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以数字化实现高校学报专业化”*

2018-03-27 11:02张筱园
出版与印刷 2018年2期
关键词:办刊专业化学报

张筱园

(作者单位:广东开放大学)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其中,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千刊一面”“全、小、散、弱”等问题一直为人诟病。从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的高校学报改革的“上、中、下三策”[1],2003年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和2004年开始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工程”建设,到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提出的“鼓励高校期刊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以及 2015年教育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等,政府主管部门、各高校学报出版单位都为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此期间,学术期刊同行业界发表了大量文章,热议学报专业化的话题。然而时至今日,大部分高校学报囿于体制、经费、稿源等诸多内外因素,无法实现彻底转型。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提出,高校学报专业化陷入一种困局,而当下蓬勃发展的数字媒体将成为解决这一困局的两全之策。有学者认为,现在读者都是在期刊数据库网站以关键字搜索的方式查找所需要的文章并单篇下载,通过数字网络平台,读者实现了文献使用上的专业性,“数字化出版和传播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报界的关于综合性和专业化选择的难题”[3],“数字化出版打破了传统高校学报所谓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界限,无论是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高校学报,只要它所刊发的文章被读者所选择,就等于创造出了市场需求”[4],“传统期刊注重栏目策划,甚至花费大量精力去创建‘特色栏目’;但学术期刊集成的数据库,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如愿查找到内容,栏目变得无足轻重”。[5]

以上种种观点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学术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确实为高校学报的专业化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对高校学报来说,数字化目前只是一种传播平台,而专业化是涉及期刊整体策划、功能定位、品牌塑造、资源积累等问题在内的系统工程,数字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一、文献使用的专业化不能替代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建设

1.围绕办刊特色形成整体功能,而不仅仅是内容提供商

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认可和法定条件,获得学术成果的首发权,经过审稿、修改和编辑加工,将一篇篇原始稿件制作成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媒介融合时代,通过各种发行渠道,结合传统纸媒和数字媒介,将出版的学术成果传播给目标读者群体,实现学术传播功能。通过学术期刊这个平台,汇聚学术成果,交流学术信息,促进生成和凝聚学术共同体,引发学术争鸣,规范学术标准,实现学术交流功能。学术期刊通过选题策划、文章取舍、结构编排等,对学术热点、前沿、价值点作出判断,预测学术发展趋势,引导学术研究。通过对尺度和标准的严格把握,维护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水平,发挥引导功能。

此外,学术期刊还发挥着学术评价的功能,虽然目前关于学术期刊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等各种问题争论不断,但在新的学术评价方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在鉴定、评价学术成果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学术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仍然被视为评价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术期刊在编选稿件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青年学者的成果和作品,挖掘其中有潜质的新生力量,在修稿往来中引导和帮助其提高科研和写作水平,具有无可比拟的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学术期刊在其出版活动中,学术资源不断累积,传播、交流作用不断增强,学术地位及话语权也将随之扩大,从而提升学术引领、学术评价的功能。反之亦然,若一个学术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能充分发挥引领、评价的功能,就能汇聚更多的学术资源,促进其他功能的实现。

可以说,学术期刊的各种功能彼此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同生共长。虽然现在期刊数据库网站相当发达,然而如果是一本特色不明显、内容驳杂的综合性高校学报,读者虽可以从综合期刊网络平台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章,以此实现综合学报的“专业化”,但对于学报自身来说,专业或特色才是灵魂,没有鲜明的专业或特色,其办刊力量和资源仍然是分散的,办刊方向不清晰,其传播、交流、引领、评价等功能也就没有聚合点。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学报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纯粹的内容提供商,而不是一个方向明确、功能完善的办刊实体。

2.围绕办刊特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学术期刊需要强调整体策划的概念[6],也就是说,学术期刊不是一篇篇论文的简单拼接,而应针对办刊特色进行内容设计、编排设计和风格设计,在选题策划、栏目策划、版式设计等方面体现刊物的鲜明特色和办刊者的清晰思路,塑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先生认为,学术期刊的特色是多方面呈现的,除选题以外,还包括期刊的编辑意识、整体策划、专栏设计、学科优势、研究方法、行文风格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编辑意识更具决定作用,期刊的特色可以说是编辑特别是主编偏好或风格的体现”,“特色就是个性,唯有个性才能展现一个期刊的生命力”[7]。而只有刊物拥有特色的整体策划、独特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实力、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才能更多汇聚优质稿源,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学术期刊网络平台上,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结构组配、专题策划往往被隐去或支离,读者搜索到的只是单篇文章。至于这篇文章来自哪本期刊,最多看一眼期刊名称,扫一下影响因子。如此,编者原本用心良苦的整体设计、策划、编排就大大降低了价值,反而强化了人们对片面量化评价方式的依赖。高质量的学术期刊通过做强自己,利用期刊网络平台如虎添翼,在数字化、媒介融合的时代可以极大提高学术传播速度、效率和影响力。而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的综合性高校学报,若以网络搜索的方式实现其“专业化”,则不利于其围绕特色进行整体策划、整体经营。没有清晰的办刊方向、鲜明的品牌形象,学报就难以培育和发挥自己的学术影响力,难以汇聚优质稿源。而如果内容优势都无从谈起的话,那么借助数字化所实现的专业化无疑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远来看,专业化发展是高校学报集中力量、凝聚优势、提升质量、主动适应市场的较优选择,也是当前学术期刊市场发展的大趋势。综合性高校学报以数字化实现“专业化”或可作为处理目标与现实两难困境的权宜之计,但远非长久之计。高校学报只有主动适应市场,主动转型,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3.专业化有利于学报积累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综合性高校学报因为学科专业点多面广,聚焦点分散,因此难以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集中投入精力,文章之间、栏目之间、期与期之间往往缺乏逻辑关联和整体设计,呈现出“大拼盘”式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学报自身也难以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出版资源。而专业化办刊“以专业为中心”,有利于在经营过程中主动积累出版资源。

一是作者资源。专业学术期刊能汇聚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指的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兴趣目标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学术规范,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好的学术期刊能够凝聚优秀的学者,忠实的读者。学术共同体由于学术期刊的滋养而形成并发展壮大,反过来,学术期刊又由于学术共同体的支撑而存续和发展[8]。随着科学研究专业分类的日益细化,产生了愈来愈多研究学科方向专门化的学术共同体,及与之相应的学术期刊。与综合性学术期刊相比,专业学术期刊因为专注某一学科领域,更容易发现和汇聚学术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产生更多对话和交流,有利于从中培养和稳定自己的作者队伍。期刊与作者基于专业的良性互动,既发展了作者队伍,又提高了刊物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影响和地位。如此,优质稿源就会自然汇聚。

二是信息资源。学术期刊的信息资源包括学科前沿、热点、最新突破、进展和成果;学术团队的基本信息、最新计划和研究动向;学术会议的信息、内容和成果;相关行业的政策、形势、重要改革和转型情况;领域内知名专家的基本情况、主要动向;作者队伍的主要来源、构成、研究动态;读者需求和读者情况分析;等等。信息资源对学术期刊来说至关重要,它能触发选题、拓宽稿源,及时、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能大大增强稿件及整个刊物的专业性,说“行内话”,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建立影响,甚至起到引领作用。

三是品牌资源。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声誉的期刊,读者能通过它了解该专业的主流学术动向、学术热点、最新学术信息,能看到该专业学术领军人物、青年新军的观点和成果,简单地说,能反映该专业的主要发展情况。文章在该期刊发表,能代表作者的专业水平。如果再搭配有能体现专业风格和期刊个性的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那么就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一个“LOGO”,一个内涵和符号都非常鲜明的品牌形象。优质的品牌意味着品质、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而品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定位不明的综合性期刊往往缺少专注力,难以持续积累品牌资源。相较而言,专业期刊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有别于综合性学报文章各自分立、静止封闭的状态,高校学报专业办刊积累出版资源,有利于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内容编排,乃至长远规划、对外交流、品牌宣传等方面,在刊物内外、机构内外,形成一种对话、交流、碰撞的声音,呈现一种开放式的对话交流的姿态,加入到业内的“众声喧哗”当中。这将进一步促进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增加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高校学报专业化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综上所述,数字化并不是高校学报专业化的充分条件,高校学报需打造自身特色,整合多种媒体,争取政策支持,塑造品牌形象,整体推进专业化建设。

1.挖掘自身优势,打造鲜明特色

独到而恰切的定位能使刊物脱颖而出,也能为后续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打开局面。高校学报专业化的定位可从自身以及服务对象两方面来考虑。

从高校自身来说,其本身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科生长的土壤,是学术思想汇聚之地。每所高校自身就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办专业化的高校学报应当也必须从主办的高校实际出发去考虑和择定自己的办刊方向。主要可以从纵向、横向两方面来考虑。纵向是指考虑学校的学科积累、历史传承、发展思路,考虑学报自身的办刊历史和发展潜力,从时间纵轴上寻找专业化的合理定位。横向是指挖掘区域、行业和文化优势,寻找专业化的突破口。如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更名为《荆楚学刊》,借助当地荆楚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优势及研究优势,开设“荆楚文化研究”栏目,四年来,该栏目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特色日益显著,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横向的思路还包括要从同类学术期刊当中挖掘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定位不是简单看看校名,或者主办单位是什么行业。以高校学报来说,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校有很多,甚至同一省份都有好几所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等,更不要说全国范围了。钱荣贵曾撰文指出:“尚有不少的高校学报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尚未设置真正意义的专题,有的只是一般学科分类,如文学研究、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等。”[9]一般学科分类没有区别性特征,体现不出比较优势。对此,有学者提出可在一级学科之下,从二级和三级学科当中寻找突破点,这样有利于高校学报整体形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此外,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填补市场空白,有意识地进行差异化定位,形成比较优势。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就是要对高校学报的目标读者群做一个评估。可在现发行学报基础上做市场调查或专业评估(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结合期刊数据库网站的阅读下载量进行大数据分析),预估专业化方向的读者群,根据他们的主要分布区域、行业、层次、年龄、阅读动机等,分析他们的需求特点。此外,还应结合高校学报服务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的特定职能,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信息。在充分掌握需求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分析和判断,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高校学报的专业化方向。

2.整合媒体,利用数字化推进建设

在目前主流的期刊数据库网站,高校学报更多是充当内容提供者的角色。读者利用搜索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文献使用的专业化。但前文已述,这与高校学报自身的专业化建设是两码事。不过,学术期刊数字化和期刊数据平台加速发展的趋势确实为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强大助力。近年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发展迅速,已有100多家高校学术期刊加盟,其利用网络集约办刊缓解了集约化、专业化与高校学报原有纸质办刊条件、办刊体制的矛盾,在不影响原有办刊基础的情况下,实现了作者资源、读者资源、品牌资源、版权资源等的共建共享,优化了内容结构,增强了办刊实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此外,专业网刊还需建设平台、整合媒体,进一步增强实力,扩大影响,提高效益。朱剑先生指出,未来专业网刊应建立包括投组稿平台、审稿平台、编辑平台、出版平台、传播平台和评价平台六大平台在内的在线学术平台[10]。在线学术平台将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全流程合作、开放获取,增进互动交流,提高效率,建立新型学术评价体系,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为未来适应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型出版模式提供可能。同时,专业网刊可与门户网站、移动应用平台等开展合作,为移动用户提供个性化、订制式的服务,扩大影响,培养品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政策支持,共同推进

高校学报专业化已提出多年,之所以进展缓慢,一有历史包袱,二有现实羁绊,三有风险忧虑,因此仅靠学报人自身是难以完成此重任的,需要高校、政府、行业等共同支持,多方协作。高校的支持一是资金,二是政策。在专业化的建设阶段,为吸引优质稿源,往往需要提高稿酬,其他如聘请栏目主持人、支持栏目共建、组织学术会议、外出组稿约稿等等,都需要大大多于原办刊模式的资金。高校学报专业化目前有很多是新尝试,因此除资金投入以外,高校还需要对一些新的探索和改革予以支持,如栏目共建、校际联合编辑等。

此外,高校学报专业化还需要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原新闻广电出版总局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明了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提出了若干措施,其中如“出版资源、经费投入、人才技术”等支持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制订细则,落实到位。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有很多是与行业相关的,因此有关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等也应对学报专业化给予积极支持,为学报邀约稿件、组织学术会议、建立审稿专家库等提供方便。

4.整体策划,塑造品牌

前文已提到,学术期刊经营需要围绕期刊整体定位进行整体策划。高校学报要利用自身优势,从内在到外在塑造自己鲜明的品牌形象。例如,《云南大学学报》以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为支柱,突出了宗教、民族、边疆、西部研究特色,在学报品牌个性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又如,延边大学的《东疆学刊》重点打造“东北亚文化研究”“东北亚文学研究”“东北亚历史研究”等栏目,使其在读者的心目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影响,逐渐成为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2]。学报的品牌建设既包括内容管理,也包括形象识别体系的经营,品牌形象一旦树立起来,将对学报的生产起到促进和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在当前媒介融合、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应注意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介塑造、宣传和完善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办刊专业化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致敬学报40年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