阅读方式去形成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阅读本身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
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勾起学生想听下去的愿望。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他作品,从而达到群文阅读。这样一来,群文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成就感。逐渐地,学生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群文阅读教学打破了原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进行阅读变为喜欢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寻找适合的实施策略,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太平中心小学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