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虎
科学是注重证据、注重事实的,实践才能出真理。任何没有经过实证的猜测都是不可靠的,实证意识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培养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是实证意识的因,“证”则是实证意识的果,没有“因”哪来的“果”,所以小学科学课堂实证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条件,是基础。比如,要探寻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的实验现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做到呢?
第一,要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课时,我先把小苏打藏在气球内,再把气球套在装有白醋玻璃瓶口,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表演一个酒瓶能吹气球的魔术。”学生一听酒瓶能吹气球,个个睁大好奇的双眼,迫不及待地想看这神奇的酒瓶,等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我把藏在气球内的小苏打倒入白醋中,气球瞬间被吹得大大的,学生看了这个表演后,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提出与这个魔术有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就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给予验证。
第二,利用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任务驱动是给学生适当的压力,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发现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迫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上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时,就可以给学生任务:在设计这三组实验时,每个小组必须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对比实验要注意什么?(一个变量,多个定量)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上《摆》这一课时的开始,我先演示三组实验,分别将摆锤重量相同,摆绳长度不同的两个摆摆动起来,让学生去观察摆速的快慢。接着又把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重量不同的摆摆动起来,最后将摆绳长度、摆锤重量相同的两个摆以不同的摆幅开始摆动。创设完这个情景后问学生:“从这三组实验中,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第一组摆的快慢不一,而第二组和第三组一样呢?
二、培养用事实说话意识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常常有学生轻易相信别人所谓的“正确答案”,这暴露出学生实证意识的严重缺乏,很容易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这就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有严谨性,要依据事实,用实践去检验,而不是盲目地全盘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品格,这是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实证的。
科学真理和科学概念是需要反复验证的。有很多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和想法一致,学生就会盲目下结论,这种结论是片面的、不完全的。比如说关于热胀冷缩,学生通过实验看到气体、固体、液体都是遇热膨胀、遇冷收缩,就会盲目下结论“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显然这是错误的。水在4摄氏度以下反而是膨胀的。学生易受从众心理影响,质疑自己的数据,当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一致,而自己的答案与众不同时,变得不相信自己起来,尤其是优生的数据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会全盘否定自己的数据。这时他没有意识到通过实证去检验自己数据是否正确,缺乏这种意识,导致思维不独立。比如,在做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时,当装满红水的锥形瓶刚刚浸入滚烫的热水中时,瓶塞中细玻璃管里的液柱瞬间不升反降,这一现象表明看似乎与“热胀冷缩”这个概念不符。当时有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且提了出来。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看到这一瞬间的细节,都纷纷否认他的发现。受到众人质疑的他,也开始对自己的发现不自信起来。其实他的发现是对的,因为刚浸入热水中的锥形瓶首先膨胀,容积增大,而热在短时间内未传导到红水中,导致液柱短暂下降。可是这位学生并未要求教师重新做一遍实验,开始人云亦云起来,这就是缺乏实证意识的体现。还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质疑的精神,一味听从教师所授的知识,没有一点的批判精神。没有形成个性思维,只会按部就班,全盘接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十分不利,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如果这样,教师就像拿着模印的人,培养着一批没有个性、没有思维,只会盲从的人,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故意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去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全班讨论。比如,在教学颜色对热的吸收影响这课时,提出“黑色纸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比其他颜色纸袋吸热快吗?”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黑色纸袋在阳光的背阴处一定比其他纸袋在阳光下温度低吗?”“阳光斜射黑色纸袋比阳光直射其他颜色的纸袋温度要低吗?”“亮光黑色纸袋比粗糙其他颜色纸袋吸热慢吗?”这些学生的质疑是否正确,就要通过实验去实证。
三、培养关注数据意识
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数据可以揭示科学概念,是支撑科学概念形成的有力实证。要培养实证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关注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让实验数据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形成学生的实证意识打下基础。
比如,在教学摆长对摆动快慢的影响的实验时,要测出不同摆长的摆在一分钟内的摆动次数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大小判断不同摆长摆速度的快慢。
还有一个就是要关注数据的有效性,并非是数据就能揭示科学概念,数据必须真实有效。比如,在做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的时候,如果你把潮湿的泥土拌成糊状,蚯蚓就不会到潮湿一端去,这样就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错误的实验方法会得到错误的实验数据,因此一定要关注数据的有效性。
数据的收集,就是要建立数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来证明假设的正确性,对学生原有的前概念形成对比,在正误的碰撞中寻求真理,养成用数据实证假设的意识。比如,在教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让学生猜测把一张A4张折成“一”、“U”、“M”、“O”、“口”这几种形状,然后再测量其承载垫片的能力,结果是“O” “口”型承载能力最强,学生究其原因,这两种形状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厚度最大,因此承载能力最强,这一发现与之前一些学生的假设形成冲突,在冲突中加深实证意识。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想当然是不科学的方法,必须通过实验取得数据才能無误。
四、培养“证伪”意识
小苏打和盐哪个溶解能力更强呢?学生往往会猜测是小苏打,因为小苏打的颗粒比盐细,学生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小苏打溶解能力更强,其实这就是“伪”。只要通过对比实验,马上就可以得出“小苏打溶解能力比盐强”是伪认识。
在沉浮实验中,学生前概念中会认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这是“伪”认知。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大的容易浮;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量小的容易浮,确立起定量和变量在对比实验中的重要作用。我觉得,这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本要素。
再比如,在教学完物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后,几乎所有学生认为所有物体都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殊不知还有水在4摄氏度以下是热缩冷胀的,还有金属锑和铋也是热缩冷胀的。当学生的认知与客观规律不符时,就要启发学生去“证伪”,从另一个侧面去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五、要培养科学概念准确表达的意识
在科学概念的表述中,一不小心就会“用词不当”,这不当的用词,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资源。比如电磁铁的实验,当电磁铁断电后,磁性是消失还是消退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无法确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最后发现,电磁铁断电后还尚存一些磁性,一段时间后磁性才会消失,因此,要用“消退”才能准确表达概念。
再比如,“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这个概念的表达是不是科学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后,让学生来解答,学生第一反应是对的。教师提示“斜面就是省力的,不存在费力之说”。如何改才能准确表达呢?学生通过思考,觉得应该改成“斜面坡度越大,省力越少”。通过探索准确表达科学概念的用词,就过程本身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的一种方法。
【作者单位:龙岩市白沙中心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