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自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以来,日本利用各种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步步紧逼,国民党政府则频频退让,致使祖国山河惨遭践踏,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此时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彻底敲响了民族存亡的警钟,民众抗日斗志勃发,各地的抗日群体纷纷涌现,为了强化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宣传党的抗日思想,通过报纸、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宣传,拂晓剧团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组建的。拂晓剧团担负着“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任务。
拂晓剧团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其前身是驻河南竹沟镇时组建的一支文艺宣传队,正式成立是在1939年秋,其团徽和标志是雄鸡报晓的图案,幕布中间是“拂晓剧团”四个大字,幕的左下角是雄鸡报晓图。拂晓剧团是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下令组建的,其首任团长是刘岘、导演路丁,它隶属于新四军第六支队。其与骑兵团、拂晓报,被称为彭雪枫将军的“三件宝”。1940年拂晓剧团被编为3个大队,一队成员是年龄稍大的男性,主要负责文艺演出时的舞台装置,有时也会参加演出。二队是专门的男、女演员。三队是少年队,其突出特点就是演员年纪普遍较小,年龄在10至15岁之间。拂晓剧团的3个大队编制体现了不同的分工,更有利于部队的演出宣传。1941年5月拂晓剧团转移到江苏省洪泽湖地区,并于海燕剧团合并,被编入新四军第四师。1945年剧团随军进入江苏淮安、淮阴一带时,与前线剧团合并改编为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47年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拂晓剧团战斗在豫皖苏等省域,曾被誉为“彭家班”“部队之花”,他们在军对步入正规化建设之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和“总政话剧团”的重要组成成分。
拂晓剧团主要工作是和新四军主力部队一起与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等做迂回战斗,主要活动区域是在“黄泛区”、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内进行宣传。彭雪枫曾给拂晓剧团做指示说:“要编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和活报剧,向群众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同时揭露汉奸和伪军的罪行,打击日寇的气焰。这样,既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也教育了广大群众”[1]。“拂晓剧团”发挥了重要的“文战”作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鼓舞军民反侵略的勇气,激发抗日民众爱国主义热情,壮大革命队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战,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和分裂活动,其宣传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先进文化,凸现了新四军文化的民族性、革命性、先进性重要特征。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先辈曾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在这漫长而曲折的反侵略斗争历程中,中华民族早已形成了不屈不挠、勇敢顽强斗争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通过创作和演绎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宣传,用以打击敌人,激发军民团结起来反侵略,自古以来这都是军人和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如历史上抗倭英雄戚继光就曾创作了《凯歌》,并将此歌作为全军的军歌,要求每位士兵都会唱,歌词写到“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歌词内容表达了爱人民、爱国家、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拂晓剧团继承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抗战”为题材,创作和编演了大量抗日作品,如歌曲《大刀进行曲》,其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把他消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词简洁、直白,节奏铿锵有力,表达了中华儿女抵御外敌侵略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这首歌不仅只有拂晓剧团演员们唱,他们还将教士兵唱这首歌,他们唱的类似的作品还有《松花江上》《伪军反正歌》等,都体现了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
拂晓剧团文艺演出的作品摒弃了许多所谓大戏、洋戏的演出,在演出作品的曲调方面继承了传统民族音乐的曲调,在艺术表演形式上继承了传统戏曲及民间的一些艺术表演形式。为了将传统的音乐曲调和艺术表演形式更好的为“抗战”服务,拂晓剧团是以“旧瓶装新酒”的理念因地制宜的编创作品。“旧”指的是旧的、老百姓所熟悉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曲调;“新酒”指的是表现抗战题材的新作品。如京剧《傻小子打游击》就运用了当时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京剧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表演了抗日游击队除暴安良的事迹,剧中还套用了《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桃花村的模式,群众在嬉笑中激发了抗日的热情,丰富了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类似的作品还有京剧《徐大将粉碎日寇扫荡》等。拂晓剧团演员们还挖掘了流行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花挑子、打花棍、跑旱船等都搬上了舞台。当女演员韩兰芝、李锋、李欣挑起花挑子,唱着以发展生产为内容的淮北小调时,歌声悠扬,行走如飞,观众赞不绝口,因而赢得了“盖淮北”的美名[1]。拂晓剧团文艺宣传作品的曲调、表演形式上广泛运用民族的、民间的戏曲曲调或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形式,这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其题材内容的“抗战性”又符合时代特点,用这种文艺宣传方式让听众更能产生情感共鸣。
古往今来,军人作为国家的保卫者,与国家和民族存亡与共,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侵害时,军人必先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军人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正如明朝张家玉写的诗句:“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子香”,这首诗诠释出古代艰苦奋斗的拼搏奉献精神,达到了万死不辞效命疆场的决绝精神状态。拂晓剧团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军人的这总艰苦奋斗的拼搏奉献精神。他们工作环境艰苦、危险,在战斗频繁的时候,经常一夜要转移几个地方宿营。演员们除了演出还要从事大量的体力活,如:搬运演出道具、搭台子等。剧团演员在演出用品极其匮乏时,自己动手创造演出条件,用锅灰画眉毛,用红药水当腮红使用,用床单做幕布。当在敌后演歌剧《原野》时,道具短缺,演员们用长板凳当枕木,用算盘的拍打声作为火车奔驰时“锵锵恰恰”声。在剧团缺女演员时,男演员们克服困难,男扮女装来完成演出任务。1939年10月初,拂晓剧团的女团员王雨琴由于带病排练《出发之前》,导致病情突然恶化,不治而亡。彭雪枫对王雨琴的死送上挽联写道:“童年多敏感,几经谆诱,居然顿悟,不愧我党优秀分子;壮志犹未酬,出发之前,竟成永诀,又弱吾军健儿一员”[1]。剧团演员除了完成自己分内的演出和宣传工作,他们还积极参与部队士兵文化扫盲活动。据拂晓剧团演员冯健(建国后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回忆时说:“我们那时候工作条件很差,但把演剧当成革命工作,演剧就是一场战斗,十分认真”[3]。拂晓剧团演员们,继承了军人的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精神,值得每位军队文艺者学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明确的提出:“我们的文艺都是为人们大众服务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4]。对于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拂晓剧团”从创立以来就坚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自觉的摒弃具有封建色彩的才子佳人、功臣将相、封妻荫子的宣传内容,针锋相对的反对资产阶级靡靡之音。将几千年来为历代统治阶级所不屑的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宣传和服务的对象,运用文艺的方式积极宣传革命文化,引导人们反对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
战争环境形势下的拂晓剧团演员,保持了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志,始终坚持群众性路线,他们以“抗战”为题材编演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为老百姓演出,走进普通士兵的病房唱歌给伤病员听,与老百姓、与一线抗战士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文艺宣传始终坚持了党的文艺宣传方针,丝毫没有贵族享乐化的倾向,与腐朽堕落的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艺相比,拂晓剧团文艺宣传演出的所有内容中没有轻歌曼舞、没有花前月下的絮语,有的是嘹亮的军歌、雄壮的军号声,和军民的团结的身影。他们的文艺宣传激起受侵略的劳苦大众的爱国情感,题材内容凸显政治性、抗战性的同时又兼具群众性的特点,深得老百姓和广大士兵的喜欢,丰富老百姓的抗战文化生活,坚定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使普通老百姓都愿意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拂晓剧团”为代表的抗战文艺宣传远离了贵族化,坚持了群众性的宣传路线,符合“人民军队和军队为人民”宗旨,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近代中国苦难深重,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文化传承呈现畸形状态。在文艺方面:有封建余毒的“荤曲”,有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的“洋曲”“洋舞”,官僚资本主义的“洋场歌舞”,其性质均为反动的、低级的、奢靡的、小众的文化。与我党革命的、先进的、大众的民族文化格格不入,“拂晓剧团”的文艺宣传工作自觉抵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文艺的庸俗化倾向,坚持走群众性路线,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文艺宣传工作体现了对民族性特征。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音乐、美术等,没有民族性的共同认知,国家就要分裂。
拂晓剧团的文艺宣传,在避免音乐作品庸俗化的同时,始终坚持民族性的文艺理念,其演出作品汲取、借鉴和传承了民族传统的艺术曲调和形式,具有音乐作品风格民族化的特点。运用戏曲、民间小调、山歌等传统曲调,重新填词创编了以革命抗战、群众生活、劳动生产等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内容题材以宣传党的抗战思想,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为主,号召军民团结抗日为主。在表演形式上还广泛运用了传统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如舞狮、舞鼓、舞龙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深得军民的喜爱,文艺宣传既走了群众性路线又没有庸俗化,体现了一定的时代价值,值得现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人员的借鉴和学习。
拂晓剧团虽然从事的是文艺宣传工作,很少与敌人正面的刀枪相见,但所起到的“文战”功用毫不逊色与敌人的正面较量,具有军队革命性的特点。拂晓剧团的每一位演员都是抗战中的一名战士,他们有着军人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他们不贪图享乐,始终保持革命斗志。他们通过文艺宣传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没有享乐化倾向、坚持了与敌斗争的革命性,这在他们文艺演出作品的题材、体裁上体现出来。他们在文艺宣传作品的题材上始终围绕“抗战”这一时代主题,在作品的体裁上广泛运用进行曲体裁作品,如《新四军军歌大刀进行曲》等。这些音乐作品节奏铿锵有力,让听者斗志昂扬,能够激励无数军人英勇杀敌,催生军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鼓舞了军人士气,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团结了抗日力量。这时期拂晓剧团的文艺宣传作品成为抗战的武器,其演出作品紧跟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密切配合抗战形势的需要,体现了革命性的特点。拂晓剧团文艺宣传远离享乐化,坚持革命性,值得今后党的军队文艺工作者借鉴和学习,具有一定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