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路径探析
——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

2018-03-28 21:43
传媒论坛 2018年22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建》杂志社,北京 10006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特别制作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这档致敬红色经典、浸润理想情怀、洋溢青春朝气的节目,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青年学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该节目以青年的视角,用通俗的语言、听得懂的道理、讲故事的办法,着重把握理论高度、实践力度、故事温度和逻辑深度,向广大观众讲述“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怎样的重大价值?”等重大问题。《马克思是对的》的热播,对新时代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的故事,探讨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以青年的视角,讲述马克思的故事

《马克思是对的》是以青年“参与为主”,以青年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

以青年的眼光来谈他们眼中的马克思是什么样子。节目请一部分大学生代表分享马克思故事,另一部分大学生在讲台下倾听,在与主持人、专家学者交流中进行现场提问,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大多来自于青年关心并困惑的理论问题,贴近青年实际,邀请的两名专家学者中都有一位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青年学者,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并给予形象化解读,让理论具象化,从而让学生入脑、入耳、入心。片尾曲更充盈着时尚的旋律,洋溢着青春热血。看完这样一堂别具特色且充满着青春气息和时代命题的公开课,不禁让人热血沸腾,在颠覆以往“刻板”式说教同时,亦让人获益匪浅。

从青年学生提问切入,阐释理论的大问题,解疑释惑。《马克思是对的》善于从微观到宏观,构思精湛。节目一开始就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吸引观众的注意。以学生关心的小问题切入,内容具体,有故事性,让观众因熟悉它而产生亲切感或因为解惑而产生期待感。如在围绕17岁的马克思在一篇作业中表达的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进行讨论时,主持人提问学生们:“你们17岁的时候理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微小而简单,学生易回答,也会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从而自然过渡到青年马克思的理想信念,进而探讨青年马克思所处的大时代,做到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这样的问题设计,逻辑缜密,有效引导观众的积极思考。

青年学生朗诵经典文本,阐释理论的力量。《马克思是对的》请学生代表朗诵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是本节目的特色,体现出了节目的逻辑深度。学生朗诵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既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更具有亲和力。观众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认知,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领略理论的力量,有助于深化理论认知,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提升思维深度,增强政治辨别力。

二、讲“好看”的故事,了解真实的马克思

《马克思是对的》回避了对马克思的理论和思想生涩难懂和枯燥无味的解读,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我们“熟悉而陌生”的马克思。

多故事内容的生动讲述,增强了可看性。《马克思是对的》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好看”。做到节目“好看”主要在于如何“会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简洁明快的情节,会提高节目感染力,突显所要表达的主旨,同时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虽然讲述的是严肃的话题,却从中挖出了很多或有趣或感人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既有马克思个人经历故事,也有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故事,还有中国共产党历史故事。这些多故事内容的生动讲述让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也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但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却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这成就了伟大人生。

多背景的故事内容,凸显了历史厚重感。《马克思是对的》讲述故事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因为任何事件都与所处的环境、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运用背景材料能够多维度地说明、映衬事件或人物的背后故事,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增加节目的深度感。同时也能够满足受众基本的好奇心,加深受众的理解,以达到对历史事实强调、解释,并使节目立体化、深层次,全方位进行展现,从而增强其历史感,引导观众做出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上的思考。

三、用接地气而清新的方式来表达呈现

《马克思是对的》充分借鉴新媒体传播优势,迎合年轻人的接收习惯,采用清新活泼的表现形式,使节目更具可视性和艺术性。

注重多媒体交互的融合传播,诠释新视觉。一是多动画特效的使用。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节目的后期制作中越来越多采用电脑技术,这成为节目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是对的》充分运用电脑特效和动画,比如,运用手绘动画形式,动态展示出客观的历史事实,丰富了节目画面的多样化,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视性。二是多种资料类型的运用。《马克思是对的》运用了大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历史资料,包含历史影像、书信、报纸、照片。如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亲笔书信日记、珍贵照片、《共产党宣言》出版实物等众多珍贵历史资料都在节目一一展现出来。多种资料类型的运用加上多动画技术的呈现,使节目清新自然,画面呈现多样化,营造视觉感知价值,诠释新视觉效果。

创新语态,强化对话式话语传播,清新自然。传播的本质就是对话,传播的最终目标是与受者的思想与主张相互交流与作用,那么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马克思是对的》传播亮点就是在对话中讲述马克思鲜为人知的故事。节目邀请著名理论专家、高校青年教师和全国大学生代表走进“阶梯教室”,学生在现场提问,老师们用通俗的语言耐心解答。在一问一答中完成答疑解惑。这样的对话形式有很强的代入感,观众仿佛上了一节“高配版”的“思政课”,气氛活跃,让生硬的理论知识“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总之,《马克思是对的》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有益尝试。这档五集系列的对话节目受到广泛好评的深刻启示在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拓展与深化,要注重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偏爱度等问题,那就是这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思想教育需要更加尊重和贴近目标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