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不再“一言不合就跳舞”

2018-03-28 01:56王一博
看天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歌舞片歌舞大叔

王一博

6岁的巴基斯坦哑女沙希达和母亲来到印度的神庙求神祈愿。返程的火车在印巴边境稍作停留。母亲正在熟睡,小女孩悄悄下车,稀里糊涂地坐上开往印度德里的火车。就这样,母女走散,天各一方。

这是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开头,很多观众刚进入观影状态就湿了眼眶。很快,悲伤的情绪被一场盛大的歌舞表演冲淡。来到德里的小萝莉,赶上了宗教庆典活动。数百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印度教信徒在闹市起舞。领舞的信徒名叫帕万,人们称他为“猴神兄弟”。此刻他是庆典上的巨星,站在人群中央,踏着鼓点,卖力地挥舞手臂。“猴神”成了小萝莉眼中的救命稻草。于是,印度大叔帮巴基斯坦小萝莉寻母的故事就此展开。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于2015年在印度上映,收获6750万美元(约合4.2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是印度当年的票房冠军。3年后,它来到中国院线,截至记者发稿,上映10天,票房突破1.5亿。

如果你看到开始那段盛大的歌舞表演,很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这又是一部典型的印度歌舞片,但整体来说,《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歌舞已经不那么宝莱坞化了:以往的“三支舞、六首歌”的传统被简化成一场歌舞戏和一段歌曲伴奏,歌舞片段也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绝非“一言不合就跳舞”。

“最早的时候电影必须有歌舞,现在情况必须改变了。”《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导演卡比尔·汗对本刊记者解释,“现在越来越成功的(印度)电影中,不再有很多的歌舞。整体来说,要看这个故事的主线是什么,需不需要。”

没有歌舞是行不通的

1998年,几位宝莱坞电影人策划拍摄一部情节紧凑、戏剧性强的电影,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片不出现歌舞。这引起投资人、发行商和音乐公司的不满。他们警告说:“在印度这样是行不通的!”几经拉扯,在市场的压力下,主创还是屈服了,在影片结尾加上了载歌载舞的情节。

纽约大学副教授、文化媒介研究者特贾斯维妮·甘地在文章中记录了这个故事。由于主创人员的坚持,她没有透露电影的名称。在她看来,印度电影中的歌曲段落兼具了“传统性和商业性”,很难一下被推翻。

这部影片新加入的歌舞片段不仅在上映前单独在电视上播映,音乐部分还被制作成磁带发行。这在宝莱坞再正常不过,很多电影还没上映,就能靠音乐赚到钱,比如1995年《勇夺芳心》的原声音乐销售了1亿张;有些电影音乐的版权费能帮投资方收回25%到30%的成本,如电影《印度往事》的制作成本为2.5亿卢比(约合11.5万元人民币),音乐版权则卖了6000万卢比(约合2.75万元人民币)。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这个传统从1931年就开始了。那一年,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上映,里面有大量歌舞表演。电影连续放映了11周,场场爆满。事实上,当电影刚从无声变成有声,世界各地的电影人都在用歌舞的形式进行电影声音的实验。但印度电影人对歌舞表演格外偏爱,1932年的《因陀罗的宫殿》直接被塞进70首歌曲。

歌舞片在印度大受欢迎,背后有着复杂的宗教、文化、社会原因。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被称为舞蹈之神,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印度人对湿婆的崇敬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也有人认为上世纪4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对印度电影制片业的严格管控,促使舞蹈成为电影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另外,在印度看电影是种舒适体验:很长一段时间,平均电影票价为1.5美元,电影院有免费空调。更不用说印度电影时长保持在3小时左右,中间有10分钟的幕间休息,绝对能值回票价。

有时候,电影中加入大量歌舞表演只是为了撑时间。香港作家蔡澜曾在书中记录了一则印度电影人的趣事:一位电影人制作了一部不够三小时的电影,观众们不买账,于是他在电影后面加了一段歌舞,凑足了时 间。

歌舞成为了文化包袱

改变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这时印度电影业进入萧条期,电视的普及和录像带的流行,更是从电影院抢走了大批观众。对老套歌舞片段的质疑声开始响起。那些脱离情节的歌舞表演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审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电影在美国流行过一段时间,不少美国人甚至因此学习印度舞蹈。但从90年代开始,印度电影在美国市场的热度就降低了。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王树英曾统计,这时期只有5%的印度国产影片盈利。国际影评界评论说印度电影简单粗俗,已病魔缠身。

2000年,印度政府把电影纳入到官方认可的产业范围内,使电影业无需再依赖黑社会资金。这项政策极大推动了印度电影的复苏。

2002年,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印度往事》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是印度电影第三次获此荣誉。消息传回印度,媒体报道中洋溢着莫大的荣誉感。《印度往事》共有6段歌舞,是典型的宝莱坞电影。印度电影评论家苏巴什·杰哈兴奋地向媒体表示:“歌舞形式也许会成为我们的优势。奥斯卡的提名表明了一种国际认可。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世界会接受我们。”

但《印度往事》没有把奖杯带回印度。失望中,风评立刻转向。一些人把失利归咎于歌舞片段,甘地在文章中写道,“电影中的歌曲成为了一种文化包袱,阻碍着印度电影制作者的全球化竞争。”

在要不要保留歌舞的纠结中,印度电影进入了新时期。2005年以后,印度电影年产量均保持在1000部以上。观影人数也有了大幅提高,2008年印度本土的观影人数达到33亿人次,是当时总人口的三倍之多。

曾经,歌舞是票房的保证,但是千篇一律的风格影响了海外输出,也无法满足年轻观众。“现在新一代观众不希望在所有的电影里面都看到歌舞,像动作片还有惊悚片,他们就不喜欢(里面有)歌舞元素。”卡比尔·汗告诉本刊记者。

把歌舞变成剧情

2013年,甘地做过一次统计,自2008年以来,拥有当红明星并由顶级公司制作的电影,歌舞片段大幅降低甚至消失。从2010年《我的名字叫可汗》到现在,中国引进了11部印度电影。通过这11部电影,我们也能发现印度电影正在改变,虽然多少还有一些歌舞片段,但已经和情节结合起来了。

去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只有一段克制的歌舞表演,电影在中国拿下了13亿票房。另一部印度电影《神秘巨星》比较取巧,电影本身就在讲一个“逐梦音乐圈”的故事,歌舞片段自然而然地嵌在故事当中。

不过,上述不少电影在印度国内公映的版本中仍有几段歌舞表演,但输出海外时都被删减掉了。于是,经常出现同一部印度电影拥有国内外两个版本的情况。2010年的《风筝》印度版时长为130分钟,有大量印度传统音乐出现。但国际版只有90分钟,删掉了所有歌曲,并按照好莱坞的习惯重新混录声音。

顶级明星都会跳舞

《小萝莉与猴神大叔》的导演卡比尔·汗意识到了变化。电影的结尾原本是这样的:小萝莉在开斋节和“猴神”团聚,所有的演员穿着民族服装欢快起舞——一段典型的宝莱坞式歌舞片段。但考虑到歌舞片段分量足够,这段表演从正片中删除了。

“最早的时候所有的电影都必须要有歌舞,现在根据故事来定。” 卡比尔·汗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的问题是印度人去看各国的电影,也会发现短电影没问题,无论是惊悚片,还是动作片,可能就不需要歌舞的元素在里面,(电影时长)短一些他们也不介意。”

但也有一些传统要继承,比如舞蹈依然是检验一位演员能否成为顶级明星的标准。“如果要成为一个主流明星,肯定是要特别擅长跳舞,我們很多大明星都是跳舞特别好。”卡比尔·汗说。《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男主角萨尔曼·汗已经53岁了,他的身材不太符合人们对于舞者的传统定义,但在电影中的舞蹈表演却灵活舒展,有网友开玩笑说他是“灵活的胖子”。他也是与阿米尔·汗、沙鲁克·汗齐名的印度国宝级男演员,人称“印度三大汗”。票房已经证明了其中“两大汗”在中国的认可度。少了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场景,扎实的剧本,演员的专业精神成为了如今中国观众贴给印度电影的新标 签。

猜你喜欢
歌舞片歌舞大叔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失眠的熊大叔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马戏之王》:好莱坞歌舞片回春
对歌舞片《芝加哥》中舞蹈艺术的研究
梨大叔说错了
绚丽的辉煌——记好莱坞歌舞片
我可以变得很富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