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方法包括增减移换分合对七种,其中减译法是较为常见的翻译方法,是做好翻译的基本功。减译指在译文中减少一些语言单位,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晰、直接地理解原文的翻译方法。翻译方法中的减译法与误译中的漏译问题既相似又有区别,对二者的区别分析有助于译者准确地用好翻译策略,避免误译,提高译文质量。
翻译求似律认为,译文应追求与原文的意似、形似和风格似。按照意似、形似和风格似缺失或失真的程度,误译可分为翻译腔和错译。错译即错误的翻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只达到不似标准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错译是误译的极限,是翻译失误的典型代表。按照翻译错误的方式,错译可分为乱译、死译、添译和漏译。从漏译名称可见,“漏”即遗漏,漏译通常指那些无故遗漏原文确实含有的语意,使译文信息量低于原文信息量的翻译失误行为。因此,漏译可以定义为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只转换了部分单位的语意,遗漏了部分原语信息,导致译文信息量小于原文信息量的翻译活动。
漏译是翻译失误的一种,漏译具有遗漏内容信息、遗漏语法信息和减译扩大化三大症状。
翻译标准要求原文与译文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译者要追求译文在语表形式、语里含义和语用风格上与原文的极似性。“似”的标准不同于“等值”的标准,客观上承认译文和原文相比,必然会存在部分的“不似”之处,这些“不似”之处是双语转换中不可避免的信息损耗。但是“不似”不能扩大化为“遗漏”,译者要主观上转化原文中的全部信息,客观上由于双语的文化差异、语言结构差异和环境差异,译文中会存在微量的不足。因此,翻译中对于能够转化的所有原文信息,都应进行翻译转化,对于任何信息的遗漏都属于漏译。
原文信息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为通过语言结构的明确表达,一种为通过修辞等语言、语法手段的暗示性表达。对于明确表达的语言内容,需要对其进行完整转化,信息的遗漏属于漏译。对译暗示性表达的语言内容,需要译者依照译文读者的接受度而进行预判。如果译者判断译文读者能够按照原文读者那样领悟暗示性表达的语言内容,则可运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如果译者判断译文读者不能够按照原文读者那样领悟暗示性表达的语言内容,则需要运用增译的翻译方法,将原文暗含的信息明晰化表达出来。此时,如果译者判断失误,译文读者将不能够按照原文读者那样领悟的暗示性表达内容,误以为能够直接理解的暗示性表达内容,继续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则会造成暗含性的信息遗漏。
语言信息的传达包括词汇手段,也包括语法、修辞和语气等语言方法。译者不能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词汇含义上,对语法、修辞和语气等内容的遗漏同样属于漏译。信息性漏译属于“硬伤”,语法、修辞和语气性漏译属于“软伤”。语法、修辞和语气信息的遗漏错在丢失了承载词汇信息的必要的语言手段,导致和原文相比,译文缺乏生命气息,缺乏译语表达的通顺性和地道性,翻译痕迹明显,具有翻译腔的典型特征。
减译是常用翻译方法,但减译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减译要在保证原文语意完整转化的基础上,将原语特有的、译语中又无法使用的语法单位、文化现象、逻辑单位、修辞单位减去不译。第二个前提是,减译的单位应当是由于双语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内容。漏译是减译的错误使用,是减译的扩大化失误。漏译中所遗漏的语意是原文信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信息内容无故遗漏,破坏了原文的信息完整性。不可译性问题长期困扰译者,但是不可译性的存在不能成为不负责的漏译的挡箭牌。遇到不可译性问题时,译者需要自问三个问题,第一,该单位是否真的不可译,还是因为难度较高,一时不知道怎么译;第二,该不可译单位是否可以进行部分性地翻译转化,即尽可能地完整转化。第三,是否可以对该不可译单位进行解释性、介绍性翻译。合格的译者需要运用以上三个问题,合理对待不可译的语言单位。不可译性的扩大化会导致漏译问题。
减译与漏译概念对相似性很高又有区别,对二者的区别分析有助于译者准确地用好翻译策略,避免误译,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性指减译与漏译都试图在译文中省去一些原文存在的词语或含义。二者都具有使译文更加简洁的目的意图。对于减译而言,语法性减译使译文语句符合译文句法结构需要,是双语语法转换时所做出的必要性删减,是在译文语法体系下表达原文语意的必要操作。逻辑性减译使译文语句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逻辑,是双语思维逻辑转换时所做出的必要性调整,是在译文读者的思维逻辑下表达原文语意的必要调节。修辞性减译使译文语句符合译文表达需要,是双语修辞搭配转换时所做出的必要性删减,是在译文修辞搭配体系下表达原文语意的必要操作。对于漏译而言,删减的原因与减译类似,区别在于漏译超过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最低限度,删减的信息量过多,为译文质量带来了负面效果。
区别性指减译与漏译二者具有不同的减去单位和减去原因。减译的前提是减词而不减意,这一前提决定了减译的单位多为词和短语,一般不会扩大到分句、句子、段落和篇章,否则很难保证不更改原意。漏译的单位则没有这一限制,无故漏译的单位包括字词、短语、分句,有意漏译可以包括句子、段落,甚至篇章。
另外,减译减词而不减意,漏译漏词而又漏意。虽然减译与漏译都在译语中删减部分单位,但二者在与原文的关系上却截然相反。减译在读者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最低限度地减少部分表达方式,使原文中包含的信息内容,在译文中明晰化地、简洁地表达出来,如果不减译处理,由于双语差异,译文出现繁复、冗余等表达问题,是为减词而不减意。但漏译却违反了不减意和最低限度的原则,忽略了译文与原文应当具有的极似关系,撇开原文,由于无故遗漏、过度减译、有意删改和不可译性扩大化等因素,对原文信息进行了删改,使译文信息量低于原文信息量。漏译的部分译文也许在意识形态上有不符译文读者之处,或许也存在译文读者在道德上、思想上无法接受的内容,因此对漏译性误译的评判需要在完整性翻译,即全译的框架下进行。如果跳脱出全译追求译文与原文极似的翻译标准,在更广阔的社会宏观背景下,漏译的影响与作用将完全异于全译理论框架下所得出的负面结论。
翻译策略是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对翻译对象所采取的操作方法的总和。翻译策略选择失当会导致相应误译问题的产生。翻译策略体系包括信息取舍策略、文化导向策略、语意转化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若干。减译法是最常见的翻译
方法之一,指在译文中减少一些语言单位,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晰、直接地理解原文的翻译方法。漏译属于误译,指译者只转换了部分单位的语意,遗漏了部分原语信息,导致译文信息量小于原文信息量的翻译活动。减译与漏译相似性很高又有区别。相似性指减译与漏译都试图在译文中省去一些原文存在的词语或含义。二者都具有使译文更加简洁的目的意图。区别性指减译与漏译具有不同的删减单位和删减原因。减译的单位多为词和短语,一般不会扩大到分句。漏译的单位没有限制。减译减词而不减意,漏译漏词而又漏意。漏译译文具有有意漏译和无意漏译两种致因。无意漏译包括译者能力不足和原语信息强度高的两发面因素。
[1]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小川.直译与死译[J].海外英语,2013(7).
[3]张小川.茶文化翻译文本中的误译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