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成鑫 通化师范学院 张明浩 吉林警察学院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发情感以及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而电视文学则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电视与文学两门学科的艺术特征,它可以指电视屏幕上的一切文学形式,比如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小说等样式,主要是通过电视屏幕特殊的技术手段,把文学创作的规律,形象生动的呈现给观众,给人以审美情趣的影视作品。
电视文学使得枯燥无味的文字更加的生动形象且具体化,让静态的文字结合具体的视听语言达到了一种独立的影视作品的文学样式。
电视文学既然是电视与文学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特点,也不同于单纯的电视节目样式,电视与文学两者之间相互弥补、相辅相成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非常的抽象,需要通过读者自己去理解与感悟从而进行转化。而电视则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无论是前期策划、中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电视为观众提供了具体的听觉与视觉形象,即通过视听语言呈现。电视与文学的结合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文学中的文字结合了电视中的视觉与听觉达到了文字、画面、声音的三位一体。在电视文学中,文字、画面和声音这三大元素是互相补充、相互结合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电视文学包括了电视屏幕上的一切文学形式,其中电视诗歌散文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电视文学节目样式。所谓电视诗歌散文就是将文学中的诗歌散文进行二度创作,并结合电视屏幕特殊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一种给人以审美情趣的电视文学作品。说到电视诗歌散文,就不得不提到央视在1999年推出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虽然在2010年已经停播,但是该栏目对于电视文学节目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栏目紧紧围绕普通人的人生展开,力求为世间平凡生活增添一份淡然的情怀和纯洁的心绪,为众生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电视文学强调的是文字、画面和声音的三位一体,电视诗歌散文也应该注重音、诗、画的艺术创作特征。
电视诗歌散文之音指的就是声音这一元素,声音包括了人声、音乐和音响,而人声又包括了解说词和同期声。电视诗歌散文中的解说词可以理解为诗歌散文的解读与朗诵,而同期声可以提供一种在场感与现场感。比如央视的《电视诗歌散文》中《毕业了》这一期节目,毕业季,人们好像变得特别重感情,作为大多数人校园生活的终点,大学毕业总能给毕业生带来太多的情绪。《毕业了》这一期节目运用了大量的独白和背景音乐,整个节目分为了四个篇章,第一章流金岁月、第二章梦开始的地方、第三章朋友别哭以及第四章别了,我的大学。节目一开场便运用了美国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电影作品《毕业生》的插曲《Scarborough Fair》并通过充满深情的排比句瞬间将观众带入了情境当中。节目当中分别通过不同的口吻来讲述,回忆四年的大学生活,配合了相应的背景音乐,如《栀子花开》《我的未来不是梦》《爱的代价》《那些花儿》《祝你一路顺风》等曲目,把毕业季的氛围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电视诗歌散文中声音的运用,使得处在平面上静止的文字变得更加的立体生动。
电视诗歌散文之诗可以理解为意境,如何理解电视诗歌散文中的意境呢。文学中的诗歌散文都强调形散而神不散,而所谓的“神”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灵魂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所谓的文学作品意蕴化。而探究电视诗歌散文中的意境,就是借助形象来表意。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更加的直观,更加的形象,使得原本写意的文学艺术更加形象化了。比如《印象中国》中《西湖印象》系列节目,在节目的开篇运用了一个简短的水墨动画和充满古典韵味的背景音乐,并配有相应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出了“西湖印象”。像这种风光风情类的电视作品,难就难在如何把握意境美。《西湖印象》系列节目,既考虑到它不仅有的古老的历史底蕴,又囊括了现代的人文气息,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西湖独有的风土人情。
电视诗歌散文之画指的就是画面这一元素,画面是电视诗歌散文创作三位一体之一。文学讲究文采,那电视文学也要讲究文采,文采就体现在了电视屏幕独特的技术手段,画面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电视诗歌散文是通过影像来呈现,所以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上有相当大的难度,要把抽象化东西视觉化。尤其是对于一些抒情性的作品,更需要注重画面的运用,不但要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主要精髓,更需要给人以画面美的享受。比如《最忆是江南》这一期,通过回忆讲述,画面组合的自然,张弛有度虚实相间,就会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