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贡献了巨大理想。历经数十年的时代变迁和发展,电视新闻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所有改变。在传播途径与时俱进的同时,新闻主播的风格特征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喊话式,到诵读式,再到随意的评说式,虽不断降低身段沟通却日渐增强,这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
我国电视新闻播音语言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其需要播音人员在报道新闻时,要具备谨慎、庄重、严格的态度与气质,语流中带有可信与端庄的意味。融媒体时代下,虽然此种播报形式有助于保证新闻的威严性,但难免会枯燥乏味,磨灭观众热情。因此通过观察近些年电视新闻播音语言可知,播音人员口语化的报道越来越普遍,啊、呢、吧等类似口语词在报道中的出现率也越来越高。此种播报形式填补了严肃性无法和观众达成共识的不足,更加接地气,拉近了大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距离。
如今,我国已正式进入融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理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全新的理念与词语层出不穷,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所谓新词新语,其属于动态语言现象的一种,有大量词语都缺少稳定性,归类于自创词语之中,非常容易让青少年对其产生错误理解,亟需规范,但其却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思维状态而发展成电视新闻播音语言。比如,现阶段丰富多彩的达人秀节目纷纷涌现,秀与达人这些词汇在新鲜词汇范围内,电视新闻播音中时常会发现此种词汇[1]。
所谓播,实际就是播报,这是广播、电视传播新闻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在我国,重大新闻、新闻联播等均使用诵读的形式,其是一种传统的播音主持形式,无论是从发型、表情、妆容、服饰还是语言表达上都要求庄重大方,轻重缓急,循序渐进,语速平缓。广播以及电视媒体的重点新闻,几乎都选用此种形式,象征着官方的声音。播音员要看着稿件诵读,没有发挥自我价值的空间与机会。若是电视主持,不仅有导语,还经常提供一些图片稿件,这对其专业功底有着较高要求,必须要做到声音响亮、咬字清晰、通畅自然。
再比如半点/整点新闻,不是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虽然会涵盖上述某些内容,但大部分都是以国内外事件以及民生等动态新闻为中心,从播音人员服饰搭配到播报形式、对稿件的整理都和前者有着较大区别,自由性更突出,个性化显著。但很多依然是以播为核心,融合自身的一些表达形式,形成风格上的差别化与个性化。就节目而言,不论是内容还是方式上都更加灵活和生动。传统的那种喊话式的播报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要求,是不被人认可的。如今播报此种稿件时,只需要力度即可,不必再注重高调。这代表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每种东西都是在不知不觉变化的,播音主持形式也不例外。融媒体时代下,还留存着传统的精华,其的根依然尚在,但需要在变化中延续,否则将会被淘汰。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的诞生和广泛应用,以上形式有逐渐削弱的趋势。
不难理解,说即说话。和诵读的差别体现在其播音状态更贴近自我的真实状态,内心感受与受众感觉都比较愉悦,比较自然。人们在平常说话沟通时,都会无拘无束,自然放松,若采用此种方式去播新闻,从方式上来看即说新闻。但人们对此形式的理解与实际怎样操作是两码事,有的主持人在报道新闻时只是为了说新闻,并非播新闻,故意添加口语化的内容,比如,啊、嗯等词,觉得这就是在说新闻,这便是口语化,此种理解过于肤浅。还有一些主持人拿腔作调的播新闻,盲目断句,随意增加重音,用其来区分播报式主持,而彰显个性,自认为完成了说新闻,导致吐字不清、吃字情况、拖尾音等不良习惯在电视节目中屡见不鲜。但到底是说新闻,还是播新闻,其是这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其由节目种类、新闻内容所决定。通常状况下,非口语化、又无法改变的稿件,比如重大外事活动、重大会议等稿件,并不适合用说新闻的方式。只有一些自身口语化就比较明显,或在不更改原来意思的基础上,主持人才可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处理稿件,把说新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2]。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下,通过分析大量播音实践可体会到,电视新闻的播音主持方式不论是说还是播,并无优劣区分,是由新闻内容与准确表达的要求所决定的。并且在节目中通常会有各种信息内容,有些播出来比较好,有些说出来比较好,有些则介于二者之间,这时便需要主持人把握好分寸,为节目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