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送考节奇观

2018-03-27 15:29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凯尔山镇层理

一、送考节奇观

送考节是丹东市孤山镇的特色民俗活动,每年的6月5日,孤山镇的民众会自发走上街头为考生壮行①。在送考节活动中,学生宣誓仪式、百余辆送考车、沿街搭建的彩虹门通道、燃放的鞭炮和街头万余群众等共同构成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送考节成为当地的奇观现象。

奇观概念最早来自法国学者德堡和国际境遇主义组织,德堡认为“在那些现代生产条件无处不在的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观的无穷积累”②。美国学者凯尔纳进一步提出了媒体奇观的概念,即“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③。送考节活动早期的传播空间主要集中在孤山镇,近年来随着媒体相关报道的增加,送考节活动信息扩散到了小镇以外的社会空间,越来越多不在场的受众能够通过媒体共享小镇的送考节活动信息并参与到送考节的传播活动中。媒体宣传和受众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送考节的传播空间,推动大孤山送考节从小镇奇观现象转变为媒体文化奇观现象。

二、送考节的诊断式批评

诊断式批评可以通过对媒体奇观的文本进行意识形态、社会冲突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评析来揭示社会症候。凯尔纳认为“诊断式批评可以揭示现存社会体系中的矛盾和问题,解析当代人的希望和恐惧,阐释各种政治、社会和商业集团势力之间冲突的本质”④。对媒体奇观进行诊断式批评需要了解受众解读信息的三种解码方式⑤,即优先解读、协商解读和对抗解读。优先解读是指受众会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出发来思考问题;协商解读指受众总体上认可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但会根据各自需要进行部分调整或补充;对抗解读是受众将其社会处境置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直接对立面,采用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读信息。

从诊断式批评的视角来看,大孤山送考节是包含多元观点、意见和体验的场域,不同的受众层理⑥根据各自的立场对送考节传播活动进行了解读。一般来说,那些与孤山镇、学生群体和高考等关联度较高的受众,更容易接受媒体提供的送考节报道框架,倾向于对送考节活动做出优先解读和妥协解读,对送考节的认可度较高;反之,受众容易做出反抗性解读,脱离媒体报道的框限而对送考节活动进行引申和泛化,对送考节的认可度相对较低。

三、送考节奇观的社会症候

凯尔纳认为应该“将奇观本身看作一个各种话语冲突的场域”⑦。送考节奇观是受众审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和阶层流动等社会议题的场域,不同的受众层理建构了送考节奇观多元化的社会意义。

一方面,对送考节活动进行优先解读和协商解读的受众,倾向于认为送考节是孤山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和学生群体进入成人世界的社会化仪式。这种受众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富有地方文化色彩的送考节奇观契合了人们的怀旧情绪和乡土情结,受众借助送考节话语场表达对童年、学生时代和家乡的眷恋,满足了受众维护群体认同、现行教育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当地民众而言,送考节为小镇居民提供了参与地方公共活动、进行社会交往和表达群体认同的互动空间,有助于加强小镇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系、培育小镇居民的地方认同感、构建和谐的小镇生活空间。

另一方面,送考节舆论场中也出现了受众的对抗性解读,他们并没有局限于主流媒体提供的送考节报道框架,而是借助送考节话语场表达对国内教育制度、就业观念和阶层流动等社会议题的关心和思考。在对抗性解读文本中,受众倾向于抨击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病、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现象。从诊断式批评的角度来说,这些对抗性解读对于释放社会压力和消解社会不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不在场的受众来说,进行话题讨论是对送考节奇观的符号式参与,反映了受众媒体认知力⑧的增强和社会公共议题参与意识的提高。多元化的受众观点,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解决社会就业困难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送考节是孤山镇的地方文化奇观现象,不同的受众层理由于个人体验、价值观念和生活空间等因素的差异,对送考节奇观持有不同的解读。在孤山镇的传播空间里,送考节是小镇居民参与地方公共活动、表达身份认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有力工具。同时,媒体报道拓展了送考节奇观的传播空间,不在场的受众能够借助送考节话语场表达对教育制度、就业问题和阶层流动等社会议题的关心和思考。来自送考节舆论场的多元化观点,对于教育体制改革、城镇化建设和地方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孤山镇不具备高考考点资格,考生需要提前两天乘车到距离百里外的考点备考。

② Guy Debord,The Society of Spectacle,New York:Zone,1995,p.12

③(美)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页

④(美)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37页

⑤凯尔纳的诊断式批评采用的主要是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尤其是霍尔的文本解读理论。霍尔提出,受众解读信息时具有三种解码方式,即优先解读(preferred reading)、协商解读(negotiated reading)和对抗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

⑥费斯克认为大众具有“游牧式的主体性”,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频繁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些特点同样适用于受众,受众层理既包括送考节现场的当地民众,也包括不在场的媒介受众。

⑦(美)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14页

⑧媒体认知力,是指受众用政治眼光对文化文本进行读解和批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费斯克著,王晓钰,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

猜你喜欢
凯尔山镇层理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原煤受载破坏形式的层理效应研究
凯尔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水力压裂裂纹扩展的影响
扬帆远航正当时——记龙江县白山镇中心学校校长 王学伟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页岩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初探
秘诀
层理对岩石抗压强度影响研究
八乡山镇:一个富有魅力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