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宁 黑龙江省地震局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的国情,迫切需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近年来,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应该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优势,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挖掘科普资源,打造科普精品,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
目前,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防震减灾六进活动,在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普及地震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防震减灾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够,一是只重视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忽视了日常宣传教育的积累。二是宣传材料不能引起公众的学习兴趣,宣传效果并不理想。三是由于人员经费等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多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以及地震安全示范农居不能深入开展工作,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不足。
当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效果还不理想,防震减灾知识供给与公众对地震知识的需求差距大,公众接收和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效果差。防震减灾知识信息化水平不高,“互联网+地震科普”有待进一步拓展,防震减灾宣传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网络媒体拥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交互式传播将公众由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学习,使公众既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又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掌握更大的自主权。通过与防震减灾宣传的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互动,提高公众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网络媒体的信息呈现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这种信息表现效果感染力强,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听觉和视觉需求,使专业的地震知识变得立体生动,引人入胜,从而提升了防震减灾宣传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公众学习的兴趣[1]。
传统媒体受制作周期、发行时间等条件限制,相较于网络媒体的发布有一定滞后性。借助网络媒体的迅速及时,有助于公众及时掌握信息,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另外,网络媒体易于检索,只要搜索关键字,就能获取相关信息,比广播、电视、报纸的回听和回看更方便,使公众随时都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要善于利用网路媒体的手段去包装,形成微博、微信、网站的宣传矩阵,扩大社会影响力。比如,开展以“天地联合—气象地震防灾减灾专家微访谈”活动,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宣传造势,再结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馆等实地体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利用网络媒体宣传中,要根据网络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制作适合网络宣传的图解、微视频、H5等新媒体宣传产品,增强科普知识的趣味性,关注大众的兴趣点,采用公众乐意看、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的表现形式,丰富防震减科普宣传产品[2]。
因为网络的受众广泛,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比较多,经常会产生网络攻击、网络谣言等问题[3]。面对地震谣言,地震部门要主动占领网络宣传及舆论引导阵地,积极辟谣,澄清事实,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网站信息公开透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将地震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整合现有宣传队伍,引进和培养新闻传播、科普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设和稳定一支包括策划、创作、制作、推广、宣传、研究和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防震减灾宣传团队[4]。通过项目合作、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利用网络媒体推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时代赋予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宣传平台,把宣传工作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弘扬减灾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为防震减灾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