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趋势策略研究

2018-03-28 14:58张春雷
神州·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单一化就业导向应用型人才

张春雷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连年萎缩。究其根源,除了社会因素外,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性较差,与社会脱节,这是我们汉语言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我就从实际的工作出发,剖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期提出一定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单一化;应用型人才;就业导向;对策

前言:

诚然,汉语言文学教育历史由来已久。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深厚的语言功底,教学的着眼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很多学生的就业去向是教育教学工作,新闻传播类,行政文书等工作,这些工作大都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汉语言任课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互动。任课教师只是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将知识体系一股脑的传输给了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全盘吸收。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互动较少,任课教师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传输,而很少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在于任课教师疏于对课堂的管理。

1.2内容死板、课堂沉闷

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受到知识体系的影响,我们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通常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不具有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没有积极性。虽然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浩瀚无边,但是部分任课教师却没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枯燥,索然无味。学生反应不积极,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链。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大谈,空谈理论教学,脱离社会实际,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学习的乐趣和主观能动性。

1.3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通常是以笔试为主。考核的重点往往放在诗词歌赋,名词解释,段落赏析中的。学生即使平时没有认真听课,只要考试前进行“突击”,死记硬背,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的。这样的结果,学生平时并没有给予课程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平时没有注意文学素养,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也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只是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张简单的试卷,也无法准确的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无法全面地对学生做出一个准确地衡量。

1.4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需要的是实践性复合型人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中,我们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综合人才,学生既要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加大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举行一些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2、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2.1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生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转换新思路,开拓新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我们的授课对象都是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新奇。好动,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进行个性化教学手段,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改革创新,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任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及时查缺补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的进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任课教师要做到博古通今,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真谛。

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资源已经铺天盖地的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寻找课堂教学中需要的案例、视频、图片,通过自主的学习,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任课教师进行热烈的讨论,课下展开细致的研究,深入的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2.2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现如今,随着市场岗位需求的变化,各行各业都需要实践型人才。我们应该摒弃以往的教学思路,开拓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比如,加大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展开实践环节的考核,扩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考核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开放性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不能拘泥于课堂传授这一种教学模式,还应该利用课下时间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我们可以举行一些主题月征文大赛、百家讲坛、国学课堂、诗朗诵大赛,文学沙龙等竞技活动,通过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学生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发挥汉语言文学这个老牌传统专业的优势,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蓬勃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它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深入探讨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转变思想与认识,开拓新思路,新办法,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与研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型人才。

参考文獻:

[1]万一明.大学语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成人教育.2004.(2)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3]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单一化就业导向应用型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