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枭枭 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
21世纪,是科技与信息的时代,互联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革新和发展。当前,互联网不再是单一的网络形式,其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互联网的“身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单一的信息获取,到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渠道的发布者,这也是当前互联网信息丰富与“爆炸”的内因之一。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从传统的电视、纸媒等转向网络媒体,大众对于传统媒介的依赖度不断下降。近年来,受到互联网和网络新兴媒体的影响,如广西《北部湾晨报》,湖南《湘潭晚报》,贵州《西部开发报》《贵州商报》等传统媒体相继和读者说再见。在这一片“停刊”“休刊”潮中,传统人文期刊必须加速转型,实现融合发展,来一场脱胎换骨的媒体变革。
人文期刊加速媒介融合,转变了传统单一的采编渠道模式,通过互联网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丰富传统新闻采编工作者的采编视野。比如针对互联网爆出的相关社会热点信息,采编人员可以做好进一步的事态发展关注,以便于采编工作者及时发现社会热点新闻内容,增强新闻信息内容的时效性。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转变了过去依赖广播电视、纸媒等获取新闻信息的模式,这也是导致一些纸媒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人文期刊加速媒介融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发展,这也是进一步满足当前受众的阅读体验,有助于人文期刊在受众群体中关注度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强,这对于当前人文期刊的健康稳定发展举足轻重。
人文期刊实现媒介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期刊从单一区域走向更广阔社会区域的过程。其在与新媒体媒介形式的融合中,扩大了原来的期刊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人文期刊的发展,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增强人文期刊的社会权威性与话语力。
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很多传统的纸媒期刊都出现了“没落”的场景,其自身的经营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期刊经营一部分经费源自于上级单位的财政支持,还有就是期刊自身的广告收入,而很多期刊在改制后过度依赖广告收入,其生存的“空间”相对狭窄。加速媒介融合,在扩大社会覆盖面的同时,增强了人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也为人文期刊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和吸引广告商资金投入奠定了基础,这对于人文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期刊加快自身媒介转型与融合,加快建设自有的在线媒体平台成为了“第一要素”,把更多的新闻内容与信息放到在线平台上,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手机、PC等,实现即时的在线阅读和体验。比如,笔者所在的《当代贵州》杂志,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优势,开辟了自由的新媒体平台“当代先锋网”微信公众号、“当代贵州”手机APP等,积极推动纸媒期刊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介传播的主体,推动了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加快推动人文期刊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人文期刊还应该重视新闻采编人员自媒体的建设,鼓励和引导新闻从业者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便利,构建新闻从业者的自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和听取受众对于纸媒发展的建议和意见、期刊栏目的设置和热点选取等等,与此同时新闻从业者可以利用自有的媒体平台,为人文期刊“发声”,让更多的受众认识和了解到纸媒期刊,增强人文期刊的受众面和知名度。
人文期刊的媒介融合过程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同时也要深刻的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乱像”:谣言、虚假新闻,此前曾经发生过新闻记者在不了解事件真实的情况,利用自媒体发布一些针对事件方不利的新闻信息而受到处罚的案例,这些是需要新闻从业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此外,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网络安全与管理,从“熊猫烧香”到“勒索病毒”都对互联网时代的应用者敲响了网络系统安全的“警钟”,比如某政府对外媒介平台,账号被盗用后,不法分子发布一些危害信息。因此人文期刊主办部门应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定期的对网络平台进行系统维护与“查漏补缺”,防止网络漏洞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