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2018-03-27 12:30柯小艳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江西省舆论危机

柯小艳

根据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江西省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165万人,增幅达30%左右。在江西省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高校各类危机事件却屡见不鲜,呈现出传播范围广、关注度高、涉及面广、负面影响大等趋势。

一、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一个多元化传播途径、多个舆论场群交互影响的复杂信息传播环境,改变了高校传统的舆论生态格局,致使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出现新的特点。

(一)多以网络形式传播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许多不确定信息都是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渠道在网上迅速扩散成为舆论的焦点,对危机的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江西中医学院女生被留学生强奸事件、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江西工程学院发放虚假录取通知书事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恶性砍人事件、南昌大学性侵案等,这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校危机事件最初都是在网上传播。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短时间内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把高校推向舆论风口浪尖,陷入茫然无措的窘境。

(二)信息传播主体活跃

高校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有着优越的媒体接近权、强烈的表达意愿、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与参与管理意识,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他们会通过新媒体成为“信息源”和“挖掘机”。在这群最为敏感、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信息传播主体面前,任何一个微小事件如果处理不得当都可能成为危机的导火索。如轰动一时的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禁止学生在网上发布老师打人事件,经曝光后,学校一度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三)传播方式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互动性增强,受众也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反馈。危机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普通公众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关注、转载、交流、评论等,信息在迅速传播的同时,许多焦点问题也开始散布到校内外。如江西知名学者郑克强博士发表的一篇《有人不看好南昌是有道理的》帖文,直指当地政府出尔反尔,与某高校引发土地纷争。该文一出,瞬间炸开了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短时间内,出现万余次转发、评论和点赞。该高校官网也迅速进行了回应,印证了事件的真实性,以期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四)信息传播负面影响大

搜索江西省高校近年典型性的危机事件,网络上充斥着“虚假招生”“强奸”“性侵”“情杀”“跳楼”“群殴”等博人眼球的字眼,存在标签化解读和话题消费的嫌疑。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环境,但由于网络信息发布者法律意识淡漠,未对信息的真实性及自己的传播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易出现危机信息被放大、传播失控的局面。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也忽视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做出错误解读,从而出现盲目跟风、恶意流言、煽动性的假消息等,引发舆情急剧升温,给相关高校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二、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

危机发生后,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事件的严重性估计不到位,采取“避而不谈”“冷处理”“遮蔽信息”等方式,导致信息传播机制存在问题,加速了危机升级。

(一)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高校能否化危机为转机,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前提。目前,江西省高校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与广大师生交流渠道不畅通,师生们需要一个可以反映学校发展建设意见、表达个人心理诉求、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信息沟通渠道,但现实中却时常碰壁,他们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别的途径宣泄情绪、发表声音;另一方面,当危机发生时,部分高校仍然采取堵、捂的策略,贻误危机处理的黄金时间,失去信息传播主动权,最终导致学校形象和声誉受损,引发信任危机。如近期引发社会热议的“南昌大学性侵案”,事件当事人就曾表示,性侵发生后,她曾向该校国学院领导举报过此事,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答复要顾惜学院名誉平息此事。

(二)信息处置能力不足

危机发生后,能否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置,考验着高校危机公关能力。信息处置能力不足,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动员力量、整合资源,组织信息对负面信息予以反击。危机来临,高校往往疲于应付外界各种舆论,忙于组织相关部门、权威专家和当事人等进行调查、分析、取证,却忽视了及时向师生群体发布事件进展的动态信息,消除误解和猜疑,以赢得师生的理解与支持,调动他们的力量对负面信息予以反击。二是权威信息发布形式单一,效果不好。危机事件的突发性造成信息匮乏,谣言四起,亟须高校积极联合其他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江西省大多数高校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仅通过校园官网发布事件信息,但这类信息很快就淹没在公众的质疑声中,当外界其他媒体尝试与高校相关部门或人员取得联系时,却往往得不到回应。

(三)信息传播引导方式不合理

在危机处置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信息传播引导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激起更多民怨、诱发更深一层的危机。2018年7月“南昌大学性侵案”的当事人把老师和学校一同告上了法庭,成为国内第一起被侵害学生起诉老师及学校的案例。导火索源于不久前学校派出四位老师与当事女生沟通,要求撤诉,结果却适得其反,致使事态进一步恶化。事件一经披露,遭到公众的口诛笔伐,网络上的声音几乎一边倒,用“下流手段”“威胁”等字眼来形容学校的行为。高校管理者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做法,无形之中助燃了事件本身的敏感性和特殊性,造成公众情绪的淤积,使得事态朝着不利方向发展。

三、构建有效的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机制

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给高校危机事件处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下面主要从信息传播角度,对症下药,构建有效的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机制。

(一)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

建立“学校—学生—社会—媒体”之间的多向反馈、多层面、多渠道的信息沟通机制,增强危机决策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位置。如用好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危机事件中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或争议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根据事件处置进程不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快速回应各种质疑;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尤其是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内第一时间向广大师生公开信息,让“先入为主”的信息成为师生认识和判断危机事件的重要依据,获取信任和支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重视权威信息的正式发布渠道,秉承“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进展、边做边说”[2]的原则,借助传统官方媒体,实现学校与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的平等对话。总之,畅通各种沟通渠道,牢牢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有效遏制、化解谣言,防止学校在危机处置中的缺位。

(二)设立权威信息全媒体立体发布机制

发生危机事件,高校不仅要建立统一的危机信息发布平台,还应设立权威信息全媒体立体发布机制,以解决因信息匮乏带来的网络虚假信息、谣言等问题,满足公众对各类真实信息的需求。一是要调动内外媒体资源,在受众对危机事件态度尚未定型,易受多元社会观点影响时,高校信息发布者要充分整合内外媒体资源,对内运用校园媒体资源安抚广大师生情绪,团结内部力量,重建信心;对外联合权威媒体,选择性发布有利于事件解决的信息,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负面舆情澄清,展现高校的诚意和勇于担责的态度。二是要借力新旧媒体融合传播,权威信息立体发布,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危机事件中蕴含的强大刺激性信息会通过多元媒体渠道,在短时间内呈井喷式扩散,此时联合新旧媒体的传播力量,增强传播密度,不断调整信息发布重点,提高主流舆论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探索科学的舆论引导机制

危机事件活跃期,高校在重视受众情绪表达和平等交流诚意的基础上,通过观点性议程植入,传播既有观点来引导民众的舆论走向,以有效降低事件破坏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针对校内师生、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危机事件的不同信息需求心理和信息诉求侧重点的差异,分类投放信息,实现科学的舆论引导。如利用校园QQ交流群、微信工作群等对师生群体传播信息,内容以告知事实、通报进展、安抚情绪为主;利用微博、校园公众号、新闻网等对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传播信息,内容以表明学校诚恳的处理态度、阶段性调查结果及后续处理措施等为主。在必要时,学校还可组织网评员、事件调查小组等通过分析、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最新调查进展情况来开展舆论引导的“阵地战”。

(四)创建后续处理结果总结反馈机制

危机消退,并不意味着危机应对的结束。以积极的态度适时地进行总结反馈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危机事件为契机,听取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的意见,重点分析总结学校在危机处置过程中的应急能力、信息沟通能力、舆论引导和公关能力等方面的得与失,形成文字材料,及时向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通报。对内,有利于师生们弄清事实真相并进行心理重建工作,增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消除遗留的危机隐患,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对外,彻底掌握舆情的主动权并协调社会关系,消除公众的忧虑和失望心理,重塑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猜你喜欢
江西省舆论危机
模拟成真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危机”中的自信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