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但是对于互联网时代和艺术传播偏向这样的核心词语进行定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这两个关键词语进行相对意义上的界定,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为自身在使用的过程中提供一种可协商的定义而已。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使社会各个层面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艺术传播领域也不例外,它也有了更为深远的深远影响,其艺术传播偏向特征也十分显著。
通常意义上所称之为的互联网时代,主要指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网络。互联网时代对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针对艺术传播偏向而言,我们所论述的课题: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偏向,也就是突出地强化了某种意义上的艺术偏移或者偏向,当然,对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媒介方式的改变,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使艺术传播出现了很大的偏向,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去看,而要把这样一种现代传播媒介的特定性作用放到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去看,并有针对性结合特定的历史时代相对应的物质和文化精神状况所起的综合制约作用,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偏向。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之相应的物质和文化精神状况综合作用,使传播媒介有了特定的传播偏向,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释放出自身所具备的更具特色的传播能量。而这方面内容,对艺术领域性质是同样的,毕竟每一种艺术媒介都可以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和艺术表现力。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说互联网这种艺术传播媒介在艺术领域正处于主导地位,这使其艺术传播的偏向所呈现出的社会影响力也占据了主流。这也可以充分说明,当代艺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偏向。针对这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传播偏向进行相应的解读和评论,肯定会存在很大的争议,并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态。
以互联网时代艺术传播的偏向为中心,人们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在大体上有三种形式的艺术传播偏向,并且这种艺术传播偏向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特征。
很多艺术形式本身是生长在互联网上面的,它在其他的媒介方式上无法成活和存在,也就是说它严重的偏向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的作用,使信息得以发送,在发送者和新技术之间实现即时双向的互动,在广泛的网络环境中生成自身的公共影响力,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聚拢网络人气,而这也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原创音乐以及原创绘画等一系列相关形式,这样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依赖互联网,并且切实有效地结合网民的个人创造力,而在网络环境中创造出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所呈现出更强劲的社会影响力,它明确地偏向于互联网,在网上生长并且传播,同时也在网上进行欣赏和评论,与其他的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等比较僵化保守的方式进行对比,它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型艺术对于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有了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已经成为全新的创作母体和艺术传播的发源地。
在具体的艺术传播过程中,还有种类多样的传统艺术门类,例如,电影和电视等相关的艺术,他们的艺术创作、生产和营销,以及鉴赏及评论等一系列相关环节,其实本身并不单单在互联网上,甚至有的时候与互联网没有任何关联,但是在源头上,因为其创作、生产、营销和评论等一系列相关环节,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互联网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大意义上的传播,使其影响力有效增强,通过互联网的推动和有效作用,他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公众影响力和舆论统治力,而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影响力,在一定意义上可能远远超过网络的原创艺术,在有利的条件下,甚至会成为全社会和全民所共同关注的一起公共事件,这样的艺术传播形式,其本身不属于互联网,但却严重的偏向于互联网,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利用互联网营销这个技术、平台,使自身的影响力和统治力都有了空前意义上的增加,艺术品也呈现出了更多层面的艺术性,形成了双向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由于投资人的变化,整个创作的动机、意图也出现了相对应的转向,他们更多是为了迎合网民的娱乐需求,而并不是追求深度化的文化影响力和艺术感召力。在传统意义上比较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作品,通常情况下会通过这样的艺术传播转向,出现了扁平化的特征,变得十分浅薄,缺失了该有的深度和力度。
第三种比较显著的艺术传播偏向,相较于上面所述的前两种艺术传播现象形态而言,它不像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引领者和宠儿,它与互联网始终保持着一个特定的距离,在自身的领域内有针对性地结合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原理去进行相应的创作,所呈现出的艺术内涵和影响力具备着更独特的审美内涵,也有着自身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特征,他们对这种艺术传播偏向,更倾向于疏离网络传播,所以被称之为疏网型艺术,这种远离互联网的艺术,包含个人创作的文字,音乐或者绘画等相关的艺术,通常意义上也被称之为高雅艺术,这类艺术也有有针对性地依靠团队协作所共同创作出的电影、戏剧、舞蹈以及音乐等相关的形式,他们更多是按照传统的规则和审美标准去进行创作,而并不是仅仅依靠网络上的标准和创作形式去进行艺术化的创作,在创作和欣赏方面也往往与网民的趣味有所疏离,这样就导致他们无法真正意义上产生出特别轰动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类艺术更倾向于传统的媒介,而疏离互联网媒介,特别是机械印刷媒介等成为其艺术传播的主要阵地,至今仍然利用传统媒介去生产、创作、营销,这类作品按照传统的美学法则来生产、创作,并呈现出戏剧性、类型性、平面型、身体性等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艺术偏网对艺术理论形成新的挑战,值得我们在艺术的探索和追寻过程中进一步加以有效探究。
这种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偏向,使艺术欣赏的观众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分众化现象,同时也进一步导致分众各赏,也就是分赏局面的常态化。在网络型和倚网型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受众更倾向于低龄化、浅薄化的趋向,这对于艺术学理论和学科建设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着重针对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及中外比较艺术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用艺术化的视野去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究艺术传播偏向的新问题,并从根本上为社会各界和受众提供比较成熟和理性的思维成果。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开创和拓展网生代观众这一新领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公民的艺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养成欣赏高雅艺术的习惯,并有针对性地结合互联网这一全新媒介特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网络艺术评论。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针对艺术传播偏向进行有针对性地把握和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对于我们欣赏艺术,有效辨别艺术的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讲,网络型技术和依网型艺术因为网络的推进和发展,而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有更强的社会影响力,针对疏网型艺术要进行有效干预,与时俱进,使自身的影响力有效提升。同时网络型和倚网型艺术自身也要进行反思,有效推进各类艺术形式向着更为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