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安东尼·麦卡滕,凭借制片并编剧的描写科学家霍金的电影《万物理论》获得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提名。本次奥斯卡,又凭借电影《至暗时刻》再次获得最佳影片提名。
刚刚写完《万物理论》的时候,编剧安东尼·麦卡滕开始考虑,自己下一部剧本要写什么,他约了朋友一起去喝酒,聊创意,当他说到自己想要改编关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故事时,朋友告诉他,“这个好!你应该写这个!”
早在十年前,麦卡滕就萌发了创作传奇领袖丘吉尔生平故事的想法,“他是一位语言大师,对我来说,为他创作对话倒是有点冒失了。更不要说他在英国是如此神圣的人物,所以对我来说,写好这个人物就伴随着更多的责任和危险。”
虽然得到了朋友的肯定,但是麦卡滕并不确定,“政治领袖”这样的人物是否还具有“商业性”。同时,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往往比虚构一个故事要难得多。“如果观众嗅到一丝丝不对劲,那你就会失去他们,整个项目就会砸掉。当每个人都去Google这个细节的历史正确性的时候,发现你错了……你并不想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更要命的是,作为一个传奇人物,丘吉尔几乎已然出现在了所有能出现的影视作品当中,光是同一时间就有电影《国王的演讲》、BBC英剧《王冠》等作品问世,并且各个不输口碑。“他真的已经被诠释得太好了,可是我却发现,他作为一个完整多面的人却从来没有被呈现过。他的机智、浪漫情怀和自我怀疑我都没有看够,他以往更多地被当成一段神话来描写,而不是一个普通人。哪怕对他有一点点的了解,都应该发现他是一个极为幽默的人。”
麦卡滕决定,他要写一个真实的丘吉尔的故事。为了全面了解这个“被神化”的传奇,他开始搜集一切可能的资料,丘吉尔曾经的所有演讲稿、每一封信件、写过的每一本书。“想要尽可能地三维展现这个人物,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这场对于丘吉尔的360度大搜查中,麦卡滕的确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温斯顿·丘吉尔非常的固执、浪漫并且对万事充满了怀疑。他一生中创作的文字可是比狄更斯还多呢,而他也知道如何利用语言修辞作为自己的利器,去激发人民的斗志。”麦卡滕毕竟不是在写一部丘吉尔的传记,他要寻找一个爆发点。
麦卡滕的爆发点,也是丘吉尔成为一代传奇领袖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要讲述,丘吉尔如何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那一个月里,完成了从准备同希特勒和谈到坚决战争的立场转变。“我的调研显示,丘吉尔在1940年五月的某一时刻,立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于是我的电影变成了关于丘吉尔是否会赞同与希特勒签订和平协议。”
虽然在很多历史资料中,当时丘吉尔对于和谈的态度以及倾向性都被抹去,“他显然不想让大家觉得他是个犹豫不决的人……我希望能够展现他(对于战局)的不确定,因为他以往的形象从来都是那么坚定,从来不会怀疑自己的判断,而我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的。任何人都会在某一时刻怀疑自己,而不确定并不是一件坏事。”麦卡滕因此选择着重刻画丘吉尔在拒绝和谈前的犹豫和怀疑,让这个传奇人物走下神坛,变成一个普通人。
而丘吉尔如何走出自己的怀疑,坚定地拒绝了法西斯的橄榄枝,坚持正义和保卫领土完整,成为了麦卡滕这部剧本中,最大的悬念和高潮。
丘吉尔的出场极具戏剧化,麦卡滕通过资料发现,丘吉尔在二战中的上台并非出自他的意愿,而是政敌张伯伦一派策划的计谋。“当时的执政党被反对党不断要求丘吉尔上台……所以执政党就用了一种策略。你知道,丘吉尔绝对不是一个应该居于幕后的人,要把他推到台前,给他四个星期,让他自我毁灭。这样,执政党就能名正言顺地让其他人闭嘴而执掌政权了。(电影)的政治背景很有意思。”
剧本的前十分钟,丘吉尔的名字不断地被提到,却迟迟未见其人,因为麦卡滕一直在阻止他过早出场。“剧本中所有人都在谈论他,一直到十分钟以后,他的新秘书出现。这个秘书来到丘吉尔家并且被告知他心情不好,哦,祝秘书小姐好运吧!她走进丘吉尔的卧室并且看到他点着一根香烟站在黑暗的房间之中,这时我们才真正进入人物。
丘吉尔给出了一个不怎么样的演讲,还在他的床下找他的猫。这才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有点太普通了,紧接着他要写信给法国政府关于比利时战败的消息时,他气得叫了声,‘那该死的猫又跑到床下面去了!’,这才是我真正介绍人物出场的时刻。”
丘吉尔是个极具语言天赋的人物,虽然这个特点会让人物出彩,但是要填补情节与历史之间的空白,还要在自己创造的情节中维持和历史人物语言风格的一致性,这对于麦卡滕就是巨大的挑战了,毕竟,他并不是丘吉尔。
“我知道最后的结局,也知道最后丘吉尔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同时,我也知道我要用丘吉尔的三次最棒的演讲,就像帐篷有了三根帐篷支撑一样。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往历史的骨架中填入戏剧的血肉。这部电影就是把领袖力通过极短的一段时间内丘吉尔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口技演员,你必须把他(丘吉尔)说话和表达自我的方式、还有他词汇的广度都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脑海中,好像被他附体了一样……我写完的时候总觉得,丘吉尔从我的剧本上偷了一些台词呢!”
正在踟躇是否与希特勒谈判的丘吉尔忽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虽然历史上没有乔治六世私下拜访丘吉尔的任何记录,但是在电影中,乔治六世不愿听从哈利法克斯伯爵让他去加拿大避难的建议,他最终把视线转向了他一贯不喜欢的丘吉尔,前去造访并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支持。
在剧本中,正是因为乔治六世的建议,“去听听人民的声音,告诉他们真相”,丘吉尔才走到民众中间,并坚定了自己绝不和谈的决心。当然,“丘吉尔乘坐地铁去议会,听取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改变了自己的心意”的段落,也是没有记载的。
导演乔·赖特同饰演丘吉尔的主演加里·奥德曼在现场讲戏。
当丘吉尔在一个红灯的时候下了车进了地铁。在地铁车厢中,他问车厢中的乘客们,如果我们有可能和希特勒和谈,所有人都坚定地告诉他,“坚决不要!”带着这样的答案,丘吉尔走入了英国议会大厦,发表了令人激昂的精彩演讲。
“这场戏在我看来是本片最真实的一场戏,也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写出这场戏让我非常骄傲,因为我认为这场戏特别好地体现了丘吉尔如何转变了自己的立场,最终决定同纳粹决一死战的整个内心历程。人们也许忘了,他是个严重自我怀疑的人,但是当他同人民交流以后,他的整个人就变得坚定了,是工薪阶层最终说服了他……而这场戏又很好地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麦卡滕决定自己制片,他把《万物理论》的制片团队重新集合在了一起,包括蒂姆·贝万、艾里克·费尔纳、莉萨·布鲁斯,这个团队曾经制片过《极盗车神》、《丹麦女孩》、《悲惨世界》等等口碑之作。加里·奥德曼读了剧本很快便腾出了档期,曾执导过《傲慢与偏见》的导演乔·赖特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导演。
“我认为这部电影某种意义上是一部悬疑片,”麦卡滕在采访中谈到,“有很多复杂层面的剧情非常好地交织在一起。在我的电影中,对话就是大片里追车枪战的部分,对话就是让观众时刻坐在椅子边缘并且爱上演员和主创的原因。”麦卡滕是对的,将笔触集中在一个国家的领袖,如何在历史性时刻走近国家的公民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为国家独立和自由战斗到底,才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却依然伟大的传奇。
麦卡滕不是第一个写丘吉尔的编剧,但若丘吉尔灵魂有知,也会喜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