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节水灌溉问题与对策思考

2018-03-27 08:06司振江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8年6期
关键词:水田黑龙江省节水

司振江,王 宇,滕 云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依据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与困境,采取必要的对策,形成长效动力机制,加快黑龙江省节水灌溉事业发展。虽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1],节水灌溉对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支撑作用,但也要看到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黑龙江省农业节水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

1 问题与矛盾

1.1 水资源短缺与发展节水灌溉的矛盾日益凸显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0.1593亿hm2,水资源总量约为810亿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39 m3,低于全国1300 m3的平均水平。山丘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约20%,水资源占总量超50%;平原区耕地面积占全省约80%,水资源占总量不足50%。西部属半干旱地区,局部地区地下水满足不了农业灌溉要求;中、东部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以发展水稻为主,但井灌区比例过高;山丘区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全省季节性干旱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突出。

1.2 农业用水紧张与提高灌溉保证的矛盾逐渐加重

2003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仅为138.867万hm2[2],2017年水田面积达到410.467万hm2,旱田灌溉面积接近200.000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约为308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87%,农田灌溉用水中水田用水量最大,约302亿m3,占农业灌溉用水量的98%[3]。现状田间灌溉定额高达26.667~33.333 m3/hm2,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0.50。如果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继续维持在400.000万hm2以上,如按现有灌溉用水管理水平,仅水田灌溉过量用水就会突破全省2020年水资源总量353亿m3的用水红线(2030年为370亿m3)。另外,由于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气候因素和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矛盾突出。

1.3 节水机制与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问题突出

黑龙江省农业水权确权工作仅仅是试点工作,离全灌区确权差距甚远;灌区缺少量测水监测设施,难以实现按方计费,农业用水基本实行按亩收费制,用多用少都一样,无法用价格杠杆建立节水机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供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合理水价产权机制没有形成,缺少节水意识,用水浪费严重。

1.4 现存农业经营方式与现代灌溉模式不相适应

目前,黑龙江省除农垦系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外,地方农村绝大部分还处在粗放、分散的传统经营状态,水田灌区的部分地区仍停留在利用土渠、土壕灌水,及采取大水漫灌导致水资源利用低的原始状态,与大面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不相适应,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1.5 节水农业创新不够与缺乏高新技术支撑问题并存

黑龙江省农业节水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农机具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现状来看,节水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尚处于发展阶段,节水技术有机集成度低,尚不能为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对策与出路

2.1 政策引导资金整合

到2020年,黑龙江省地表水调控能力提高到2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水田面积将在400.000~433.333万hm2之间徘徊,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333.333万hm2[4]。为此,在政策上必须为现代节水农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倾斜力度,继续制定节水政策、节水条例和技术标准;在发展节水灌溉工程资金筹措上,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加大节水投入。除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工程支持,还应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力度,集中整合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水利建设资金、土地整理资金,通过投融资等方式引入资金,按规划统一步调、分工协作、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共同建设节水灌溉工程。

2.2 科学规划顶层设计

通过顶层设计,制定黑龙江省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解决“各自为政、九龙治水”问题;结合“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推进水田节水灌溉和旱田高效灌溉的发展进程;以实施“一线五片”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主线,以“三江连通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用到实处;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做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一批适用于黑龙江省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模式;规划布局应注重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工程、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集于一体,实现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2.3 稳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建立以三江平原,张广才岭、老爷岭山间谷地,松嫩平原三大水稻种植区为重点的水田灌区工程支持系统,建设西部地区旱涝保收标准良田。

东部三江平原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取用界江、河、湖水,大力开发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减少和置换现有井灌面积。建立控制性调节工程,建设一批大中型水田灌区,扩大水田灌溉规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荐使用装配式抗冻防渗U型渠道,提高适度规模格田化的田间建设标准。

中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以支撑龙江绿色、特色食品基地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地区,发展井灌,扩大种植水稻面积。

西部松嫩平原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嫩江过境水,加快当地引蓄水工程和跨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在巩固和改善水田灌溉的同时,优化配置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有效使用地表水,大力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地推广大型喷灌、中小型移动灌溉和膜下滴灌等技术。

2.4 挖掘水稻北扩潜力

全球变暖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水田北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北纬48°~51°区间,包括黑河等3市8县(区),耕地面积133.333万hm2左右,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通肯河、讷谟尔河等河流及其支流,虽为第四积温带和第五积温带,但水稻种植历史长久,通过新建、续建配套一批灌区,为水田扩建发展奠定基础,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2.5 加强管理促进发展

加强宏观领导,落实好国家节水行动计划,科学执行决策,把节水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年度新增灌溉面积、节水灌溉发展面积和灌区节水改造升级等项目列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工作年度目标当中,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实行首长负责制,成立以行政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各级节水灌溉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和领导黑龙江省节水灌溉的实施。坚持灌区和旱区并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源头节水、渠道节水、田间节水并举的方针,走多种节水农业模式发展道路。

2.6 大力推广创新技术

创新是节水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动力,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十五”至“十二五”,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先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攻关计划等重大农业综合节水专项,形成了适合高寒地区特点的控制灌溉、非充分灌溉、渠道防冻防渗、超深松蓄水保墒、垄上区田保水、玉米膜下滴灌、田间工程标准化、管道化灌溉、水肥耦合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开发研制了行走式注水灌溉机具、喷滴灌机具、装配式输水渠道等节水型产品,配套编制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完成了适合抗旱灌溉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技术集成,对指导全省节水农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继续加强科技支撑作用,加大高效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选择、推荐一批技术先进、实用方便、用户欢迎的产品、技术,在重点项目区优先试点、推广。

2.7 加强重点领域的研究

组织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围绕节水灌溉发展中的突出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系统研究。在水田灌溉方面,重点研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定型标准及产品、生态型渠道建设标准、渠道防渗建设与施工标准、自动化调控与调度、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和现代灌区评价体系;在旱田灌溉方面,重点研究节水高效灌溉精量控制新技术及新产品研发,旱涝保收田建设与管理技术研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体系建立和智能化的用水管理模式。

3 建 议

(1)在水田灌溉区,利用10~20 a时间,做到科学规划,节水为本,坚持标准,有序推进。抓好重点环节:一是输水节水,通过灌区骨干工程、田间工程配套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提高输水效率,减少灌水时间;二是田间节水,提倡水稻灌区格田化和采用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技术,推广水稻泡田与耕作结合技术,发展水稻“三旱”耕作与旱育稀植抛秧技术,淘汰水稻长期淹灌技术,杜绝稻田串灌串排技术;三是管理节水,实行计量收费制,进行水价改革,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灌溉用水优化调度,通过建立农民用水协会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加强灌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2)在旱田灌溉区,利用10 a以上时间,总体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集中流转,扎实推进,实现高效灌溉的发展目标。根据水资源条件,在集中连片经营区大力发展大型喷灌和膜下滴灌技术;在适度分散经营区,发展中小型移动式喷灌技术和注(坐)水等抗旱灌溉技术。管理上做到统一耕整、统一作物、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等,推进“农业组合+土地流转”“基层农业服务站(水利站)+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土地入股”和“家庭农场或公司经营”等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水田黑龙江省节水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