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中国新闻报业正在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不仅有来自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挑战,也有来自报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为了在这场“高手如云”的新闻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各大报社纷纷拿出自己的“招牌产品”,州市特刊应运而生,成为报社面向州市延伸新闻触角,满足读者不同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信息的增长不等于报纸供给侧就增长,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新兴载体迅速崛起,挤压报纸的市场空间,报纸的供给侧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许多报纸关停、减版,人们才恍然觉悟报纸已经产能过剩,没有盯着读者对新闻与时俱进的需求变化,无法提供精准、高质、便捷的产品,这些都需要从调整供给侧入手,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省级党报的主要阅读群是党政领导、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无论出于坚持党的领导,还是引领社会舆论的定位,党报有着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党报重要组成部分的州市特刊,把新闻触角延伸到州市的各个领域,紧密结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把关严、报道水平高、分析把握问题准的优势,提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当地的信息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党报在当地读者中的地位,成为干部群众学习政策、了解新闻、判断问题的参考和依据,同时也成为当地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目前,除州市级报纸外,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院校等都大多开办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如何在越来越激烈的信息争夺中拥有一席之地,科学划分版面的分工、定位,合理架构起特刊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象,提高特刊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做好策划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特刊主体,彰显报道特色,强化舆论导向;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读者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创新报道,提高传播效应;有利于形成独家新闻,推出新闻精品。
如何做好特刊策划?首先要提出鲜明的版面定位。区分时政、经济、扶贫、社会、民生、生态等各个板块的内容和特色,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约稿、采写、组版,形成视角新、立意高、介入及时的战役性、话题性报道。其次动态灵活调整栏目设置与更新。根据新闻的发生发展,动态追踪一定阶段和环境下读者所关注的“热点”,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对选题进行编辑策划。第三做好读者调查。掌握读者的阅读层次、阅读爱好和读者对特刊的评价与反馈,从而明确选取,做到有的放矢。编辑要全面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政策水平,对新闻事件做系统把握,对社会有深刻认识感悟,使策划能够准确反映事物本质,体现新闻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最根本的”。
对于任何媒体来说,内容创新永远是根本,是决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与新媒体相比,特刊在时间上没有竞争优势,但竞争并不完全是以时间论英雄,尽管现有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内容为王、思想为王的本质特征没有改变,好产品自带传播力,好内容就是流量源泉。
依托党报集团的强大支撑,特刊有大批专业记者,在专业性、权威性、系统性方面仍是当地媒体无法比拟的,在独家新闻已经不可能的背景下,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信息,用更为专业的手段对信息进行整合再现,为读者提供无法替代的政治站位高、主体突出鲜明、有高度、有深度、有格局的新闻信息,正是内容为王的核心所在。
随着信息技术变革,新兴的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两微一端”实现了实时传播,传统报纸已经无法适应新闻快速消费的需求。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技术并不能打败传统媒体,反而可以带来新的机遇和平台,通过深度融合占据信息制高点、掌握舆论主导权。
近年来,报业集团通过建立中央厨房,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全媒体统筹运作、全链条统分结合作业形式,全面变革传统的点面结合的采编作业模式,新闻生产方式焕然一新。这要求特刊采编改变传统的以版面为主导的“记者前线+编辑后方”的工作模式,涉足并尝试传播新技术、新领域,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报道形态;要求记者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
参考文献:
[1]黄文杰.报纸供给侧改革制约因素破解之道[J].中国报业,2016(02).
[2]孙昕.融合发展中报纸编辑的新策略[J].青年记者,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