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

2018-03-27 11:15华芸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生处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大学生文化

华芸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生处

据调查显示,42%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有意义,说得出一些节日的内涵;21%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淡漠,谈不出节日习俗,甚至说不上几个节日名称;37%的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当作常识了解,但对节日本身的意义已经失去评判。另外,32%的团委、学生会举办此类活动,但参与此类活动的学生不到 10%。[1]2015年1月媒体报道了陕西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组织学生在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一遍舆论哗然,发人深思。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西方的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对青年人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成为部分青年大学生追捧、庆祝的节日,而蕴含着中华优秀道德资源和价值观念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没有受到青年大学生的重视与青睐,甚至在部分大学生中产生“追崇西方洋节、冷淡传统节日”的东冷西热、西盛东衰的不良倾向。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界讨论的热点,学校教育的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育人任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也是个体将自己归结于某种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的文化身份的定位。[2]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和标志,是保留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传统节日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深入人们骨子里、血液里的文化认同感。传统节日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部委曾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一)主张“顺其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的身体、情感和心灵都应去顺应自然,直接地、亲密无间地与天地相交融,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尊重、保护自然,如: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七夕观星,中秋仰望明月,重阳登高赏菊等活动使得人们在节日活动中,不断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变迁,感激自然的恩赐,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

(二)关注“亲情生命”,热爱生活

中国传统节日注重家庭亲情关系,重视人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注重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灵深处探寻意义。如,每逢春节来临,无论游子身处何方都会跋山涉水返乡与亲人团聚,欢度新春佳节;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举家团聚,观赏明月,品尝月饼,感受亲情温暖。端午节时,人们会挂艾叶菖蒲,采草药,用雄黄酒消毒,打扫庭院以铲除虫菌孳生地,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等习俗。重阳节在古代又称“登高节”、“菊花节”,发展到现在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登高以锻炼体魄,赏菊以陶冶情操。

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赛、户外秋游;重阳节,登高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人们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对生命的颂歌。[3]

(三)彰显“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传统节日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深入人们骨子里、血液里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传统节日还体现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在一个民族和族群里面起到的是凝聚和团结、归属感的重要作用。如每到春节,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举办舞龙、舞狮子、敲鼓、放鞭炮这类具有鲜明中华文化印记的庆祝活动,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情怀;清明节是祭奠已故的亲人和祖先以及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先辈,蕴含着家族、乡亲、爱国、爱乡土的文化;端午节蕴涵着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广大仁人志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本身就是精神文化,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中秋时节,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整个氛围是表达人们思乡、思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出人们希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二、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是思政课应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积极挖掘其文化精髓来指导学校实践育人;二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思政课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和和掌握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不断提高,进而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享用者和创造者。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结合各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及现实意义,把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央“05方案”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本科生必修的四门课程。

(一)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精忠爱国、孝悌仁爱、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等道德价值观,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二)传统节日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从大年三十的除夕大团圆和春节的辞旧迎新、拜访亲戚朋友到清明的扫墓,从端午的赛龙舟、吃粽子悼念爱国诗人屈原到中秋赏月的合家团圆,再到重阳插茱萸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亲情、友情、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把这些素材有机地融合进去,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和生动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课堂活力。

(三)传统节日文化与历史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中国近现代史中出现的典型历史人物、革命先烈的事迹,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都有迹可循。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同历史教育相结合,更能让当代大学生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使其成为大学生战胜困难、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传统节日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本质特征和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指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内涵吻合。其他专业教师可以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现各学科渗透教学,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了基础性的了解之后,学校可以开设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三、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实践

上海师大天华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把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引进课堂、教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构建和发挥高校第一课堂主渠道教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渗透合力育人作用,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感知力。

(一)以传统节日激活思政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讲解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起源和民间传说故事,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真正地去了解节日的历史演变和风俗习惯。既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传统节日的宣传更为生动活泼,又调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等深层次内容的学习热情,使其自觉投入到传统节日文化学习与弘扬的“热潮”中,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4]

(二)以经典阅读弘扬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上海师大天华学院临河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古朴典雅,长达400米的文化长廊,长廊内精心辑录了中国古代先贤名言警句400多条,4万余字,集中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成立了国学院,将《诗经》、《论语》等传统的经典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的校本课程。学校从2011年起就通过课程化建设和德育学分的“境界修养”模块全面推进大学生经典阅读工作,辅导员和干部要带头读60部,学生四年学习期间,要阅读经典30部考核合格才能毕业。通过大学生与文化精华对话,感受经典对心灵的滋养,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自身故事,强化了文化的熏陶教化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以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学生社团是广大在校学生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自发组织形成的。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把传统节日寓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及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而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

上海师大天华学院注重抓好三团一队建设。三团是天华交响管乐团,大学生合唱团,舞蹈团,一队是工学院舞龙队,校团委积极组织这些社团的学生在重大节日参加校内外举行的各种比赛、竞赛活动。此外,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龙华烈士陵园、嘉定外岗游击队等革命圣地来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在端午节通过赛龙舟活动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重阳节通过到社区慰问、帮助孤寡老人活动,宣扬敬老、爱老的文化精神。如艺术设计学院党员服务中心成员和志愿者们在重阳节积极开展了社区墙绘活动——深入嘉定叶池社区,进行睦邻梦想“家”活动。志愿者们在老年活动室的外墙和楼道进行绘画,提升了社区活动老年室的美观,给这个相对陈旧老化的社区,带去一份温馨温暖。志愿者们为老人们创造了更温和、更贴心的生活环境,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我校志愿者们对他们的关怀。

总之,高校应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以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为载体,汲取传统节日文化滋养,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