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可馨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以梦境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并不少见,才华横溢的电影大师们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伯格曼的《野草莓》、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等。与之相比,《盗梦空间》也许在“梦境”这一元素本身的出彩度上相对较弱,但在影片的叙事手法上,却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盗梦空间》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柯布·道恩的男子具有盗取他人梦境的能力,在一次任务中他认识了一位日本商人斋藤并被斋藤雇佣,斋藤要他利用盗梦能力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植入想法从而使自己获利。柯布在集结了团队之后开始执行任务,依次进入了第一、二、三、四层梦境并最终进入了limbo即潜意识边缘。而在影片的最后,导演选择用一个长镜头结束全片,留给人们的只有对结局的无限猜想。
关于《盗梦空间》的叙述分层,著名学者赵毅衡教授曾在《广义叙述学》中提及,他认为该片的叙述分层相当复杂,有8层之多[1]。但赵毅衡教授并没有对这部影片的分层作具体的讨论,因此本文试对《盗梦空间》进行大致的叙述层次分析。《盗梦空间》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套层结构作品,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可以将该片分为8个叙述层:第一层,中年柯布与老年斋藤相遇,斋藤看见陀螺恢复记忆;第二层,柯布盗取斋藤梦境,由于柯布心魔的突然出现任务失败;第三层,柯布反被斋藤雇佣,企图在飞机上给商业对手费舍植入想法;第四层,众人进入第一层梦境,时间为期1周,场景为雨天里的枪战;第五层,众人进入第二层梦境,时间为期半年,柯布在酒店里获取费舍信任;第六层,众人进入第三层梦境,时间10年,在雪地里给费舍植入想法,但斋藤与费舍却因意外死亡;第七层,进入第四层梦境,也即潜意识边缘,追寻摩尔,唤醒费舍;第八层,柯布在潜意识边缘找到了斋藤并与斋藤回到现实。诺兰充分利用梦境这一元素的特点,将整部影片设定为纵深套层的叙述结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使影片的悬念设置更加精彩,也使得整体观赏度更高。
传统好莱坞电影大多采用线性叙事的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而诺兰对于时间的处理与把握一直为业界所称道,从他的处女作《追随》开始,直至最新反战力作《敦刻尔克》,均采用了碎片化叙事的手法,打破了时间链条的桎梏,使叙事更加灵活,也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变。
《盗梦空间》的时间设置可以说是该片的一大特色,每一层梦境的相对时间都是逐层递进叠加的,也就是所谓的“纵深式套层”结构[2]。现实世界的时间为10小时,而在第一层梦境里,相对时间为1周,第二层梦境中相对时间则为半年,第三层梦境的相对时间为10年,直到第四层梦境,也即进入了潜意识边缘,相对时间则叠加到了160万个小时,但事实上人类的寿命远远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因而相对于个人而言,潜意识边缘的时间就近似于无限。
对于叙事这一语言行为而言,时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经典叙事学研究以来,绝大部分学者都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时间这一维度上,从相关的专著论文数量就可见一斑。里蒙·凯南曾说:“虽然对时间的处理方法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但时间本身对于故事和文本都是必不可缺的。取消时间(如果有可能的话)就意味着取消整个叙事虚构作品。”①自人类开始有叙述行为起,最大的叙述难题就是无法将一件事情完整地加以叙述,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依循因果关系和时间的方向(过去—现在—未来)来组织事件,从而建立叙事的秩序,也就是所谓的因果线性规律[3]17。但是,这也有显而易见的弊端,根据因果线性逻辑写出来的叙事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抑或电影作品,都必然经过选择与增删,这也就意味着存在对事物原有秩序的破坏与对真实性的遮蔽。因此,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不少学者都开始自觉将空间维度引入人文社科的研究中。
在叙事作品的类别中,电影应当是空间维度较为突出的一类,但大部分传统的商业电影直至当今仍然以时间顺序作为叙事的逻辑基点,而诺兰自始至终都选择了与主流相反的碎片化叙事作为电影的叙事手段。叙事手法相对单纯的碎片化叙事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尤其突出,例如《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等,但从《盗梦空间》开始,其作品的空间叙事性日益凸显出来。
在《盗梦空间》中,时间失去了原本的向度,它不再是一根完整的线性链条,而是以多维化的空间形态存在着。这种多维化空间形态的载体,就是那些各自独立而又交叉重叠的多层梦境。在梦境中,这些人物并不属于真实空间和时间,而是筑梦师在其梦境中的一个个投影。每一层的梦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也有着一个独特的空间,但是,随着梦境的逐层深入,时间逐渐被延长,下一层空间的时间是上一层的20倍,而到“潜意识边缘”时间则是无穷尽的。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曾说:“一个导演的首要工作,就是压缩和拉长时间。”在这一点上,诺兰可以说是交了近乎完美的答卷。他摒弃了传统的因果式线性结构,在其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盗梦空间》就是这类叙事结构的代表作品。在该片中,时间被导演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因而失去了传统的定义,时间的线性逻辑可以说被完全打破了,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传统逻辑已经不复存在,时间通过并置的形式被完全地空间化了。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有所谓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之分,小说或者音乐属于“时间艺术”,而绘画、雕塑则属于后者[3]164。这种划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面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时却不能太绝对化。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传统划分只是因为某类作品在某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而已。关于这一点,法国美学家米·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表面上虽然有时间和空间之分,却同时包含时间和空间:绘画并非与时间无关,音乐也并非与空间无关。”②而电影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则属于较为中间的类型,它是一种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表现较为均衡的艺术门类。
因此,尽管本文着重分析《盗梦空间》的空间叙事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时间线索,甚至在该部影片中,空间的各个特点都必须通过时间来表现,该片中的时间以并置的形式被空间化。
在诺兰的电影中,碎片化是非常突出的特色,他的电影的线索常常在逐层递进中戛然而止,从而形成影片在时间上的断裂感,造成一种艺术上的陌生化,并设置大量悬念使观众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进而增强影片的艺术魅力。从这个角度而言,《盗梦空间》可以算作他最典型的代表作。诺兰利用空间的共时性割断了时间的连续性,在影片中表现为虽然故事情节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故事的时间基础却是并置的,也就是说虽然处于5个不同故事层的情节是在依次进行发展的,但在现实层的时间却是相同的。这5个故事以时间并置的方式,通过不同空间来进行叙述,也即时间被空间割裂了。序列上的线性连贯性被割断,以断裂的影像直观再现事件的部分,组成拼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再将参与机制引进线索重组的过程,将一个多层次并列的复杂碎片拼凑成逻辑上情节完整的故事[4]。
任何一个叙事作品,都无法脱离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超时空的叙事现象和叙事作品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实际上拥有‘两个维度’:在一个维度中所有层次的总体贮存同时展开,在第二个维度中各部分相继展开。”③在这一点上,小说尤其明显,法国学者让·伊夫·塔迪埃认为:“小说既是空间结构也是时间结构。说它是空间结构是因为在它展开的书页中出现了在我们的目光下静止不动的形式的组织和体系;说它是时间结构是因为不存在瞬时阅读,因为一生的经历总是在时间中展开的。”④
《盗梦空间》作为一部电影叙事作品,要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清楚该片的空间形式,也即叙事结构模式,目前许多学者将《盗梦空间》归于环形结构模式,依据则是该片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首尾呼应的表现,但笔者却并不赞同这一说法。电影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级:第一个是首要和最基本的层面,指的是一部具体电影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也就是文本所分析的《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这个层面上的叙事结构又叫作文本结构或影片的总体结构。第二个结构的意义则是相对宏观的,指电影整体叙事系统意义上的结构组合关系,它并不局限于某一部影片,而是作为一种系统概括而来的叙事结构关系或者组合方式,例如著名电影理论家麦茨所提出的八大组合段理论。第三个结构意义则属于微观层面,是指对具体影片内的各种元素的组合关系的概括,例如内部的情节、剪辑、画面等的结构关系[5]324-325。对影片的叙事结构模式进行分析,并不仅仅分析某部影片以什么样的方式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是探讨这种叙述模式的功能所表现出的美学呈现力。
在《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中,李显杰教授将电影的叙事结构模式大致分为了5种:第一是最为传统的因果式线性结构,以让·雅克·阿诺指导的《玫瑰的名字》为代表,这类影片的特点是以时间线索的顺序发展为主导,以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显而易见《盗梦空间》并不属于这类影片。第二类为回环式套层结构,这也是许多学者所认为的《盗梦空间》应归属的结构类型。这类影片的特点在于叙述上以多层叙述线索为叙述动力,在时间方向上以回环往复为主导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盗梦空间》确实以多层叙述线索为叙述动力,但在时间上却并没有回环往复,其在时间设置上的特点在于使用梦境元素将时间进行并置与逐层扩展,因而影片开头的倒叙与影片后面的结合只是一个简单的首尾呼应,并不能看作是时间上的回环往复,因此笔者并不认为《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模式为回环套层。第三种模式为缀合式团块结构,代表作品为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第四种为交织式对比结构,代表作品为滕文骥的《海滩》。第三、第四种都显然不符合《盗梦空间》的特点。第五种为梦幻式复调结构,这类影片的特点是以一系列梦幻段落为贯穿主线,构成影片的文本对话关系,而在时间上则具有复调性[5]331-401。它强调心理活动与现实事件的内在联系与对话,显然《盗梦空间》符合前者但并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复调关系。笔者认为《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模式应当为梦幻式套层结构,这是因为:第一,《盗梦空间》是以一连串的梦境作为贯穿主线,因此符合梦幻式的特点;第二,该片在叙述上以多层叙述线索作为叙述动力,因此符合套层式的特点。
正是因为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模式,诺兰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创建自己在电影上的叙事迷宫,他利用叙事技巧,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作了精巧的构思,利用类似于等比数列的时间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而叙事动力也由传统的简单的因果关系转变为多层线索叙述,使故事更加丰富饱满,充满观赏性与艺术性。
《盗梦空间》利用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引入“梦境”这一特殊元素,采用了梦幻式套层结构的叙事模式,使得导演如同一位经验老道的魔术师,能自由地压缩、拉长时空。影片极大地扩充了故事本身的内容量,并且也革新了电影叙事的时空观念,同时以其独特的悬念设置,深入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黄虹伟、傅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05页。
②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下),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277页。
③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1页。
④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和小说》,桂裕芳、王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