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柯欣
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 陕西西安 710065
国务院于2014年9月4日颁布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新高考改革的实际操作中,高中生受到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推进改革的实施时遇到一些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是重要课题,必须加强探索。
公平导向是新高考改革最明显的一个特色,但是因为不同的利益群体的诉求,使得社会改革所需要的成本越来越大,急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社会参与度[1]。新高考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是否可以形成良好的晕轮氛围,以及找到最大的公约数。在《意见》正式公布之后,对应的部门也针对其进行了宣传与解读,不过社会各界对于新高考的理念、目标以及相对应的改善措施缺乏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出现恐慌和焦虑的情绪。高中生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识,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没能充分参与新高考改革,对改革缺乏了解和认识,阻碍改革的推进。
新高考改革的自主选课和走班上课导致高中生的学习秩序出现波动。一个是学无定所,即传统固定班级不复存在,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还是对于自觉性都是一大挑战;基于选择的科目,学生实施走班上课,教室不再固定,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固定班级接受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帮助、指导。另一个是自由选择,每一个科目的学生人数不同,势必会增加教学班的数量,致使学生们在选择科目时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引起学生恐慌,学生偏科更不利。不划分文理科,就使得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样无形之后就增加了学习负担[2]。但是就算是从非语数外之中选择三科参加等级考试,但现实压力巨大,学业水平考试依旧在高考之中占据较大权重,针对学习的科目,学生需要投入200%的精力,避免因为失利带来的后果。与此同时,学生的特长被弱化,难以满足个人的爱好。由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实现多个学科的平衡,但是自己所拿手的学科也得不到凸显。选科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合理的选择,才能让高考的成功更有保障。能够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改革高考的出发点,让学生享受更鲜活生动的学习生活,那么如何去选择就成为关键,但是考虑到高中学生本身的心智还有认知不够成熟,就很难做到其中的有效权衡,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对高考,甚至对于今后的工作带来影响。
对于新高考改革目标的实施,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健全是重要保证,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调动高中生的积极性,让高中生变成新高考改革拥护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有效的引导下,就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对其产生重视,并且直接参与到合作中去,加强内外交流、相互辩论和充分协商,形成共识。那么,通过传统的沟通,再配合上现代的交流,实现沟通交流平台的建立健全,促使政府部门、学校和高中生形成共同体,体现高中生的话语权;坚持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治理、充分代表和深度协商等,保持局部和整体、个人和公共、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平衡,善于甄别高中生的意愿,加强对改革舆论的正确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大多数意愿、切实可行的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面对走班、选科等新高考改革对高中生学习秩序的挑战,需要高中生们客观分析优势、劣势,从容应对[3]。一是高中生要基于实际情况整合学习资源,加强与校内各个年级之间的协同,利用全校资源实现跨年级走班学习,最大限度提高校内学习资源利用率。二是高中生要主动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相互学习,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对学习资源的配置。三是高中生应立足实际情况合理选科,主动请教,对学校的优势科目以及包含的师资力量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选科与职业规划教育,规避畏难式选科。
作为高中生在学习中要兼顾文理,扭转偏科。一是学生需要对偏科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二是对自己的心态要随时的进行调整,不能惧怕自己学习成绩差的科目,能够勇敢的面对,自然而然就不会对其再产生惧怕,从而树立对抵抗偏科的自信心;三是主动请教,让自己可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计划的有效制定,有效改善偏科现象。除此以外,高中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合理选科。学生应关注自己心仪的高校招生,对其录取的条件、报考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学习事半功倍;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关注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能够听取教师与家长给予自己的建议,权衡兴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科目,兼顾今后的就业和生活。
如果将新高考改革视为一道试题,那么它就是一道综合性强、难度大、答案不唯一的试题,需要高中生正视改革舆论引导不足、高中学习秩序波动、面临学习困境等挑战,在改革实践中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有效整合高中学习资源,促进自身的积极转变,更好地顺应新高考改革趋势,成功摆脱学习困境,从容应对挑战,在新高考改革中获得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