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凯
传统出版业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体系。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一体系在资源整合、效率提升、策略制定等方面均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而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正逐渐得到全行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尝试探索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
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必然会推进出版行业的发展,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都有可能运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使产品内容、业务流程、运营体系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数据库技术引入出版行业后,在微观层面可将各类数据有序整合与高效利用,并在宏观层面通过资源集成、信息互通及模式升级等方式促进全行业的快速发展。
“数据库”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术语,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数据库,可以理解为存放数据的仓库[1],该仓库以数字化形式构建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往往是经过梳理的,是提取与精炼后的有效信息。然而,仅凭数据库,通常还无法为特定行业所用。为使数据的应用模式满足具体工作的要求,一般还需技术人员研发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说,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为具体行业应用而独立开发的软件系统。
本文所讨论的是数据库技术,主要指为研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而采用的相关技术。
受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出版业务在选题、采编审、印刷、发行等环节均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人工成本高、重复劳动量大、成果不易积累、信息互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已逐渐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出版行业的发展要求。该模式的局限性在下述几方面得以显现:
1.出版资源严重缺乏整合。无论是选题、作者、书目还是渠道资源,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均缺乏有效整合。在空间上,以作者资源为例,某些作者信息往往掌握在部分编辑手中,出版单位没有统一的作者资源库以便从全局角度合理调配相关作者资源;在时间上,以选题资源为例,出版单位保存的纸面选题记录一般并不完整,无法在时间维度上考察历届选题内容,从而造成近似选题频出,选题独创性欠佳等问题。
2.出版业务高度人工化。在业务流程方面,尽管在书稿录入与印前工艺等环节已采用了部分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辅助,然而大部分工序由于出版工作者自身习惯或技能水平等原因,其最终落实离不开大量的人工劳动。在业务决策方面,因缺乏客观的历史数据、实时数据的参考,产品前期选题计划及后期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依赖主观的人工判断。上述现状无疑增加了出版风险,降低了出版效率。
3.关键数据停留在纸质层面。目前,虽然多数出版单位部署了信息化软件,如运用编务、印务软件来对常规数据进行管理与存档,但对业务开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数据,如版次更迭数据、版权变更数据、业绩统计数据等,仍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来获取,而某些极具保存价值的数据甚至没有纸质存档。
4.信息反馈严重滞后。出版流程的非数字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人工触发的、点对点的信息反馈机制。该机制在时效性、准确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出版流程信息不对称、书目信息更新不及时、市场信息推送延迟等问题均对业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如无法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将无法在出版业务中获得主动权。
数据库技术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它给传统出版业务带来的下述提升作用不容忽视:
1.高度整合各类资源,为开展多类型出版业务打下基础。数据库技术可系统化整合选题、作者、书目及渠道等各类出版资源,将这些资源合理存储在数字化环境中,通过建立可供检索的数据库索引[2],为出版工作者提供信息录入、更新与查询等功能,更好地满足多种出版业务对资源的利用要求。
2.改造核心业务节点,达到出版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数据库技术能够将分散的工作流程整合起来,以数据库平台的方式将多个业务节点贯穿起来。通过对核心节点的自动化与半自动化改造,以达到减少人工劳动,缩短业务时间的目的,并最大化规避因人为操作而引发的质量问题。
3.建设关键数据资源库,全方位实现出版业务的数据化。除对静态出版资源进行整合外,数据库技术还将实现对动态关键出版数据的聚合。如作品在三校一读过程中各版次的修订情况、作品数字版权授权变更情况及多维度实时业绩情况等过程性数据均可记录在数据库中,这些关键数据资源将为出版行为的分析、版权信息的梳理及出版决策的制定等提供宝贵的大数据参考。
4.构建高效准确的信息反馈通道,建立全流程信息响应机制。运用数据库技术可快速构建信息反馈通道,以数据推送为主要形式,可将关键信息定时、定向推送到各业务节点,从而消除信息互通壁垒,提高全流程信息响应速度,使出版工作能及时跟上业务发展的节奏。
数字出版本质上是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完全满足了数字出版对技术的天然需求,它将对数字出版业务带来以下作用:
1.提升出版单位整体信息化水平,加快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步伐。出版单位整体信息化水平是其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基础。在出版物形态转型方面,应用数据库技术,可将历史出版物重新归档,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再现或再塑,为数字出版打下内容基础;在出版模式转型方面,以数据库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工作体系能充分整合线下地面渠道数据、线上网络渠道数据及市场反馈数据,为业务向移动互联网扩展打下模式基础。
2.影响数字出版物开发方式,使其形态向多元化方向拓展。数字格式转换技术、OCR技术[3]的出现使传统纸书转为数字图书成为可能。而某些新型出版物,如多媒体数字出版物,其开发往往离不开最新的数据库技术。因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资源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合理存储与快速提取,编辑人员根据特定选题,可对提取的内容进行重新创作,开发出多媒体出版产品,以满足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交互式阅读需求。
3.增加出版物多渠道运营可能性,促进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创新。数字出版业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依附互联网渠道,不同的互联网渠道的商业模式又不尽相同。出版单位在渠道试水过程中,必须优先在销售、营销、回款等环节完成本单位与第三方渠道的数据对接。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恰好能在技术层面建立出版社与渠道间的数据桥梁,以打通业务数据为手段,为出版单位搭建通向各个渠道的数据入口,最终为单个出版物的多渠道运营及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托。
在传统出版领域,数据库技术对出版单位提出了一定的技术要求,其应用策略如下:
1.梳理现有出版资源,并对其进行数字化转换。出版资源的梳理是有序开展出版业务的前提,也是应用数据库技术之前所需完成的基础工作。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工作由于涉及存量内容,因此工作量较大,出版单位需投入一定的前期成本。然而,这类工作实质上是出版单位对现有数字化水平的查漏补缺,其当前投入的成本与未来业务中产生的未知成本之间,两者必然是反比的关系。
2.优化现有业务模式,设计数字化的业务流程体系。要将现有业务模式迁移到基于数据库的操作环境中,需先对线下模式进行重新规范,以补充必要环节、精简冗余步骤的方式来升级现有业务模式。同时,根据数据库技术的实现要求,有针对性地规划流程,设计适合本单位业务实际的数字化的业务流程体系。
3.通过技术选型,构建数据库应用系统。出版资源与流程均实现数字化之后,出版单位可根据工作要求,选择技术服务商。在技术选型后,部署相应的技术产品,如资源管理平台、销售数据查询与统计平台等基础数据库应用系统。由于多数技术商都为传统出版业务提供了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因此出版单位一般可直接采购满足业务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在数字出版领域中,数据库技术更倾向于创造新的出版物形态或构建新的业务模式,它是传统出版领域应用模式的转型升级,其应用策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熟悉数字出版物内容标准与技术标准,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提供标准依据。数字出版物本身存在标准体系,包括内容标准与技术标准,如EPUB格式的IDPF标准[4]、CNONIX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标准[5]等。这些标准不仅保证了数字出版业务的顺利开展,也是数据库设计阶段,对数字出版物进行组织与归档的重要依据。
2.研究并试水不同运营模式,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功能依据。数字出版其业务模式目前并无定式可循,要引入数据库技术,实现运营的数字化,必然先进行运营模式的研究,并在找到与本单位业务相契合的模式后对其试水。因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功能开发直接基于前期运营模式的探索与确立。
3.长期积累当前业务数据,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作提供数据来源。数据库的核心在于数据,离开了数据,数据库应用系统就如同无米之炊。出版单位应将业务过程中长期产生的前期数据、过程数据及结果数据进行合理保存。这些数据作为单位数字资产,将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作提供宝贵的数据来源。
4.以技术选型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数据库应用系统。数字出版业务形式丰富,出版单位需求多样,技术服务商通常难以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问题,出版单位可采用技术选型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方式来构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尤其对于需求暂不明确的项目,建议整体框架以自主研发为主,从而保证阶段性研发成果能随时响应最新需求,而部分功能模块则可通过技术选型进行集成。
数据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不可忽视以下策略:
1.提升出版工作者数字化应用水平,促进业务技能的转型升级。对现有出版模式的数字化升级要求出版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新工具、新方法与新平台。短期内,单位内部必然存在人员技能水平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出版工作者的技能培训,培养其数字化录入、编辑、查询与应用的能力。
2.应用技术研发成果,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现有系统功能。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部署并不代表技术应用的完成,从技术为业务服务的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新起点。出版单位应积极运用研发成果,并针对业务开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需求,不断扩展现有系统的功能,力求做到技术与业务的同步更新与升级。
3.了解并应用新兴技术,将其整合到现有的数据库技术框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兴技术,如增强现实技术[6]、虚拟现实技术[7]都应运而生。而数据库技术作为宏观的技术框架,完全能够在数据层面、管理层面、传输层面将这些微观的新兴技术衔接并集成起来,使之更加有效地为实际业务服务,并促进未来出版形态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