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国庆,王 波
(楚雄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云南 楚雄 675000)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楚雄师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团学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日愈凸显和提升,这为高校团学工作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成为团学工作发展的新挑战。形势的发展对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高校团学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工作内容日益多样化,要推进团学工作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有新突破,必然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分析新时期团学工作的特点规律,充分整合资源,在工作体制上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的推进与探索的历程是伴随着楚雄师范学院办学发展的实践而不断发展,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反映。自建院以来,楚雄师范学院办学发展经历了由专科办学向本科办学的跨越、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团学工作在机制体制、工作领域、工作内容、工作途径等方面也不断改进和拓展,目前已进入提质量上水平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楚雄师范学院需要在更高水平层面上与其他院校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检验楚雄师范学院办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则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面临就业求职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潜力、社会实践能力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和特色,而这正是团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经过一个时期的办学积累,特别是随着楚雄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性评估工作的全面推进,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团学工作体制就尤为重要和迫切。在这一进程中,对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都逐步明晰完善并认真加以落实,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党团工作、后勤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中心展开,团学工作的推进更加需要确立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资源,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拓展工作内容和渠道,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团学工作水平与质量。
因此,当前和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必须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出发,科学思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团学工作的新发展。
团学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凡与学生有关的一切均属于团学工作的范畴,因而团学工作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涵盖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招生就业、党团组织建设、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贫困生帮扶工作、学生维权等方面,凸显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体现了多样性特征;众多领域和内容集于一身,从团学工作体制的整合角度来看,高度综合性特征就显得格外突出,工作体制的整合也就更为迫切和必要。
团学工作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工作具体内容和职能的发挥各具特点,必须注重探索并遵循其自身规律。如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具有较强政治性与思想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学生宿舍(公寓)管理具有较强规范性和纪律性、招生就业工作具有较强政策性、学生社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引导性,不同特点内容和规律的工作集成于高度综合性的团学工作体制内,必然体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各二级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更进一步突出了当前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的差异化特征。
可以看出,综合性程度越高,差异化也就越明显。因此,团学工作体制的整合必须在认识、正视差异化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新时期团学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进一步整合资源,才能真正形成合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格局,推进团学工作的新发展。
通过近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对团学工作体制整合的认识、尝试、做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成果:
第一,团学工作机构、人员得到调整和优化。学校及各二级学院都根据工作领域和内容的拓展对团学工作机构进行了调整重组,对团学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实,为团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证。
第二,团学工作资源得以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及各二级学院从实际出发,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招生就业、党团组织建设、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贫困生帮扶工作、学生维权等方面挖掘资源,加以整合,初步形成了工作合力,为团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工作视野更加开阔,大局意识不断增强。针对团学工作的高度综合性和差异性特征,团学工作体制的整合就要求在工作中统筹兼顾,立足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与教学、科研、管理、党建、后勤等工作的有机衔接,从而开阔了工作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为团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第四,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条件的不断优化组合,逐步理顺了工作关系,保证了政令畅通,信息沟通反馈快捷准确,团学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得以不断提高。
第五,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团学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而高度综合的团学工作其具体内容是呈多样性和差异化,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社团、学生骨干提供了展示才华能力、培养锻炼综合素质的平台,因而团学工作体制的整合促进了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体制的整合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初步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团学工作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目前团学工作体制的整合主要局限于团学工作部门之间,停留在机构与人员的整合层面,与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尚未做到无缝连接,因而团学工作覆盖面不够广泛,甚至存在团学工作游离于教学中心工作之外的现象。
第二,团学工作育人成效不够明显。团学工作体制整合的效益尚未充分体现,团学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还未充分发挥,团学工作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仍未得到落实,从而影响了团学工作的育人成效。
第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团学工作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团学工作的推进更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而目前各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活动和工作中存在着大量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一些工作的开展也未能较好处理“点面结合”的关系,使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成为团学工作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第四,团学工作特色不够明显。特点在比较中出现,而特色则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长时间培育。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在实践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特点,但基于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而着力培育的团学工作特色,无论是内容、途径还是方式、手段均不够明显,存在着同质化现象。
第五,团学工作具体措施还较为单一。在团学工作的实践中,面对多样化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应采取多途径、多手段,但实际上工作措施方法仍然显得较为简单,重管理轻教育、重约束轻疏导、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楚雄师范学院办学实践的客观因素,也有团学工作推进中的自身主观因素。对存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思想认识层面,对团学工作体制整合的理论探究不足;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完善,对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深;对当前团学工作的形势任务分析不透彻;对团学工作具体内容的规律和差异性特征分析把握不够。
第二,从体制机制层面,校内外团学工作资源整合存在局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缺陷;团学工作体制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机制不健全;高效率、责权明晰的团学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第三,从工作措施层面,有针对性、注重差异的措施手段欠缺;对特色培育缺乏长期举措;管理措施较为完备,教育引导手段相对缺乏;服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
推进团学工作体制的进一步整合,成分形成和发挥合力,是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下团学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对进一步推进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体制整合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团学工作体制整合的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先导,指导实践,为团学工作体制整合提供理论支撑,增强团学工作体制整合的科学性。
第二,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团学工作资源,使各二级学院内部、各二级学院之间共享更广泛的资源,拓展团学工作覆盖面,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学定位团学工作的职能作用,以此出发谋划推进团学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团学工作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努力探索把握具体工作内容的规律特点,定期分析总结,及时整改,在高度综合性基础上尊重差异性,寻求团学工作拓展的不同渠道。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原则,尊重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为切入点,善加引导,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团学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学生在团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第五,培植特色,打造精品。在团学工作多样性内容、途径、方法基础上正视差异性特征,在政策、人员、物质条件上予以扶持并长期关注,使特征逐步培育为特色和优势;在开展的众多活动中物色遴选,加强管理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注重质量提升,增强吸引力,打造出精品活动。
第六,改进工作措施和手段,面对快速发展的团学工作局面,深化对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改变单一化、简单化、同一化的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注重多样性,加强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协调发挥,适应差异化日愈明显的团学工作发展要求。
团学工作体制的整合,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楚雄师范学院办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团学工作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形势的变化为团学工作的推进和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面对团学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展,工作内容日益多样化这一变化,团学工作体制的进一步整合势在必行,只有在认识、正视差异化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新时期团学工作的特点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整合资源,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最终形成合力,实现团学工作的育人目标,推进团学工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