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昆曲是我国戏曲史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瑰宝。明、清时期,昆曲逐渐壮大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剧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他各种地方戏曲种类,二百余年间,对戏曲界影响深远,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或多或少都受过昆曲艺术的影响,因此昆曲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与元代《西厢记》和清代《红楼梦》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作品的三座高峰①,也是昆曲知名代表作,最能体现昆曲的审美特征,由明至今,在许多人心里,《牡丹亭》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成为了昆曲的代名词。
昆曲有着绚烂、悠久的历史,曾经称霸中国剧坛二百年,作为最资深的传统表演艺术的代表,在经历高峰过后,从清后期开始,发展式微,逐渐没落,成为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是由台湾文艺界名人白先勇先生发起创作,联合两岸三地多位资深艺术家经过数年磨砺联合打造的经典作品,自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它把原作五十五折的剧本取其精华精炼成二十九折,在保持昆曲艺术写意、简约、雅致、清丽的美学传统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剧场艺术的进步理念重新进行改编,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无力、逐渐没落的情况下,把传世经典之作以青春靓丽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重新挖掘出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古典美,用现代的方式重新释义了古典美,带领年轻观众观赏并接受古典美,让承载着深厚古典美学的昆曲走出了一条年轻化的路,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青春版的《牡丹亭》表现形式上更加精炼流畅,更富有欣赏趣味,更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
青春版《牡丹亭》一经推出便引发强烈反响,风靡十几年,圈粉无数,世界巡演300余场,让昆曲这一远离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从“白雪遗音”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堪称传统艺术在当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典范,甚至有人提出这是昆曲的复兴,这对传统文化如何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从根本上代表着中华文学和美学上的东方韵味和思想。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承接了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传承和流行,成功地培育出了能够收获年轻观众的土壤,这对于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价值、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角度,其中之一就是学界、媒体及观众都对它投以关注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传统戏曲艺术的复兴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戏曲界有很多高水平的代表作品,仅以昆曲为例,上海昆剧团排演的《长生殿》就被业内人士认为最能代表当代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的最高水准,还有其他大批优秀戏曲剧目无论是演出场次和艺术水准都表现突出。但他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文化影响都不能和青春版《牡丹亭》相提并论。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开始巡演,已经有十多个年头,演出场次超过300场,直接观众近百万人,且以年轻人为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跟戏曲界其他优秀作品相比,青春版《牡丹亭》真正独到之处在于它引起了学界、传媒与社会的兴趣与关注。在戏曲界,青春版《牡丹亭》受到媒体狂热追捧的程度令人吃惊,并且超出了戏曲的范围,成为了文化热点和社会话题,并且表现出了流行性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研讨会召开、书籍出版,大学、科研机构、硕博士开始把青春版《牡丹亭》作为研究选题进行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把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剧种重新带回主流视线,重新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成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昆曲《牡丹亭》有许多个版本,但唯独青春版《牡丹亭》获得了成功,它的出现引起了学界、媒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他们的关注又促进并引导了更多的人走进剧场去欣赏这部作品,形成了良性循环。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有三分之一是在国内外大学的校园进行的,培养了大批高品位的受众。大量年轻观众通过演出感受到了昆曲的古典魅力,被吸引,成为了昆曲爱好者,进而对中国传统古典艺术发生了兴趣,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会发生的事情,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昆曲等戏曲形式早就不是年轻人的欣赏对象。虽然戏曲界在艺术创作、表演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出现了许多优秀剧目,但除了业内人士,并不会被大众关注,更难有大批年轻人的追捧和青睐。
白先勇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提到他从事昆曲创作的初衷,源于认识到昆曲一线演员与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表演艺术缺乏年轻观众是很危险的,如何把年轻观众吸引过来,发掘传统文化美之所在?”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词曲皆美、表现爱情的《牡丹亭》作为抢救昆曲的突破点。怀揣培养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唤起昆曲四百年艺术之魂魄的美好愿望,白先勇赋予他的昆曲创作一个别具一格的头衔:青春版。“我的创作原则是尊重古典但并不因循古典,使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按照这一原则,白先勇在戏剧的身段、舞台、服装、灯光、表现方式等方面作了调整,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表示,“属于我们”正是青春版《牡丹亭》广受青年观众好评的关键。“情”是汤显祖《牡丹亭》的核心与灵魂,“美”把古典美学与现代趣味融合在一起,青春版《牡丹亭》用这两个字征服了全世界。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因多种原因昆曲已经失去活力,日渐衰落。虽有《十五贯》等轰动一时的作品和韩世昌这样的表演艺术家,但昆曲并没有因此复兴。建国后,国内陆续成立了昆曲表演艺术团,但昆曲过于程式化的表演、缓慢的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和陈旧的故事已经不符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昆曲因其优美、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代表着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准,并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与艺术地位被普遍认可,但市场价值频频受挫,生存状态岌岌可危。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以后,昆曲市场更是急剧萎缩,剧团的生存状况和人才的传承培养更是异常困难。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白先勇先生与苏州昆剧院合作完成的,这个剧团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很少有人能相信后来会取得这么耀眼的成绩。但事实证明,白先勇先生带领整个团队确实实现了一个奇迹,通过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这个在近一个多世纪里饱受摧残,始终命悬一线的传统艺术形式重获新生,又一次站上了当代文化艺术的舞台中心。
白先勇首次接触昆曲,是幼年时在上海欣赏大师梅兰芳出演的《牡丹亭》,其中《皂罗袍》那段婉丽妩媚的曲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予断壁残垣”诗一般的语言,演员美轮美奂的身段舞蹈,深深地感染了他,“就这样冥冥之中结下了缘分。”许多年后,白先勇终于决定开始筹划新版本的《牡丹亭》,并以此为梦想,为了这个梦的实现,他开始在两岸三地之间奔波往复,集合各种资源,力求打磨出几十年来在他脑海里演绎过无数次的那个经典作品,他给此命名为“青春版”。②
白先勇表示:“只要有人对我说一句‘谢谢你把这么美的艺术带来’,我就感激不尽,感动不已了。”③为最好的艺术做最好的传播,是青春版《牡丹亭》取得卓越成功的关键。白先勇打造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从创作、表演、传播等各方面都极具现代市场的意识,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加上优质的制作水准和白先勇先生在文艺界积累的声誉与影响力,意外地促成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说,青春版《牡丹亭》是幸运的,它满足了观众对于神秘典雅的传统表演艺术的想象,很多业内从业者认为它的成功是个奇迹。正因如此,普遍认为想要复制青春版《牡丹亭》传播模式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但青春版《牡丹亭》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创新还是有很多启发。
《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尤其是昆曲史上最经典的代表作,是艺术上的高峰,难以跨越,而且昆曲几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美的艺术规范。因此,白先勇在筹划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初,就一直坚持要恢复并重现昆曲表演的美学传统,在创作之初就最大可能地保持原作的既有风貌和主旨,确保观众看到的是正宗口味的昆曲和《牡丹亭》。同时注重表演艺术的传承,在昆曲行业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专门聘请业内一流的昆曲表演前辈艺术家花费大量心血训练和调教了一批年轻的昆曲演员来挑大梁。可以说,青春版《牡丹亭》的启示意义最重要的就在于,它的创新是在尊重与契合传统昆曲表演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青春版《牡丹亭》之前,年轻观众中少有人真的会掏钱去买票看戏曲。白先勇先生的突破点在于把西方舞台艺术中的新鲜元素十分巧妙地吸收进昆曲中,“创新的过程必然是从传统出走,但也必然又对传统多次回归……当创新之灵出走而忘返,追随异国他乡文化而去,我们需要对它呼唤,呼唤它回归母体,将它的‘新’带给‘母体’……这正是 21 世纪汉文化传统创新与回归的使命。”④
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说是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榜样。面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经典艺术能否大众化、流行化,经典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个难题,业内人士也经常深怀疑虑。青春版《牡丹亭》通过白先勇先生等人的努力向我们证明了这些难题是可以破解的,只要找到了合适的路径,传统艺术仍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跨越文化障碍,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且能够传承下去。
在白先勇张罗青春版牡丹亭之前,昆剧的生存状态并不算好,剧团常年鲜有演出机会,剧团成员甚至领不到工资,生存都是问题。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艺术创作或者谋求艺术进步。因此可以说,青春版牡丹亭拯救了昆曲这个号称“中国戏曲之母”的剧种。把传统经典艺术与当代市场充分结合,融入市场意识,才有观众会买账,有观众才能有收益,有了收益,才能吸引和养活人才,艺术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承下去。白先勇先生在筹划这部作品时就是对昆曲的艺术魅力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前提是创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当代魅力要充满自信,要抱持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样的文化自信,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并需要的。
近年来,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展了昆曲传承计划,北大开设的“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来慕课,每次上课时连过道都挤满了旁听的学生。台北和香港也相继开设了大学昆曲课堂,白先勇希望昆曲扎根大学生,在学术界也有应有的地位。他在讲课过程表示:传统是一种财富、资源、尊严,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传统艺术复苏的契机、昆曲艺术本身的魅力、《牡丹亭》原著的精美、注入现代意识的改编、成功的传播策略、白先勇及团队的贡献及声誉等因素共同造就。这对戏曲以及其他传统艺术的创作与传播,如何发展才能换发勃勃生机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注释:
① 《王季思教授谈〈牡丹亭〉的恋爱观和生死观》,见《汤显祖纪念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1983 年,第 46 页。
② 我的昆曲之旅——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运动 白先勇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课程
③ 白先勇做客央视《中华之光·讲堂》节目与叶朗对话昆曲艺术
④ 《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郑敏撰,《文学评论》1997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