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析

2018-03-28 11:13李军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动机知识产权

李军



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析

李军

(山东女子学院,1. 社会与法学院,2.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00)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课程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大多学校或缺失创新创业培养目标,或培养目标模糊粗略,设置的课程也非常少,并与培养目标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完善建议有:根据创新创业素质结构的一般理论和模型,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分解,结合知识产权专业行业需求,针对每一素质培养要求设置课程,以构建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知识产权专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03年,到2010年前一直发展缓慢,处于试点阶段,2011年后我国高校开始陆续大量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较早可追溯至清华大学20世纪90年代末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即1998年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0 年西北工业大学开始将创业学作为一门本科课程。2002年教育部在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此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普及。从上述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我国知识产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起始阶段,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正处在探索阶段。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一般理论和模型

根据教育的一般理论,课程体系的支柱和支架是培养目标,因此需要首先来确定培养目标的逻辑架构,以此来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发展方向

广义而言,培养目标包含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有国家的、地方的、行业的、学校的、专业的等各类需求或要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含总体培养目标和分解的培养指标。培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如早先的高等教育更倾向精英教育,而现在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

现代意义上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中叶,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通常被认为首创于哈佛大学商学院。1947年该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教授开设了美国第一门创业课程,此后欧美许多高校开设了类似的课程。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 P. Guilford)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问题:为什么教育和创造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1]。关于教育如何促进创造力的研究也渐渐增多。据统计,从1947年到1999年美国超过1600多所学校开出了2000多门创业类课程[2]。创新创业课程适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服务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到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21世纪的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三本“教育证书”:第一本是研究能力的“学术证书”;第二本是就业能力的“职业证书”;第三本是创业能力的“创业证书”。[3]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当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效果特别突出。如美国表现最好的50 家高新技术公司中,46%是因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引发而创立的,如Intel、Microsoft、Netscape、Dell、Yahoo,等等[4]。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将“创新”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为贯彻该战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一次着重阐述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目标,将其作为七项素质目标之一。

(二)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分解

1. 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分解

创新创业素质是一个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相对抽象,自然面临界定和结构的问题。对于创新,一般的理解是创造出了新事物,但是在创新教育中,创新并不是如此简单理解。从吉尔福德之问后,许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创造力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如著名学者阿玛贝尔(Teresa Amabile)提出创造力形成是专业知识、动机、创造性思维三要素的互动模型[5]。又如伦科和钱德提出的知识、动机、思维力、问题发现、评价五要素模型[1]。综合来看,虽然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创造力形成结构模型,但是大多含有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动机三个因素,其他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演绎。另外对于创造力,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神秘的天赋,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和培养的[6]。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一个T型结构,一般要包含一两个领域的精深专业知识和一定广度的跨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是新想法产生的思维活动,学者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就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三元”理论,三元包含合成新想法、分析新想法、实践新想法;动机包含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对创新本身的兴趣,能够保持长久的活力,外在动机是通过外在的褒奖和惩罚等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有些对创新具有增效性,如适当的褒奖,会培养和增强内在动机,有些对创新是压抑性的,如强迫[7]。基于创造力形成的结构,创新教育培养的目标可分解为三部分:一是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两个领域的精深专业知识、理解或了解部分跨学科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目标,使学生学会提出新想法和实践新想法;三是动机目标,使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和热情。

2. 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分解

对于创业素质,也有众多学者提供众多结构。如比较著名的美国百森商学院教授蒂蒙斯(Timmons)在分析50项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蒂蒙斯模型,将创业素质分解为6项:责任和决心,领导力,机会迷恋,对风险、困惑和不确定的容忍,创造力、自信和调整能力,超越的动机[8]。有学者将创业素质分解为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和个性特征模块三部分。知识模块包含:心智模式(在有限知识下对事物(风险和可能)的预测)、陈述性知识(获得专业知识等)、自我洞察的知识;技能包含:市场技能(判断、开拓等)、资源技能(融资筹划等)、机会技能(判断、获取等)、人际关系技能(领导力、合作等)、学习技能(自我调整等)、战略技能(创业战略筹划等);个性特征包含:创业激情(我渴望)、自信(我能)、企业家认同(我有价值)、主动性(我做)、对不确定和模糊的忍耐(我敢)、创新(我创造)、毅力(我克服)[9]。创业素质是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包含创新素质,还包含其他个性、特质等。创业素质中很难辨识的隐形的内层素质是动机和特质(激情、毅力、冒险精神,等等),显露在外层的是知识和技能。基于创业素质的结构,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可分解为三部分:一是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创业领域的精深专业知识、理解或了解部分跨学科知识;二是技能目标,使学生具有市场技能、资源技能、机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学习技能、战略技能;三是个性特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自信、毅力和风险忍耐力。

二、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一)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现状和不足

我国2003年开始试点知识产权专业,迄今已有71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其中大多数学校是2010年后新上专业,从发展的时间来看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还未经过实践的检验。笔者通过对10所学校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有7所学校在知识产权专业总培养目标下设计了详细的培养要求和素质分解,其中仅有3所学校是按“知识−技能−个性特质”等素质结构模型来进行设计,10所学校均在培养目标中体现了创新培养要求,仅有1所学校体现了创业培养目标,没有学校将创新和创业培养目标详细分解。

根据该统计资料,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足主要有:①我国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设计比较粗略,大多用知识−能力结构来分解,如掌握知识产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相关政策体系,具备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能力,总体来看缺少针对动机和个性特质的培养目标。②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和尝试创新能力培养,但是缺少具体培养目标的分解,大多比较笼统地表述为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或创新素养,既没有逻辑结构,培养的方向和要求也非常不明确。③普遍忽略了创业培养目标,虽然在课程设置中部分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或第二课堂等,但是缺少详细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指导这些教学活动。大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显示了我国目前依然处在就业和职业教育阶段,如培养目标为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这说明我国大多学校对于创业教育刚刚开始尝试,对于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并不清晰。

(二)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基于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存在众多不足,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自然也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对10所学校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分析,仅有3所学校专门设置了创新课程,其中1所学校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选通识课,1所学校设置了创业实践选修课;1所学校专门设置了与创新教育相关的思维选修课;1所学校专门设置了与创新有关的技术创新选修课;6所学校设置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或就业规划课程;10所学校均设有第二课堂或者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10所学校课程体系遵循“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模式设置;10所学校均设有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如专利文献检索、专利、商标代理、专利诉讼等课程;有1所学校专门区分了专业应用课和专业提高课程;有1所学校要求学生辅修一门理工科专业的专业主干 课程。

根据该统计资料,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大多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仅是以散乱的第二课堂等形式进行,凸显目前大多学校并没有为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准备,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口号和形式。②即使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校,也仅限于1−2门课程,并没有针对性的培养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课程,没有形成逻辑体系。③即使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校,也没有学校设置专门针对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数课程更倾向于职业教育课程。④大多数学校课程设置不遵循认知层次递进逻辑,没有递进设置创新创业课程。

三、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分解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分解是基于上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理论和模型,结合知识产权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行业发展进行融合构架的。当然除了知识产权专业外,也并不排除学生在其他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如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进行机械方面的发明创造。另外不同的学校还需根据不同学校办学层次和学生具体情况来确定本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这里不分办学和学生定位,仅探讨共性的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按照“知识−思维−动机”创新素质三结构,知识产权专业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可分解为: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以及理解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②思维目标,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产权领域(如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新想法和实践新想法。③动机目标,使学生对解决知识产权事务产生热情、激情、爱好、兴趣、志向等等,如对新兴知识产权保护寻求解决方法的兴趣、热情和志向,当然也可能有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兴趣、热情和志向。

从创业素质结构来看,创业素质是包含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的全面综合素质。依此,知识产权专业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包含: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理解或了解相关跨学科知识;②技能目标。使学生具备知识产权行业企业设立和管理以及领导力与合作的技能;③个性特质目标。使学生产生在知识产权行业的创业动机,具备创业决断、创业风险忍耐力、创业毅力等个性特质。

(二) 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路径

除培养目标外,课程体系设置还要考虑学生定位、学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等因素,因此学校的不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选择也会不同。例如有学者对我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进行研究,总结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五种培养模式[10]。因此,在这里除掉学生、教师等其他因素,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能够通用的知识产权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 创新教育培养课程体系构架

依据“知识−思维−动机”创新素质三结构,可以将创新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知识结构模块课程、思维结构模块课程、动机结构模块 课程。

第一模块知识结构模块课程包含知识产权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将知识产权专业的知识结构分为:T型结构的横向跨专业和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通识选修和必修课程)、T型结构的纵向知识结构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一般包含三部分:一是思想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二是哲学、美学等人文、哲学及社会科学课程;另外有的学校开设高等数学、物理等理工类课程,这些学校大多是研究型或理工科专业较强的大学。从当前的调研来看,我国目前大多学校设置的横向跨学科和专业课程已经开始趋向合 理化。

约50%的学校的知识产权专业开设了学科基础课,大部分学校的学科基础课大多内容是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等法学课程,然后加入了个别经济学、管理学、形式逻辑、高等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学科基础课程中法学专业课程太多。目前知识产权行业已经细分,如知识产权信息、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法务、知识产权商用、知识产权培训咨询、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执法等等。[11]虽然我国将知识产权专业列入法学学科,但是知识产权专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因此,如果在学校的通识课中缺少这些课程,应该在学科基础课中加入部分管理学、经济学等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相应减少法学专业课。法学专业课程保留法学概论(或法理学)、宪法学、法制史(法律思想史)、民商法学、国际法概论、诉讼法概论等课程。

多数学校的专业必修课包含知识产权概论和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课程,如专利法、商业标志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等等,部分学校列出了很多法学专业课程,如刑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等。法学专业课程之所以开设过多,是因为大多数知识产权专业设在法学院中,大多数教师是法学专业教师,法学专业之外的课程缺少师资。基于知识产权行业的细分,实际上专业必修课不需要设置太多法学专业课程,可以将其放在选修课程中。

对于选修课程,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限选课,主要是基于知识产权行业细分分为几个课程模块。从知识产权行业的情况,可以分为三个课程模块:一是知识产权代理模块,课程主要有专利代理、商标代理、其他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等;二是知识产权管理模块,课程主要有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三是知识产权法务(纠纷解决、执法等)模块,课程主要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仲裁法。专业任选课更多的是提高理论知识和深化实务知识的课程。如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与鉴定、知识产权融资、知识产权诉讼与仲裁实务、知识产权专业英语、新兴领域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前沿问题)、专利分析、网络与电子商务、统计学(与知识产权信息相关)、情报学(与知识产权信息相关)、律师与公证、证据法学,等等。

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置创新思维课程模块。思维培养一般体现在授课活动中,通过启发、诱导、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但是也可以专门设置思维课程,或者放在通识课中,也可以放在专业课中。如在通识课中开设逻辑、创新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策略选择等思维方面的选修课。有学校开设法律思维训练、知识产权前沿问题探讨等专业选修课程。另外,在实践模拟和实践训练课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如法律诊所、模拟法庭、专题辩论、毕业实习等课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关于创新培养课程体系的动机结构模块课程,笔者调研的所有学校均没有设置专门的动机培养课程。创造力培养一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但是实际上在填鸭式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的教育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困难。学校有必要设置专门必修的创新动机培养课程,可以设置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的兴趣课堂,如发明创造、外观设计等兴趣课堂;在此基础上,结合怎样使这些发明创造和外观设计获得知识产权、如何维权等问题,设计知识产权代理和案例纠纷解决的兴趣课堂;另外可通过组建创新兴趣小组的方式实施创新思维训练养成计划。

2. 创业教育培养课程体系构架

根据前文分析的知识产权专业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知识产权创业课程体系应包含三部分:一是知识结构模块课程;二是知识产权行业企业设立和管理以及领导力与合作的技能结构模块课程;三是知识产权行业或相关领域的创业动机、决断和毅力等动机和特质结构模块课程。知识结构模块中陈述性知识与前文中总结的创新课程基本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关于创业知识,目前大多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一般设置相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完善的思路是设置一门必修的创业学通识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创业的一般知识。对于知识结构中的智力模式和自我洞察知识,可以融入领导力和合作技能及个性特质课程中。基于并不是全部的学生将来选择创业的情况,创业的技能和个性特质课程应设为选修的兴趣课程。对知识产权行业企业设立和管理、领导力和合作技能结构模块,应该开设关于企业管理、领导力和人际关系的选修课程。对于创业动机、决断和毅力等动机和特质结构模块,目前很多学校是通过第二课堂体现,非常散乱。改进的思路是:首先通过开设选修的“知识产权行业创业案例”等兴趣课堂来增加学生的创业兴趣和热情,以培养创业动机,然后设置专门的“创业模拟”“创业训练”等实训和实践课程,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创业的决断力、毅力、风险承受力等素质。

[1] DANIEL, FASKO.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1(13): 317-318.

[2] JEROME A. 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18):283-300.

[3] 纪秩尚.创业素质教育与第三种学业证书[J].教育科学研究,1992(03):8.

[4] 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93.

[5] AMABILE. How to Kill Creativ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01): 77-87.

[6] RAMPERSAD, PATEL. Creativity as a Desirable Graduate Attribute: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Employability[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14(15): 1-11.

[7] KARLYN.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R/OL]. (2018-01-22) [2018-02-27]. http://www. fpspi.org/pdf/InnovCreativity.pdf.

[8] BYERS T, KIST H, ROBERT I,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repreneur: Social Creatures, Not Solo Heroes[C]// DORF R C. 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Boca Raton: CRC Press LLC, 2000.

[9] MARTIN.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What, Why, When, How[R/OL]. (2016-03-29)[2018-03-02].http://www. oecd.org/cfe/leed/BGP_Entrepreneurship-in-Education.pdf.

[10] 曹胜利,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05).

[11] 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白皮书(2015~2016)[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281-282.

[编辑:何彩章]

2018-02-05;

2018-04-08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专项-创新教育”一般资助课题“以知识产权专业为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BYGI2017010)

李军(1974—),男,山东诸城人,博士,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法学教育,联系邮箱:1226985180@qq.com

G642

A

1674-893X(2018)02−0055−05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动机知识产权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