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树,赵连强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山东 滕州 2775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因,它就在我们身边,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前导、文化旗帜、文化自信,就会没有精神、没有自信。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智慧的源泉,是文化自信的厚重基础和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文化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牢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创新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独具职业特色、行业特色的文明校园。
化工技师学院坐落在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建校40余年来,学院一直坚持“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多元办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行为学本、志强智达”的校训,立足特色专业教学,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推行融军事化、企业化、社会化为一体的“三化合一”育人管理模式,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传统文化历经锤炼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内培外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建设、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学院注重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的学生管理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塑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操。
学院在校园建设方面,着重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长廊,在学院中轴线上设立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文化宣传展板,建立国学文化长廊。院系、班级文化建设中,围绕传统文化节日序列开展每周的主题班会,每月设计制作主题板报,并对主题板报进行集中评比表彰,营造浓厚的氛围,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以制度形式在全院各系部进行推动。校园广播定时选播传统文化经典篇目,让经典名句、名篇的深刻内涵熏染师生,让师生在校园教育、学习生活中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润物无声的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学院每周一举行国旗下演讲和主题班会,都是学院固定的传统文化教育时间,主旨演讲和主题班会形式让全体师生在学院整体氛围和班级氛围下感受传统经典、并身体力行践行经典,创新形成学院特色、班级特色,进而形成学生特有的文化气质。
各院系、专业学生毕业前在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接受综合课程的学习,学院开设了必修课--综合素养课程,作为优秀文化教育的主课堂,承载经典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通过鼓励学生习惯阅读、喜欢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中丰富综合的文化知识面,开阔文化视野,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吸收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精华,锤炼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
选取经典文化的诗词、文章、传统节日起源介绍、大国工匠、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风采等篇目,结集成册,开发校本教材《阅读能力训练与提升》,对全院学生讲授,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养成一种行为自觉,让学生在经典阅读训练中汲取文化精华。
学院坚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培养、感恩社会的回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锤炼技能,回报社会,学院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开发了独特的学生管理读本,内容涵盖《弟子规》和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在新生开学期间即让学生们牢记于心。
学院的校训是“行为学本 志强智达”。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学院因坐落于墨子故里,长期以来深受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熏陶,在办学过程中既浸润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始终把实践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依据《墨子·修身》中“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确定了“行为学本,志强智达”的校训,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校训。
诵读传统经典是我院在力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项措施,每天早、中、晚,课前预备铃响前十分钟为诵读时间,要求各位学生必须把内容熟练背诵,且付诸行动,并不定时在各年级中开展诵读比赛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院级《弟子规》、古诗词等传统经典篇目师生诵读比赛活动。
结合我国传统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技能活动月”、“综合素质拓展活动”等系列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文化沙龙,民俗传统运动项目比赛活动,既传承民俗文化,学习传统礼仪,感受文化魅力,又锻炼心智,陶冶情操。
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每年定期举办举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向身边的楷模学习活动,带着雷锋精神进社区活动,深入乡村、社区参加集体献爱心活动和绿化植树造林活动,号召全体师生投身到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中来,践行雷锋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学生诵读、践行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偏差,教师作为承担具体教育任务的关键人,要注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理想人格;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正心笃志、崇德弘毅、遵纪守法、坚韧豁达、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知荣辱、守诚信。
教师的言行是学院的文化名片,直接关系学院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和素养质量,为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学院将定期举办国学大讲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讲座,积累文化综合知识,丰富教师除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外的综合职业素养。
图书馆在阅览室专门开辟传统经典书柜,定期举办国学经典师生集体诵读活动;在电子阅览室公开电子书目阅读器,双重渠道向师生推荐经典书目。
在学生社团、学生会等群体组织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书画协会、文学社、记者社、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书法、绘画、摄影图片等传统文化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方面的作品展示活动,在院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文化传播平台,开辟专栏定期进行师生传统文化作品展示,营造书香校园。
学院新校区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力求简约大方,又富于时代气息;学校空间环境人文化、实用化、园林化,理论教学空间与实训教学空间有机连结、合理分布,美化处理实训教学建筑形态,避免粗笨壮的形象;合理处理建筑、校园景观、活动空间和绿化等自然景观的关系。
学院在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中突出历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设立墨子广场,对典型化工设备进行艺术设计,打造成校园雕塑,并通过自然景观折射学校的文化长度、宽度和高度,映射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精神风貌。
由于学院在专业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上措施得当,教育教学成绩成果显著。全体师生综合文化素养逐步提升,积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余年来,已累计向化工行业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10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先后多次被授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院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山东省级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随着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学院将进一步依托特色化工专业优势,实施人才强校、文化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内涵提升工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起点建设山东化工博物馆、智慧化校园,深化融军事化、企业化、社会化“三化合一” 育人模式,打造职教特色校园文化;高标准规划建设新校区,努力把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特色突出、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为促进经济社会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