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伟
【摘要】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形成于20世纪初油画被引进中国之际,自此,富有中国色彩的现代“油画”意识长期对我国美术教育工作产生深刻影响。油画创作离不开创作思维的参与及帮助,创作者在借助油画艺术语言描绘客观对象时亦可彰显自己的主观情绪。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对对象本质特征的描绘及个人情感的融合上谈论美术教育,从不同年龄阶段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与理性思维、创新思维,遵循科学教育理论,推动现代美术教育前进式发展。
【关键词】现代油画创作美术教育创作思维创作过程
新型美术教育起始于对油画的学习。在中国,西方的油画是一种特殊概念,直至20世纪,油画才在我国实现对原有材料与画种这一简单身份的超越,以其在原生地不具备的特殊意义发展。基于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理论指导,在诸多油画家与美术教育者不断探索、思考、引导、实践、验证的过程中,新的艺术观念于30年代得以确立,形成了开放、多元且充满生气的油画创作,而这一发展态势开辟了我国美术教育新局面。
油画创作思维
油画创作思维是画家在创作油画时一种带有感性色彩的构思与设想。余秋雨认为,理性思维并非艺术思维的本质,艺术思维应以感觉为起点,以形式为终点。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油画的创作思维要贯穿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它应是画家在生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自身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油画创作,画家可用个人独特的形式语言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创作思维起到引导与控制的作用,它对画家的形象思维、审美取向以及画面语言等多方面进行引导。
油画艺术有极为丰富的语言形式与题材内容,可对个人、群体的思想内涵及情感深度进行传达,这些无法离开油画创作思维的参与及帮助。油画作品质量的优劣既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深度,又以画家的主观与能动把握为关键,同时,还不能与油画创作思维对作品的构思及设想相脱离。
油画创作过程
油画创作前应先进行构思,即画家在开始创作一件作品之前对该作品的孕育。创作油画的过程会经历素材采集、草图构思、艺术语言的物化表现三个阶段。
1.素材采集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油画的创作中,素材选择十分重要,它们主要以静物、人物、风景、空间、光线以及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等为来源。在传统的油画创作中,画家多以素描、速写等写生方式将自然生活中的客观对象记录并留存下来,用作绘画作品的素材。例如,达芬奇一生就进行了大量的手稿绘制,它们是达芬奇在观察客观世界时所做的记录,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原始素材与参考依据。
现代意义上的油画素材采集空间较之传统更加广阔且自由,人们可利用现代化的视觉媒体技术(如用单反相机拍摄风景、人物等)采集自然生活中的客观对象,同时,还可从丰富的影视作品中寻找。
2.草图构思
油画创作的构思过程是油画艺术高于生活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一环节,画家对自然生活的理解、感悟会同自身的经历及情感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作品雏形。由此,草图、手稿的写生习作成为画家创作时的最佳载体。
艺术构思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知的过程,学者认为这种审美认知活动以人类的“形象思维”为来源,以对客体本质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主体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及客体的本质内容之后,对艺术予以升华。艺术形象产生于审美对象本质及表象的统一,亦以审美对象个性化特征及本质特征的统一为来源,且后者的作用更为明显。艺术构思的环节包括艺术家对对象本质特征的描绘及其个人情感的融合。
在油画创作中,构思与构图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构思为构图提供基础,构图会适当调整构思中的预想效果,甚至对新思路进行启发。所以,油画的实际创作有时会是构思与构图同时进行,两者无需过于区分。
3.艺术语言的物化表现
升华于物质世界中的艺术作品必须以艺术语言为其组织与表现形式,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艺术家都会以自身的审美情感为依据分析并理解主体,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分解与重构,进而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作。包含于这一过程中的丰富形态与概念恰恰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丹纳指出,“再现说”认为艺术以对事物外表的模仿为目的,对物质的模仿与理性的模仿进行分离,这样一来,艺术在事物的外表中需要对各个部分的关系进行模仿,而后,为了达到艺术上的登峰造极,这些关系可能且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艺术品应是一个总体,由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共同构成,各部分之间在这一总体中的关系经历过有计划的改变。意向物化是对生活的升华,即对审美的再创造。画家在判断事物的價值时,可借助生活经验发现普通人并不关心的内容,从中找到与画家自身情感及生活经历相符的创作对象,如已破碎的生活片断、了熟于心的历史故事或容易引起情感触动的自然风景,有时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生活器皿等,他们将这些作为不同类型的题材从生活中进行提炼,经过夸张、突出或者虚构等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充满艺术审美气息的油画作品。
现代油画创作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及方式。现代油画创作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及主观情感的传达,通过油画创作训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以及认知新鲜事物的能力均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在得到动手能力的培养时还会实现创新思维的发散,这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
我国现代美术教育还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升,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增强美术创作环节中的生动性与有趣性。学生置身于不同的创作环境中,可实现对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的充分发挥。因此,现代美术教育应寓教于乐,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学生视作美术学习的主体。
对于我国未成年人,可划分为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以及青年期(15-18岁)5个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结合,油画创作思维与过程可对美术教育产生以下启发。
1.婴儿期——开发思维。在孩子刚出生到3岁的时间内,大脑正在发育,家长要对这一阶段进行良好把握,认真并仔细地引导孩子。例如,家长可在房间布置一些色彩鲜明的布景或美术作品,使孩子对颜色有一个初步认知,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这一认知逐渐深化。
2.幼儿期——培养兴趣。在3-6岁的时间内,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相较于婴儿时期,孩子在幼儿阶段的记忆力、认知力、表达能力会明显提高,基于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孩子也会逐渐完善对周边事物的认识。此时,家长与教师应下意识地对孩子的绘画能力与理性思维进行培养。
3.童年期——塑造独立性格。6岁以后,孩子会进入童年阶段,从6岁开始,直至12岁,孩子均处于独立性格塑造与最终完成的黄金阶段。在这6年时间内,孩子正在接受小学素质教育,家长与教师应重视对孩子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留意并学习一些有关绘画的知识,多陪同孩子参加一些画展与动漫展,潜移默化地激发孩子对绘画及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4.少年期——引导心理发展。12-15岁是孩子的少年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对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应提高对寓教于乐的重视,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5.青年期——培养素质。15-18岁是孩子的青年时期,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心智与思维能力都已相对成熟,关于艺术,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见解。教师在这一阶段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多元化、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不断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在迎接挑战时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而基于稳妥与重视可行性的立场,美术教育应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知识与经验系统,具有科学性与规律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切实可行的,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超前性与稳定性。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今世界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持之以恒,以固有的热情与坦诚促进美术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雯:《中国的“油画”意识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5期,第56-57页。
[2]韦晓烨:《浅谈油画创作对美术教育的启发》,《美术教育研究》2017年第17期,第130页。
[3]彭树栋:《现代油画创作中视觉媒体技术的运用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6。
[4]杜曉辉:《当代油画创作思维中的设计意识呈现》,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2013。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