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斌,张丽琴,杨普社
(1.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430065;2.长江蔬菜杂志社;3.武汉市农学会)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蔬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湖北打造成全国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形成北有山东、南有海南、中有湖北的蔬菜生产流通大格局,必须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湖北蔬菜产业发展。
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全年达270余d;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800~1 600 mm;热量充足,全省平均气温在15~17℃,蔬菜生产基本能做到四季有菜。
湖区有莲藕、芡实、藜蒿等规模化水生蔬菜基地,山区有甘蓝、萝卜、花菜等规模化错季生产基地,平原有大宗蔬菜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和设施化蔬菜生产基地。
湖北湖泊棋布,素有“千湖之省”之美称。水生蔬菜发展享誉国内外,旱作蔬菜水源充沛;湖北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长江、汉江流域贯通全境,加上阳逻深水港的开通和高铁时代的到来,为湖北蔬菜走出去插上翱翔的翅膀。
湖北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云集,其中农业院士有12位,湖北水生蔬菜、萝卜、茄子、西甜瓜等蔬菜种质创制在全国享有声誉。
以武汉为例,市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达170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社70多个,蔬菜家庭农场150多个,蔬菜种植大户3 700多家,蔬菜运销大户1 600余家,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连市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较好地缓解了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湖北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1 000个以上,但由于缺乏转化机制,大批成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在35%左右。
湖北蔬菜种植面积达67万hm2,但标准化率未突破65%,其中蔬菜标准园创建不到10%。蔬菜的质量、包装、储藏、运输等标准化程度更低。
湖北蔬菜产量大,但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程度低。一般以冷冻蔬菜、腌制蔬菜、初加工包装蔬菜为主要加工方式;罐头蔬菜、脱水蔬柴、蔬菜汁、蔬菜粉、蔬菜纸、蔬菜色素等深加工产品很少,蔬菜加工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湖北蔬菜产业发展。
湖北“三品一标”蔬菜虽有4 600多个,但与山东、江浙等省差距较远。同时知名品牌不多,真正在全国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较少。
蔬菜观光功能、采摘功能、文化创意功能,在旅游区、农业综合体和产业扶贫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湖北蔬菜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标准制修订,完善各类蔬菜生产标准与技术规程。加强农业标准宣传贯彻与推广使用指导,集中打造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经营主体按标准规范生产,蔬菜主产区基本实现生产有标准、产出有检测、产品有包装、销售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蔬菜标准化基地。
将品牌打造与特色蔬菜优势区建设,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国家级农产品知名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各级农业部门及其绿色食品办公室,要根据品牌建设计划,利用政府政策,将“三品一标”品牌创建纳入蔬菜标准园创建的准入门槛,鼓励蔬菜新型经营主体创建更多的自主品牌和公用品牌。
根据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合理划分蔬菜区域布局。稳妥推进宜昌长阳、恩施利川等高山错季蔬菜产业化发展,壮大“一村一品”特色规模;充分发挥湖北水生蔬菜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优势,积极推进武汉蔡甸、黄冈团风、孝感孝昌、荆州洪湖、仙桃等平原湖区的莲藕、藜蒿、荸荠、茭白、芡实、菱角等以及恩施鹤峰葛仙米特色水生蔬菜发展,做足做好湖北“水”文章。
科研机构要拿出年度成果转化清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要及时提出技术成果需求。科技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所在区域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定期开展成果推介与成果需求对接会,以促进成果快速转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种业必先行。武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乡工程”(企业兴乡、能人回乡、市民下乡)建设,为全国全省提供了武汉样本。其经验之一就是吸纳众多企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如汉南区打造种业小镇,引来几十家种企入驻,黄陂区打造武湖农业新品种展示园,引来100多家种企参与。对于武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提升蔬菜良种质量,促进绿色、安全、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种企抱团发展,是一个乡村振兴与种业能力提升的双赢战略。湖北其他地市州可以此为鉴,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动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引导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发展,让更多农民分享改革成果。
农业面源污染是阻碍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重要因子。根据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计划,叠加地方财政扶持政策,将化肥农药的减量化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提出年度目标,利用各地地力资源调查成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开展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治理。通过蔬菜减肥减药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使病虫害绿色防控、水旱轮作倒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落地生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绿化美化,打下坚实基础。
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升级,促进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主产区蔬菜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引导和促进蔬菜及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循环高值梯次利用。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对老区、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分析耕地质量状况,挖掘可开发利用特色蔬菜,通过提纯复壮,形成主导产业,通过产业精准扶贫,带动当地农民致富。除了挖掘本地特色蔬菜,也可以根据地理条件引进名特优蔬菜或药食同源蔬菜,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化。
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方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集团化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家庭农场向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向家庭农场发展,促进耕地由小农户生产向种植大户和农场主集中,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各类农业培训基地,开展农业高管、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管理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之成为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领军队伍;挖掘农业多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种养循环生产模式、食赏两用蔬菜与乡村旅游休闲采摘融合发展模式、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模式,激发农业发展动能和农村经营发展活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为湖北蔬菜走出去提供运营空间。大力扶持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阳逻港自贸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建设、蔬菜配送企业建设和农产品电商,提升现代物流功能。大力扶持订单农业发展,对实施订单农业的业主,利用基金和投融资政策给予支持。对于参与订单的生产者,利用惠农贷、农业政策性保险,对其生产者提供贴息贷款政策性保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目前,湖北职业农民队伍规模还较小,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还不是很强,这就越发需要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农民走职业化道路,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从整体上提升湖北蔬菜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水平,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向深入,让农业真正成为一个有奔头的朝阳产业,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真正成为体面、有吸引力、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