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吉元,林 波,王新忠,孙向文,秦景民
(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广饶 257300)
据《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7-2018)》资料可知,2017年我国成品油产量达3.61亿吨,同比增长3.5%。截至2017年底,我国炼油总能力达到7.7亿t/a。原油炼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过程,耗能较高,产生的“三废”物质对环境容易造成污染。因此,炼油行业作为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其进行结构调整,实施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
某企业属山东地方炼厂,加工类型为燃料型,主要业务有:柴油、汽油、各种燃料油、焦炭、液化石油气、丙烯、硫磺、芳烃产品等。多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实现了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企业构建。
思亚能源数据库显示:目前我国共有47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大于200万t/a的地方炼油厂(以下简称“地炼”),产能1.9亿t/a。自2015年7月,多家地炼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长期无油可炼、开工率低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地炼常减压装置通过改造,以适合轻质及中质原油加工。与此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背景下,2016~2017年间,多家炼厂陆续完成重整装置、柴油加氢装置的建设。
多年来,山东地炼原料运输以汽运为主。原油大部分集中在青岛港,港口储运设施不配套,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接卸,大量油轮滞留,企业原油运输受到很大影响。
从山东省港口建设规划可以看出,董家口港、日照岚山港、龙口港、莱州港及烟台港,建设时均考虑为地炼进口原油配套卸载设施,扩建原油储罐库容,提高接卸能力,基础设施受限造成油轮滞留港口的现象大大得到了缓解,制约原料运输的瓶颈消失,原油进厂物料损失减少,物流成本有所降低。
地炼生产加工模式简单,一、二次加工能力不配套,原料综合利用率不高。企业生产装置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无法做到及时换代更新,效率低下。与两桶油炼厂相比,装置安全检修周期短,大部分为一年一修或三年两修,停工时间长,炼油综合能耗较高、设备运行效率较低。
“十三五”期间,炼油产能投放高峰来临,炼油产能过剩日趋严重。炼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压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企业不断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核,坚持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战略规划,与地方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状,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开展“节能活动宣传周”和“能效对标”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节能环保项目等工作。
企业利用节能技术交流、召开节能专题会议,“水、电、汽、风”等节能专项检查及宣贯宣传条幅、张贴板报等形式进行节能低碳宣传活动,强化员工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绿色、低碳、节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鼓励职工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崇尚节约节能、绿色低碳消费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十二五”期间,实现节能量26825吨标准煤超额完成政府下达的23827吨标准煤节能量任务。
2013年以来,企业按照"提高原油加工比例,装置满负荷运行"的运营管控要求,根据每月下达的生产计划,加强生产管控,引进先进计划优化排产软件,进行生产方案优化,形成了计划优化系统架构。结合原油数据库,进行原油评价,筛选原油品种。利用“G4”软件设置并运行各种生产方案,结合装置情况分析制定了多套炼制方案,从原料平衡和效益两方面进行对比筛选以确定合理加工方案,实现原油采购、计划优化、油品调和等常见的优化操作。计划排产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装置当前工况,准确掌握产品收率、馏分性质、动力单耗、各装置主剂及辅剂的吨油费用、加氢装置的氢耗等,从效益核算、能耗全厂影响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加大效益测算力度,筛选性价比高的原料,分装置及时制定和调整运行加工方案,科学确定合理的原料配比和产品结构。
在节能管理工作中,企业把节能竞赛作为一种手段,在生产班组间开展节能竞赛活动,明确岗位职责,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全员参与,对标达标,激发员工创造力,使节能降耗达到新的水平。通过推行装置竞赛、能效对标、管理节能措施,杜绝“跑、冒、滴、漏”,积极开展装置小技小改和合理化建议工作,采纳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实施,进一步夯实节能降耗基础。能耗管理方面,根据生产需要及时调整空冷风机使用台数,尽可能降低电能消耗。通过全方面推进节能降耗管理,有效降低了水、汽等消耗,促进装置低耗高效生产。
严格执行集中采购,降本降耗。2013年以来,企业根据原料市场变化趋势,积极组织做好进口燃料油订货节约成本。为降低原料运输途耗,细化原料接卸流程,降低接卸损耗。经与系统内某石化企业协调,将到龙口港的原料卸入该企业自建罐,节省租罐费用,降低原料油储存成本。同时,企业积极拓展运输途径,降低运输成本,开辟了附近铁路运输途径。2016年以来,引入烟台港管道末站,使企业摆脱了过去原油靠汽车运输、火车运输等运输方式,消除了运输瓶颈,拓展了原料输送方式。原料输送过程更加可靠、更加安全,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开始,企业推行ERP及实时数据库系统。目前ERP系统运行平稳,KPI指标达标运行,系统可用率达到100%。推行生产装置实时数据库接入系统,已完成10个数据库深化应用项目,实时数据库系统运行正常,网络设备完好率100%,设备运转零事故,提高了装置运行总平稳率。
通过积极协调所在地供电公司,合理配置电能的输送,降低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提高电网功率因数,2017年公司电网功率因数平均值达到0.94。2016年申报成功直购电,电价在现电价的基础上下调,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确保了装置用电额度,保障了生产装置稳定运行。电网功率因数提高后,公司外部输电线路中的总电流、线路损耗大大减少,降低了电能损耗。公司电网负载电压更稳定,极大改善了电能质量。
由于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企业先后被省政府表彰为“节能先进企业”,东营市"节能先进企业"。2016年,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与低碳工作促进会暨2015年度能效"领跑者"发布会》上,被表彰为“十二五节能先进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十三五”末,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3%,万元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企业在节能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在原有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加强能流管理,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效管理水平,加大推进科技进步,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公司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2) 实施全员节能行动。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普及节约能源的法制观念;在原有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积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鼓励员工为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3) 加大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与技术攻关力度,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以国内外先进企业为目标,通过开展技术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炼油行业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不断降低原料油加工综合能耗,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企业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共创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