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媒体对德育教育的可行性路径研究

2018-03-28 02:41
传媒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德育思政环境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鲜明地,“高等院校应该坚持将立德树人当作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活动体现在教学教育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切实创设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新发展态势”。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高校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均要运用各种类型的媒体设备。它们传播信息的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庞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概述

(一)融媒体概述

虽然国内研究融媒体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但而学界尚未就如何界定“融媒体”达成广泛共识,绝大多数学术论文都采取了下列定义:“尽可能地采用互联网载体,把具备了共同点,又彼此互补的各种媒体从宣传、内容以及人力等领域进行全方位整合,从而达到内容兼融、资源融通、利益共融、宣传互融的效果。”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最大程度地使用新媒体的群体之一,加上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手机频繁上网,在通信、微博、微信、论坛等领域进行交流和沟通,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烈影响与普遍渗透。融媒体发展迅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它们作为信息媒介的发展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价值观构建、思想观念的确立和解构、行为塑造等方面。它尤其影响高校德育的情况,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融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可行性的路径选择。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对高校层面的不良影响

多元化价值观与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效果的消解。随着融媒体技术的传播能力持续增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日益泛滥,渗透力扩大,对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等正向意识进行消解,侵蚀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了消极恶劣的影响。高校德育较为滞后,面对教育形式与媒体环境的迅速变化,高校德育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德育活动局限在课堂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创新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方式,缺乏德育教育和新兴媒体传播媒介的有机结合。

尽管做出了一定革新与探索,然而针对变化迅猛的融媒体环境,高校德育依旧缺乏网络德育教育内,采取非常单一的教育形式,教师缺乏深厚的媒介素养与知识。教师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会对思政教育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在网络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应该充分地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体教学活动,比如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微博、博客、手机APP、BBS等多种网络媒体当作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平台。如此一来,教师应该熟练地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化教学,促进网络媒体传播等,以增强思政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如今不少思政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不能有效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无法进行诸多网络媒体的有效切换,毫无疑问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2.对学生层面的不良影响

首先,他们尚未形成非常成熟的心理状态,其次他们的媒介素养亟须稳步提升。超过九成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新媒体的时长大于2h。不少大学生经常跟风转发未知真实性的网络信息,不主动核实信息来源,或者是深陷网贷危机等,凸显了他们的媒介素养意识和能力不够,问题突出。再看是缺乏强烈的网络道德意识。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司法解释,严厉打击传播虚假信息、造谣传谣的问题,然而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不能严格约束自己,将网络当作法外之地,自律性非常差,网络行为较为随意。诸多低俗内容、错误行为和示范的肆意散播,易使他们的网络责任意识淡漠,削弱他们的网络道德评价意识,模糊他们的网络道德底线与水平。

3.高校德育成效与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出现脱节现象

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做出和实施相应的道德行为,通常情况下会经历下列阶段:形成道德认知、提升道德意识、增强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然而如今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彻底有效地落实道德教育领域的“三维目标”。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学校高度重视传授相关理论和知识,漠视培养学生的德育态度、能力、情感以及价值观,这就是说德育工作未能触及到学生的灵魂,德育教学比较肤浅化。教师仅仅开展纯粹的教学活动,不会积极地参与到高中学生管理着,师生间缺乏必要的生活交集,关系处于熟悉又陌生的状态,如此一来,老师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落实道德行为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学生觉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法有效地落实德育行为,找不到德育的用武之地,不愿和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师生关系比较疏离,高校道德教育不接地气,如空中楼阁一般无法建立起来。很多教师仅仅通过“一条腿走路”——思政课,只能发挥它的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作用,无法有效地挖掘班级管理、专业教育等领域涵盖的德育功能,搁置了“另一条腿”——隐性教育。高校只能有限地发挥德育的积极作用,在培育他们养成道德行为方面收效甚微。

三、融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德育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一)培养融媒体素养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也成为了各种数据以及信息的重要生产者与记录者。他们积极地参与网络论坛、聊天、购物、微信、微博、扫描二维码等多种融媒体活动中,均会产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和数据。德育者必须从宏观上把握这些信息数据体现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关注焦点、行为爱好、价值取向等领域的真实信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提供科学合理的引导。

(二)释理融情,整合德育内容

在融媒体背景下,学生能够从诸多途径和渠道获取更具有差异化、更多可选择、可变性、不稳定性更大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了多元价值观格局,易于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做出错误或者矛盾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政教师必须自觉夯实马哲理论功底,优化个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有关诸多社会思潮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理论分析能力,强化阐释现实问题与重大理论的能力,帮助同学们在融媒体背景下彼此对抗和冲突的社会思潮、思想文化与价值观间,做出科学判断与理性取舍。在教学中还要融情于理,引导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核心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魅力和深刻意蕴,踏踏实实地践行德育的规范与义理。

网络媒体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形式多样、内容多样、传播更新速度非常快。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持续地创新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是改革思政教学,发挥其教育功能的重中之重。第一,思政教师和部门应该借助网络中获取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思政资讯等,及时补充相关的教育内容,借助录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第二,思政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加入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为了更好地让高校学生摆脱各种症状和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比如缺乏理想信念、是非难辨、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等问题。高校应该为学生设置心理咨询服务与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宣传各种网络心理知识,跟踪和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心理教育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培养优良的网络心理。而且思政教育可以循序渐进地加入网络法制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保护能力,确立科学的网络观

(三)主动适应融媒体环境

高校德育者必须主动适应融媒体环境,综合利用各种融媒体手段,提升高校德育水平和质量。比如高校要尽可能地以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网络、朋友圈、QQ群、校园论坛、贴吧、互联网络为载体,开展德育,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范围,尝试更多的思政教学教育模式,敢于创新和完善,以渗透式、引导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手段,强化德育教育效果,循序渐进地强化德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推动德育的及时性与广泛性,让包括校园网在内的各种融媒体平台变成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性渠道,切实占领这块阵地,坚决不可直接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他们在复杂多元的社会化网络中受到更大消极思想和思潮的影响。

(四)营造多向立体、动态开放的德育环境

要充分地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持续拓展宣传教育阵地以及创新途径。把握德育规律,坚持“以堵为辅,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指导原则,切实创新多样化的德育话语表达手段和方法,营设虚拟逼真的教学情境,探究最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动态教学形式和内容。融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应该重视学校和社会的联动教育。在感性直观的认识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真心认同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和方向。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注重整合各方力量。高校应该主动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德育教育部门必须有效地整合学校、社会、各级组织、企业以及家庭的德育力量,从而形成同向的德育正合力,在整个社会中培养强大的正能量,让高校学生在优良的学习、生活、发展、求知的环境与机遇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德育行为的养成。学校的师资力量应该密切配合,发挥学科教学相互渗透、校园文化熏陶、课程改革、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各类主题活动等多种有效渠道,贯通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德育教育力量,为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建设浓厚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德育环境。高校也能够有效地发挥所在地市的德育基地与德育资源的作用,切实构建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中心以及企业实践基地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技术日益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在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融媒体环境。整体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各个高校都坚持将立德树人当作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将德育教育活动体现在教学教育全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切实创设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新发展态势。高职院校整体而言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德育教学工作,学生总体的政治思想状况处于良好态势,获得了显著的德育教学成果。然而高校德育工作也受到了融媒体的较大影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高校德育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把握融媒体环境对高校德育、教师运用融媒体技术开展德育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德育认知和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论述了融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德育教育的可行性路径,积极培育学生的融媒体素养,充分释理融情,整合德育内容,主动适应融媒体环境,营造多向立体、动态开放的德育环境。

猜你喜欢
德育思政环境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