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究

2018-03-28 02:41
传媒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俗语先民百姓

(河北省遵化市第一中学,河北 唐山 064200)

一、引言

俗语,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谓随处可见。对于俗语,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语言,俗语的产生和形成,既与地区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着极大关系,也和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下面试对俗语与民族文化关系进行讨论。

二、俗语的基本含义

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会总结并且流行一些精彩的语句,这些语句慢慢被固定下来就成为了俗语。俗语虽然“俗”但是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愿望。在语言学中,俗语已经成为了一个专业术语,而所谓“常言” “俗话”等,则为俗语的不同称呼,其本质相同的。俗语的出现,满足了大众的日常交流,富有情趣,也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地区、民族文化特色。

三、俗语的来源与形成

俗语常常出现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之中,不论是歇后语,还是谚语,抑或是惯用语,大都是人民群众“心中所想”“来自群众之中”;偶有几名“知识分子”,来自文人骚客的艺术创作、名人名言的通俗化用,历史事件的平实诉说。

四、俗语和文化不得不说的关系

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俗语是不可能脱离文化,做“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它的形成与流传,必定会与我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俗语,这个出身乡土的部分,也同样反映着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真正追求。

举例来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人性之中惰性的体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房上霜”表现了深为鲁迅先生所诟病的“看客”心态;“女子无才就是德”反映了时代对女性的歧视与摧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则是对不以坏事为害之辈的郑重警告,也是百姓对正义得到伸张的渴望;“和为贵,和生财”则是古代先民对美好幸福社会的无限渴望……一句俗语,不仅仅是人们口边的一句普通的话语,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先民的智慧与幸福。

俗语,也反映了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比如:

(一)宁挨北京人骂,不听外地人话

这句口语反映了北京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的魅力。如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已经成为人人梦寐以求之物,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方言的魅力,和而不同,才是最好。

(二)不挑秦川地,只挑好女婿

秦川就是现在的陕西、秦岭一带,因为春秋时期属于秦国而得名。这句话是说当地老人择婿不看男方家庭条件,而注重人品。这是当地老百姓之间的习俗,但是也可看作是人们不看物质只看精神的智慧的有力体现。

(三)山东出将,山西出相

历史上,山东山西两地可谓是人才辈出:不仅有白起、王翦这样的军事奇才,更有萧和、曹参等治国良才。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两地的民俗:山东地区,百姓崇武,人人习武强身;而山西百姓则尚文成风,家家读书教子,这也可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好的解释了。

除了上面的例子,还有很多俗语与民风美景、历史典故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俗语也可说是了解我国方言、民俗及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料,是各地文化的一张“身份证”。

五、总结

俗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众多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无数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汉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又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做到了老少皆宜、妇孺皆知。

同时,这些积极、健康、向上的俗语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它之上折射出的汉民族的文化特色,渗透着的汉民族的文化气息,应该被我们每个人所珍视,作为一份民族记忆而珍藏。

猜你喜欢
俗语先民百姓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俗语知多少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客家俗语巧诵读
百姓看家“风”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