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 中央文献出版社
习近平历来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多次提出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闻思想。习近平新闻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新闻工作定位论、党性论、导向论、使命论、规律论、融合论、创新论、人才论等。[1]而“四向四做”新闻理念是这些论断的集中体现,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因此,有必要研究“四向四做”新闻理念,深刻理解其形成过程、基本内涵、显著特征,准确把握其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总结了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规律,重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党性、人民性、真实性,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新闻立场,毛泽东反复强调党性,1956年他明确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关于业务素质,毛泽东1957年强调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强调政治是第一位的,但不懂业务也不行,他提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关于工作作风,毛泽东始终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克里空”,等等。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相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为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提供了养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追根溯源,马克思新闻观为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的形成确立了思想坐标,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四向四做”新闻理念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指导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已初步构建,随后不断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的发展体现在四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06年1月26日,习近平对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江编辑记者说:“要提高办报水平,根本在人,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他勉励新闻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15年12月25日,他指出新形势下办好解放军报,“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加强党性修养,提高专业素质,弘扬战地记者优良传统,努力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2]新闻工作队伍要确保政治上可靠、作风上干净、业务上过硬。第三个时间节点是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党的新闻舆论效果。”习近平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3]第四个时间节点是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正式提出“四向四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这涉及政治观问题。政治观是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总称,它是鉴别个人政治表现的主要依据,是衡量政治思想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到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把牢政治方向。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恪守党性原则,因为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是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行为准则。新闻舆论工作极端重要,习近平提出“五个事关”,即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肩负历史重任,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坚定,把反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呼声有效统一起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涉及使命观问题。新闻工作者要心怀习近平提出的“48字”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改革发展,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新闻,树立“四个意识”,走在时代前列,自觉“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闻工作者要自觉服务这一大局,多进行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激浊扬清,推动公平正义,从而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这涉及学习实践观问题。习近平始终强调学习和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深刻阐述了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新闻工作者要领会习近平的学习实践观,坚守自己的正确新闻志向,自觉摒弃庸俗化价值取向。当前媒体环境正经历深刻变革,具有突发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新闻工作者须适应形势,克服“本领恐慌”,及时把握新闻传播新规律,积极学习新闻传播新手段,跟上时代变化。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富有创新思维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这涉及人民观问题。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新闻工作者应搞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确保始终为人民服务,勤奋工作、甘于奉献,推出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宣传报道。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甚至搞虚假新闻、有偿新闻,都是恶劣的工作作风。近年来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目的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改进作风,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自身形象。该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是严肃宣传纪律、改进新闻工作者作风的有效方式。新闻界需总结“走转改”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四向四做”新闻理念包含两个层面,“四向”重在思想层面,“四做”重在行动层面,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新闻理念的科学框架。新闻工作者要解决好思想层面的问题,并贯彻落实到行动中,实现知行合一。“四向四做”新闻理念对党的新闻队伍要求更严、期待更高,归根结底就是希望新闻工作者“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四向四做”新闻理念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规律是规定新闻媒介功能和运行模式的一个基本因素。新闻规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类新闻媒介。[4]习近平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按照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建构理论体系,他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强调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直击规律内核,凝练而科学。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方位,面临新课题,呼唤新担当,需要新作为。习近平正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深刻洞悉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变化、新趋势,提出改革新课题和发展新思路。“四向四做”新闻理念与中国现在所处的新时代相适应,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解答新闻舆论工作时代课题的重要武器。
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包含着一系列生动的时代要求。“四向四做”强调引领时代,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宣传好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构建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四向四做”强调业务精湛,则需要新闻工作者强化互联网思维,适应网络时代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适应网络时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新闻工作者要主动创新传播理念、传播体裁、传播手段、传播机制,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提升新闻传播的时度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
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理论表明,在群体传播过程中,把关人承担着继续或中止媒体信息传递的功能。美国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领域,指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充当着把关人角色。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把关人的角色更为重要。习近平强调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5]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当好把关人,把好采访关、组稿关、审核关、发稿关。
“四向四做”实质上是一种人才观,成为衡量新闻人才的重要标准,指引新闻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2017年4月,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践行“四向四做”,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倡议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就是一个明证。“四向四做”新闻理念作为职业标杆,对于深化新闻人事制度改革和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同样具有指引作用。新闻单位要按照这一要求开展业务培训,大胆使用“四向四做”型人才,充分保障其待遇。在高校新闻人才教育培养方面,要贯彻“四向四做”导向,优化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闻人才。
习近平“四向四做”新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造性发展,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它关系到新闻队伍建设,关系到新闻舆论环境,关系到国际话语权,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此,教育界要加强培养“四向四做”人才,新闻界要为“四向四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更为关键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四向四做”新闻理念的时代价值,践行相关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全面提升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