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江苏扬州225000)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勾勒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城乡发展的方向。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为当下农村建设首要任务,不断有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但是仍有许多乡村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模仿,大拆大建,没有深刻挖掘地方文化,缺乏整体规划和内涵建设,导致很多的乡村建设走到了同质化的尴尬境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何妥善保护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乡土景观,成为建设美丽乡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挖掘其背后蕴涵的乡土色彩和文化氛围,分析提炼地方文化元素,设计能够体现乡村气息的村貌景观。保护乡土文化的传承,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思想。“美丽乡村”建设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能提升美丽乡村整体形象,彰显乡土特色,更好地反映当地自然景观!
扬州市是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区域,近年来扬州市政府进行了村落水系的梳理、治理,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完善。在乡村景观规划中通过特色田园乡村的打造,再现“清水环绕乡村”的田园风光,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意义重大。
乡村景观建设在风格上要使农村更像农村,保留乡土核心元素,不大拆大建更不全新重建,要做“美容”而不是“整容”,注重老庄形象的提升和复兴,慎砍树、不填河、少拆房,努力以最少、最自然、最有效的人工干预,呈现出最原生态的乡土特色风格。
在乡村风貌上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原则,丘陵地区要体现山村风貌,平原地区要展现田园风光,沿江环湖地区要凸显水乡韵味,打造出各有特色、别有韵味的乡村风貌。在乡村建筑上“就地取材”,顺应自然,通过地方传统材料诠释乡村特色,避免城市化、西洋化、商业化“三化”倾向。
乡村的历史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这些特色历经数年沉淀,是当地村民原生态文化的体现,比快速发展的城市更值得细细品味。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地方文化,挖掘整理乡风民俗,提炼出文化精髓,在保持原有风貌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设计元素最大限度地突出地域民俗特色,能较好地传承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得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让乡村景观较城市景观更具魅力和生命力。
农村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围绕村民的生活需要而展开,设计如果脱离了人的需要,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在农村景观设计时,需要做到实地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生活的环境和状况,符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景观设计将会给农村的环境带来很大的促进和改变。
扬州地处苏中平原,南临长江,东有湖泊,西有丘陵,地理环境十分优越,目前扬州市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扬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初稿,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即江淮生态大走廊周边、高速和国省干道沿线、中心城市和县城近郊、城市生态中心和旅游景区周边,总数约400多个村。力求形成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传承、长三角腹地乡村产业复合提升的样本、苏中城市近郊乡村创新发展的示范、宜居扬州新型城乡关系的标杆。
在景观规划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建设指南,为各地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全面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保护、植入、活化、重塑等手法,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维护村落植被、池塘、水体、河渠、建筑、农田的自然风貌的同时,结合村庄产业发展、文化资源,以及休闲旅游、居住生活等功能,打造特色的景观节点,为当地居民和游客营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景观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公路先行。通过公路洁化、绿化、美化及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可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但由于我国城乡建设差距较大,在乡村道路规划化体现出“零设计”、“零养护”的局面。更没有考虑到农村生产生活需要,忽视了农业生态系统要求,道路完全硬质化。同时道路景观农村本应是最能体现良性景观生态的区域,但是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使得目前乡村道路景观毫无生机。
乡村道路街巷是最体现乡村景观特色的要素,那些自然形成的乡村道路大多随形就势,具有天然的一步一景的效果。乡村道路和街巷不仅承担着居民交往的作用,还是重要的村民互相交往的重要空间、商业公共空间。
加大乡村道路的修复,在路面硬质化的前提下结合地区特色,区别开生产和生活道路,根据功能划分可以利用条形石块、砖块铺设辅路,在主干道的建设上可采用彩色水泥路面,增强乡村色彩层次感。
通过提炼乡村文化元素,在乡道街巷路口和道路两侧设计特色小品和体现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乡村风貌展示区域。如景石、农具、牌坊、景墙等。扩大乡村景观影响力,提高农村文化品位。
扬州仪征市正在打造全域特色田园乡村,道路规划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在连接新集、新城、马集、月塘四个镇的道路规划中为了凸显乡村自然景观特色,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力戒城市绿化模式,根据仪征地形特征、道路两侧自然色彩,通过人性化设计最大限度保护沿线生态环境,统一规划设计道路两侧300米范围内的田、林、村、水、坡。凭借仪征天然丘陵地貌展现自然式设计,营造出郊野森林景观,还原乡村自然生态。打造成集景观绿道、乡野慢道、旅游通道为一体的森林乡野大道。
美丽乡村是宁静、诗意的,在这样氛围下路灯和辅助照明亮化系统的设计对乡村景观氛围的烘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改变使用城市路灯模式的格局,设计乡村特色的路灯造型,根据乡村周边环境合理布局和规划,将路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通过路灯和辅助照明亮化系统将星星点点的住宅灯光进行了点、线、面的结合,有机地形成一幅美丽画面,彻底改变乡村到了夜晚就是漆黑一片的局面,通过道路照明系统的设计使得夜晚的乡村同样美丽。
梳理建筑格局,控制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特别是建筑立面的改造,尽量使用当地元素,使得建筑风格符合苏中平原乡村肌理。拆除年久失修的危房和布局不合理的养殖棚,腾出多余空地,充分利用原有宅前屋后的部分空地,规划公共休闲区域和公共绿地区域,打造乡村公共休闲空间。
重视乡村庭院的规划和设计,乡村庭院是村民的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最能体现乡村生活的真实舞台,也是最能展示乡村特色的生活景观。在设计乡村庭院时,可以将别具特色的扬州园林文化元素(如青砖黛瓦的门头、围墙、亭台、山石、藤架、绿竹、花卉、小桥流水等)在乡村庭院中进行精心布局和设计,通过将扬州园林文化元素移植到农家小院,使得意境和乡村生活有机融合,更富有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合理规划宅前屋后空间,如统一规划修整菜地,设计特色栅栏,指导种植瓜果蔬菜,辅以竹子、玉兰花等观赏性经济性树种,将农村菜地变成景观,乡村野趣油然而生,营造出怡然自得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
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的扬州,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扬州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几年努力,打通水系,治理河道,改善了很多黑臭河道,再现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亲水乐水的优美画卷。现在乡村池塘河道碧波荡漾,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一抹靓色,但是要提升池塘景观质量,就必须对池塘河道旁边进行相关规划,修理杂树,清除杂草,依靠池塘河道原生形态,结合乡土文化设计景观,增加休闲设置以及休憩垂钓平台,通过不同绿植丰富河岸多层次的色彩效果,在池塘水面种植亲水植物,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美化环境。
扬州农村灌溉渠网非常丰富,规划整齐的灌溉渠将扬州农田进行了块状分割,是乡村特色的风景线。目前扬州部分乡镇灌溉渠都开始进行硬质化工程,铺设水泥管道,满足了基本生产功能,但是破坏了水渠的生态系统,如果将灌溉渠进行清淤整理,在灌溉渠两侧清除杂物垃圾,整理绿化,栽种乡土景观树种,使水渠不但具备实用功能,更具有美观游览功能。
扬州市邗江北山个别乡镇湖河水面滩涂面积较大,具备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的价值,可以开发规划,使其成为扬州的后花园,通过水系的整理打造以乡村河流湿地景观为特色,再现“清水环绕乡村”的田园风光。
扬州农村目前按照“秀美家园——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要求,已经建立健全村庄生态保护体系,构建了优美宜居生态家园。但整体绿化缺乏统一规划,有的乡村砍掉原有的大树,选种非乡土植物,如统一栽植女贞、红叶李、香樟等绿化树种,不但养护成本高,同时还导致乡村有树无荫。植物景观最好选择乡土植物,如水杉、榆树、桑树、银杏、槐树等,乡土植物最具乡土气息,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乡村植物的规划,形成有别于城市景观的农村独特性。
乡村植物景观可以充分把握乡土特色,抓住乡村植物特性,保持乡村景观的原生态。例如可以用乡村植物景观粗犷的特点,营造富有野趣横生的自然景观;也可以选择不同野花相互搭配,结合山、石、水、茅草屋等元素,打造出精致的野趣植物景观。同时可以通过植物四季色彩变化丰富的特点,合理搭配,打造出色彩层次丰富的乡村景观。
在空间组合中通过平面立体以及色彩构成手法进行设计,利用各种绿植原生树冠外形轮廓,进行各种线条有机组合,注重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雪松、水杉、柳树、垂枝、碧桃等构成的曲线、直线、圆面组合,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打破村庄建筑群体的单调感,在立体空间内通过各种绿植的原生曲线进行立体构成设计。形成有节奏和韵律、对比和协调的形式美法则。使得现代设计语言在乡村景观中得到了新的诠释,让乡村景观在粗犷的形式中具有美的元素。
色彩规划是植物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扬州仪征月塘乡村景观规划中注重色彩搭配,提炼乡土绿植景观色彩,形成以绿色系为主、黄、红、紫、白、粉等色调为辅的景观色彩构成。运用园林造景手法,合理建立复层种植结构,结合绿植树木四季色彩合理搭配,以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用自播繁衍力强的宿根野生花卉作为地被草本形成郊野花带,打造浪漫的乡土气息,形成四季特色的乡村景观。
扬州仪征通过对当地绿植的合理规划和配置、空间地形的处理。展示出美好的田园之美、村落之美、山林之美和自然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尊重自然和习俗,挖掘乡土文化,提取具有乡村“风味”的特质景观和要素,重塑美丽乡村的景观面貌,再现乡土生活气息!这种美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美,才是有别城市喧闹宁静之美"。
总之,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加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建设格局,打造最美乡村,留住浓浓乡愁。
【参考文献】
[1]王云才.观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请岛出版社,2003.36-37.
[2]农民日报编辑部.共筑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村一一七论三农中国梦[M].2013.5-27
[3]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川[J].学习与实践,2014,(6):14.
[4]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浙江农林大学,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