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清
科学教室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是学校实施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训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创建一个有力量的教学环境,如何建设一个让学生思维碰撞、师生智慧升华的场所,引起我们一线科学教师的思考。
处于科学教学改革前沿的STEM教育,出于兴趣努力将创意变为现实。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变,提供大量的具有教育及创意的教学硬件与活动同伴,让每一个教学室场都发挥最大的环境作用。在实际教育活动开展时怎样进行硬件设施创建设计?如何提升室场软文化的建设?将是我们重点需要考虑与分享的。
一、硬件环境的力量是教育开展的基础
在STEM教育改革下的学校形态一直在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学环境。教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强调环境育人的力量,然而作为教育最直接的环境—教室,在育人的系统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人意。教室是教育教学的开展场所,看到传统环境中教室的力量没有发掘,甚至是直接荒废。要给学生们创造出一个适合学习的教育体验环境。作为综合学科“科学”的教学环境,也引发我如何创造科学教室的力量的思考。
入职工作以来,科学教室的布置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如何既能符合国家对于小学科学实验室的装备要求,又能符合国际化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及科学项目。刚开始,科学教室的基本布置还是按照市电教馆关于科学活动教室的装备要求进行的,比如,要有统一的实验室使用规范、实验仪器使用规定、实验计划表、科技名人名言、实验室器材摆放标准等等,千篇一律的模样,只是在不同的科学教室在后墙的公示栏上,增加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示,这样的教室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没有国际范。在这样的传统而普通的教室中,经历4年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甚至都不知道墙上的那一位科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样的教室,怎么可能会有创新出现?怎么会有好的科学实践发现?
每一次,带班级进入科学实验室时,或者到其他学校听课参观时,常常以一个科学教师的职业敏感,去感受科学教室装饰及布置所承载科学教室的文化氛围,经常看到很多非常有创意的科学探究室、科学实验室,为有创意或者很有科学气息的布置而感到欣喜。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努力而建设的学科教室,“完全按照学科学习需要配置资源,依据各学科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装饰科学教室,努力地实现这教室环境使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听说并重……”,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意和智慧中让各个学科的教室都充分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并且不断与时代同步接轨,“老师们开始坐在属于自己的学科工作室,科学教室也有科学的味道和科学的气息和独特的探索探究文化,这才是一个科学教室应该有的科学味道和科学氛围”,这样的科学教室才是有“力量”的。
二、“同伴”间的力量,创造出互相影响的教育情境
教室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于硬件上洋溢的文化氛围,同时在教室里还有不同的个体,学生与学生间的“同伴”关系、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同伴”关系。STEM教育活动,师生间的沟通、讨论;小组间的分享与探讨,在教室里形成一个具有教室构造了一个情境,人在情境中,反过来,情境又来影响人。虽然有着不同需求,但是在这个环境情境中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改变而改变,选择科学教室就成了学生们的家常便饭。
那些相约于科学教室为共同探讨一个未完成的实验而纠结的伙伴,那些为了一个教学设计上的瓶颈而反复磨课的环节,都在科学教室这个情境里获得巨大的能量。本来仅仅只是个教室而已,由于有了人与人之间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注点、兴趣点、相互帮扶点,教室产生了“同伴”的力量。科学教室成了他们天天想待的地方。当然,学生应该亲近的远远不仅是这样的一间科学教室,成功的教室与“同伴”间应该更加开放。学科型的教育情境产生的能量才能促使获得更大的相互合作,只有同伴间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真正有效的相互影响的教育情境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同伴们关于学科教室的使用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同伴”间更多的智慧。
三、软文化力量,塑造多样性的室场能量
专业室场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建设符合STEM教育需求的科学教室更是如此,首先,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有所变化,各具特色。现在的科学课学习对象已经由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面开展,学段跨度大,学生心理特点差异大,如,在环境布置上,低年级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中年级应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高年级则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方案。这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环境设置,需要我们去寻找共同点,让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室效应。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更加重视的是有趣味、有教育和積极性,而中高年级的更需要的除了兴趣的培养外,更多的是知识性的拓展、价值观的塑造。
教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强调环境育人的力量,教室的力量来自人格,教室的力量来自同伴。他们因为各种缘由走到一起,却因此创造出相互影响的教育情境。我想,学会分享、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教室的建设,定会让我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教室与待在教室里面人物的力量关系,通过关注朝夕相处的教育情境,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作者单位:常熟国际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