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山地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对策

2018-03-27 09:27:14应学兵江玉娟黄莎方卫托邵泱峰
长江蔬菜 2018年14期
关键词:山地设施蔬菜

应学兵 ,江玉娟 ,黄莎 ,方卫托 ,邵泱峰

(1.浙江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1300;2.临安区林业局;3.临安区龙岗镇农办)

临安区位于浙江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市,山地资源丰富,全市海拔200m以上,可作为山地蔬菜生产的耕地面积达5 333.3 hm2,其中海拔在500 m以上的蔬菜面积达1 400 hm2[1]。临安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为山地蔬菜的立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2017年临安山地蔬菜产量8.75万t,产值3.93亿元,在全区蔬菜产业中面积占22%,产值占59.6%,是山地蔬菜本区种植业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的产业之一。种植山地蔬菜是山区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门路[2]。

临安山地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得益于优异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资源禀赋,更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财政政策的支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就临安山地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技术需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围绕“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发表了一些粗浅观点,以求为产业健康发展与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1 技术应用现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山地蔬菜生产上,临安区十分重视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及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集成推广的山地“微蓄微灌”技术,比传统沟灌节水70%以上,增产20% 以上[3],有效改善了山区水利设施落后、灌溉条件差、干旱威胁大等问题;大力提倡温室、大棚等栽培设施“上山”,过去5 a间累计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 350 hm2,推广各类财政补贴农机具1.57万台套,有力提高了设施装备水平,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状况,提高了山地蔬菜生产水平,减少了灾害损失,实现了提质增效。

但从总体上看,智慧农业园区设施整体不足,目前仅杭州临安锦兴农业开发公司座落于板桥桃园的蔬菜基地1个;病虫害绿色防控器具方面,频振式杀虫灯基本普及,但色板(黄/蓝)、性诱剂、天敌昆虫等应用仍然较少;适用农业机械方面,目前普及的主要有翻耕、旋耕、开沟机械,其他适合山地耕种的机械如移栽机、覆膜机、高效喷雾机等尚未普及;蔬菜生产环节特别是农药与化肥使用上依然存在乱用滥用现象。

然而,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且不断完善的工作。就临安山地蔬菜生产而言,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提高的共性技术。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灌溉技术普及有限,功能发挥不全

近年来,临安大力推广“微蓄微灌”技术,目前在规模蔬菜基地中应用十分普遍,截至 2017年,全区建成山地“微蓄微灌”、微滴灌设施面积1 066.7 hm2,配套建设排灌沟渠57 km。然而在小规模基地及露地种植区域,技术应用仍十分有限,不能满足蔬菜生态优质高效的发展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建设成本较高,农户自主投入能力较差,致使灌溉设施建造标准过低,存在蓄水池容量小、管路配置不合理、控制部件减配等现象。据专业测算,进口内镶式滴灌等高标准田间设备每667 m2成本在2 000元以上,国产也要800元左右,加上首部5万元左右的造价,一般农户难以独自承担。相对来说,打孔带的价格在0.3元/m左右,成本低廉,但均匀性、可靠性较差,使用年限仅1~2 a[3],农户接受度又不高。另一方面是科学使用常识缺乏,专业养护意识淡薄,导致阀门堵塞、引水管路破损、管件随地丢弃等失修失管现象普遍,功能发挥严重受阻。尤其是引进自动化管理的电磁阀等设施设备,对维护管理的要求更高,有些基地掌握不了技术而使之成为摆设[3]。

2.2 栽培设施标准不高,减灾避灾能力不强

近几年中国设施园艺快速发展,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栽培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0.7万hm2发展到 2013年的187.4万hm2,成为世界设施园艺第一生产大国[4]。同时,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支农力度的持续加强,助推了温室、大棚等栽培设施的“上山”。但从建造质量来看,在完建的温室、大棚中,特别是2013年前建设的棚体,存在着严重的标准不一、质量良莠不齐现象,如部分单位的大棚钢架仍采用冷镀锌、板卷管等不达标材料,抗风抗压、通风除湿性能差,在冬春季寒潮和夏秋季台风肆虐季节尤为突出。一方面,设施生产厂家追求高额利润,采用的棚体材质差、以次充好,而针对山区特点创制的高抗压棚体不多;另一方面,业主单位片面追求造价低廉,忽略或自行降低建造标准,造成温室、大棚难以达到应有的标准性能;再者,业主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不注意设施的维护,造成减灾避灾能力显著下降。

2.3 优势品种不强,总量不足

经过30多a的发展,临安山地蔬菜的品种结构几经更替,市场化特征日益明显,但也仅仅体现了单一的农业功能,产销矛盾时有发生。从总体来看,山地蔬菜的品类零散、总量不足,缺乏优势与规模兼具的竞争性产品。在茄果类、瓜类、豆类、甘蓝类等主要栽培品类中,山地茄子、辣椒、瓠瓜等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除“天目山”牌山地茄子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及美誉度外,上市总量也只有4万t左右,缺少像遂昌“四季豆”、新昌“黄瓜”、盘安“茭白”等真正有“市场定价权”的山地特色优势产品。一方面,传统农业“散、小、全”现象依然存在,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理念较为薄弱,主导品种缺乏;另一方面,缺乏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闭关自守、人云亦云、今年种菜看上年现象突出,难以培育主导品种;再者,缺乏区域联合、抱团取暖、分工协作的大环境,难以形成规模与品牌兼具的优势产品[5]。

2.4 农业新型材料及技术应用不广

蔬菜生产上应用较为普遍的材料主要有地面覆盖材料、穴盘与栽培基质、生物物理防治材料三大类。目前,育苗穴盘与基质材料及技术已处于成熟应用阶段,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地面覆盖材料特别是黑色地膜的覆盖面积达3 333.3 hm2以上,而以玉米淀粉为材料的生物降解膜应用几乎为零;以黄板、蓝板为代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材料,应用面积仅在300 hm2左右,还不足蔬菜播种面积的1/40;理化诱控类产品、昆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材料的推广应用未能有效展开。一方面,农业绿色新型材料的研发更新速度较快,技术、产品信息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不对称;另一方面,绿色新型材料使用周期较短,使用成本较高,效果显现较慢,农户接受度大打折扣,存在“最后一公里”瓶颈,难以形成众推之势。

2.5 土壤治理技术推广成效不佳

传统农业通过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进行掠夺性生产,导致土壤污染、盐渍化、连作障碍日益加剧,而目前针对土壤治理,仅停留在标准农田提升、有机肥补贴等政府行为,以及耕种过程中施用生石灰、土壤处理剂等层面上,且总体效果不尽理想。据2011年统计显示,宁波市以纯氮计算的氮肥用量为50 000余t,农药用量7 000余t,二者单位面积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6倍,浙江省其他地区的化肥与农药使用情况与宁波相似[6]。而以临安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叶,备受沪、杭市场欢迎的主栽品种高山番茄,因上溪、浪广、木公山等主产地青枯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大面积发生而导致农户弃种,至2018年生产规模不足33.3 hm2,并逐渐淡出市场。一方面,以精耕细作为精粹的冬季翻耕、绿肥肥田、灌水灭菌(蛹)、增施有机肥等传统土壤管理方式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频繁换茬,导致一年中进行土壤强还原修复、太阳能灭菌的关键时机错失,土壤修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再者,石灰氮、棉隆等土壤处理剂使用成本较高,成本600~800元/667 m2,且施用技术要求高,推广应用受限。

3 技术需求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双重压力日益严重。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有效供给,是新常态下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丽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

3.1 大力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

①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 蔬菜作物大多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过程中需水、需肥量大。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仅水利条件差,灌溉保证度(率)低,而且大多为“靠天田”,土壤瘠薄,灌溉施肥困难,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旱涝保收,遇高温干旱天气,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甚至绝收。6~9月夏秋高温干旱时期是山地蔬菜主要生产季节,发生旱涝灾害性天气频繁,直接影响山地蔬菜的产量与效益,严重制约了山地蔬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山地蔬菜的高效灌溉与施肥问题,解放劳动力,是产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

山地“微蓄微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集成推广,对促进山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旱季灌溉难题,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等具有积极作用,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劳动力。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原有基础上对微滴(喷)灌溉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配套建设“固定式”(适宜规模基地、农场)或“移动式”(适宜专业大户)水肥同灌设施,以每3.3 hm2为单元测算,投入成本仅需2 500~3 000元。既可实现轻简化管理、清洁化生产,又能达到“肥药双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应用前景广阔,应作为现阶段及今后时期的一项主推技术。

②高效栽培设施与农业机械化技术 山地蔬菜大多采用露地栽培,生产条件简陋,设施化率低,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对恶劣天气的抵御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山地蔬菜的产量与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地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因此,发展适合山地蔬菜生产的高效避雨栽培设施及配套技术,意义十分重大。

与露地种植相比,设施园艺通过对生产环境调控从而大幅度提高单产效益,产值比露地生产提高3~5倍[7]。随着山地蔬菜设施避雨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温室、大棚设施的应用效果已被广大农户所认同,不仅能够规避灾害风险,提高产量与品质,而且能改善蔬菜生长环境,提高生产能力。但是,在山地特殊气候条件下,对温室、大棚的抗风抗压、通风除湿、降(保)温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GP-622、GP-625型等低配置的塑料大棚已不适应山区特别是高海拔山地蔬菜生产,换代升级为GP-832型单栋大棚或GLP-832型连栋大棚,配套安装电动卷膜器和通风帘(窗),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农业机械方面,目前农户尤其是规模基地业主单位已不满足于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等基本农机,灭茬旋耕机(悦田)、田间管理机(悦田)、自走式动力喷雾机(丸山)等新型农机已逐步被大家所认知。如大棚王拖拉机车身小、马力大、可挂接多种农具,可作为棚内作业机械;灭茬旋耕机可灭茬粉碎、深埋、整平土地,可作为低海拔区域大田作业机械;田间管理机的优势是起垄、覆膜、铺管(选配)可一次性完成;丸山自走式动力喷雾机雾化效果好,130m软管可自动回收,并有多种喷枪可供选择。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山地蔬菜生产基地作重点推广,积极推进“机器换人”。

3.2 大力推广适宜品种及高效种植模式

山地蔬菜是利用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海拔垂直梯度明显等气候地理优势发展起来的蔬菜产业,产品6~10月上市,弥补平原城区夏秋蔬菜淡季市场的蔬菜供应。其生产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利用不同海拔温差实现夏秋蔬菜延期供应,二是通过错期播种实现夏秋蔬菜延期供应;三是利用不同覆盖方式实现夏秋蔬菜延期供应。主要栽培种类有瓜类、豆类、甘蓝类、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绿色蔬菜需求的不断增加,并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在抓住夏秋关键季节,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种植高山叶菜 (大白菜、西芹)、甘蓝、花椰菜以及胡萝卜、萝卜等花色品种,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品种,适宜品种与模式技术研究仍显得十分必要。

3.3 大力推广绿色环保型农用材料与生物技术

环境友好型农用材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从1979年试验并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至今,农用地膜已逐步成为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目前广泛使用的农用地膜主要是塑料地膜,它能起到保温护根、防冻、保墒、调节光照、节水、除草,以及控制土壤盐碱度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8]。然而,在现阶段回归生态农业,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再被提倡,曾经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重大作用的聚乙烯(PE)传统地膜弊端凸显。一方面,塑料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残留量高达 60~90 kg/hm2,回收成本高,每 667 m2费用超过100元。另一方面,若残留农膜不能及时回收干净,会影响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种植收益和生态环境的双重损失,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因此,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农用地膜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同时,在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上,应以生态和生物防治为基础,加快禁限用农药品种的退市,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绿色防控材料,应用生物(玉米淀粉)降解黄板/蓝板(防治粉虱、蓟马、蚜虫、斑潜蝇等)、性引诱剂(防治小菜蛾、斜纹夜蛾、烟青虫、小地老虎、粉虱、蓟马、棉铃虫等)等理化诱控类产品,以及异色瓢虫(防蚜)、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巴氏新小绥螨(防治蓟马)、津川钝绥螨(防治烟粉虱)等天敌昆虫,推广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实施清洁化生产,还农民一片绿色农田,还人们一个美丽家园。

3.4 大力推广土壤还原修复技术

随着集约化种植程度的不断提高,土传病原菌侵染、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平衡失调等引起的连作障碍发生率不断攀升,严重威胁着集约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现代农业在吸取传统农耕方法的同时,更加强调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崇农作物健身栽培,注重养用地结合。而面对传统农业带来的资源紧缩、地力下降、连作障碍加剧等现状,土壤还原修复技术应以栽培防治为基础,重点推广强还原修复(南京师范大学蔡祖聪教授团队研发)、太阳能灭菌、冲淋洗盐,以及增施微生物处理剂等物理生物技术与方法,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地力、促进蔬菜作物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其中,“强还原土壤灭菌方法”是防治土传病害和消除连作障碍的新方法[10,11],主要通过在土壤中添加新鲜有机物料(但不淹水)来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杀灭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南京师范大学蔡祖聪教授团队通过开展土壤强还原修复退化设施菜地土壤的大田试验,为我国南方地区退化土壤的还原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山地蔬菜生产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12]。

3.5 优化财政政策,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有效的农业技术需求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而各种类型的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升农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增强农户的技术需求能力,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有效需求量的增长[13]。第一,要立足发展绿色农业,谋划阶段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做到规划在前,长短期结合,分步实施;第二,要优化财政支农政策,积极推进普惠制与精准扶持相结合,对主推产品要列入政府重点采购目录,强化政策支持的有效性[14];第三,要加强调研,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农业技术与生产需求的信息对接,及时准确地推广符合生产需要的实用新技术;第四,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积极做好分类指导与技术示范[15];第五,要整合资源,积极支持山地蔬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击破,服务生产。

猜你喜欢
山地设施蔬菜
山地草甸
青海草业(2022年2期)2022-07-23 09:34:58
民生设施非“摆设”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18
奇怪的蔬菜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蔬菜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54
山地之美——雨补鲁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8
我最喜欢的蔬菜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