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玲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情况与各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成为行业企业满意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情况,深入探究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希望对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起到些许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直以来,职业素养的概念没有定论,因为它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
1、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重视不够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高职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好的综合素质等,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另外,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学生专业课和实验实训时间,都不开设《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这类课程,但课时很少,考试考核也不做严格要求,导致学生也对这些课程不重视。其实这些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塑造良好品格意义重大。
2、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没有形成合力
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没有形成科学机制。很多学校这方面的师资明显不足,有的学校是由党政干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虽然起到了一定理论指导作用,但在实操上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有的是由思政课老师承担这方面课程,虽注重内容讲授,却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还有的是辅导员授课,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没太多时间关注。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在实现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学校的师资配备和教学整体规划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那么自然会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当前,为了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对社会和就业环境提前有所了解,许多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企业行业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以实际操作相结合,但在这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实操和理论学习的结合,没有让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企业文化,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完全对接,学生缺乏深刻理解企业精神或企业文化,那么企业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很小,学生没有太大收获,这样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局部的结合上,还是不能真正落实职业素质的提升。
大部分高职学生刚到学校时,对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生活环境及新的学习模式有很大难度。他们不能主动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也没有中学时期那么高,有部分学生仅仅只是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不会再去自主学习其它知识。虽然学校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学生不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另外,由于社会偏见,部分学生缺乏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认同,加上对专业缺乏全面了解,导致对学习对专业课不是特别感兴趣,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毕业找工作时要么较为自卑,对工作岗位存在畏难情绪,要么就是挑三拣四,有些大学生只想选择条件好的大城市就业,还有的眼高手低,只看重薪资待遇,不考虑自己长足发展。
各高职院校应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科学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情况,融入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经验等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和计划,才能不断完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我校做得比较具体扎实。我校着重把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放在首位,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学校很注重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大学人文课、思政课、心理课和职业规划等课程的有序开设都能保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我校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校的大学人文基础课由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经升级为国家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并正在为建成线上课程做准备。本课程人文素养模块和应用写作、演讲口才、阅读欣赏模块的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又提高了他们一定的人文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也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高职院校、教育部门应强调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各专业应切实将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到课程建设上来,有效建立学习计划设定机制,加强考核,让任课教师切实感受到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的实际地位,通过课程重要地位的确立,促进教师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原动力。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输送技能和品德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必须综合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整体机制,改变高职院校“重技能轻质量”的教育思想,才能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化和本土化,才更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各高职院校、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在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有序地建立各个相关项目,帮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大研究、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各种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使之自主自觉学习,完成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和养成,各高职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入行业企业,交流学习。这方面,我校走在省内各大高职院校前列,我校与国内外很多有先进经验的大学和高职院校建立了长效互访学习机制,每年都会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派老师出国访学、外出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能力水平。另外,每年学校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鼓励教师去企业顶岗,走入职场,感受企业文化和精神,进一步了解行业企业情况,更加明确其对所需人才的职业素养需要,这样就能更好地服务教学。
为了使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邀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定期开课、讲座,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可设立模拟实训室,实施企业化、制度化实训课程管理,使学生提升专业素质的自觉意识。在这方面,我校一直坚持得很好。我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形成了完整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也从中受益匪浅。我校的殡葬管理、软件开发、康复医学、空乘、民政社工、电子商务、艺术传媒等几乎所有专业都与企业行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些院系已经延伸到国外、境外等各个相关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企业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也提升了师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职业素养考核要科学合理,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我校在推行素养考核方面基本做到了全面性和整体性结合。主要体现为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考试方法,引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考试方法,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我校每年都会在六月份随机抽取各专业各课程的部分学生,对其进行教学质量目标测试,检测学习效果,测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素养水平。
总之,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各高职院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学校各级领导、教学主管部门、教师、辅导员和所有学生高度配合,全力合作,循序渐进,把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更多具有职业素养的优秀毕业生,学生毕业后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