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榕
元江第三小学 云南玉溪 653300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学生学习的信息渠道更广,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减弱,运算能力下降,甚至连计算能力也出现了“危机”。小学生在做计算时出错率高、准确率低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不要责怪学生粗心大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小学生生理方面的原因外,与学生的训练方式和学习兴趣等都有关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养成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随便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和作业本一样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我定期检查落实,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抑制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和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可采用情境激趣、语言激发、谜语故事激发等。
要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首先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儿童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定义,运算法则等知识,如果用编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如果基础都不熟练,计算起来肯定错误百出,速度也会很慢。
“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这是一个科学结论,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条规律,所以小学计算教学应特别重视基本口算的训练。所以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用“天天一算”、“课前听算”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效果很好。
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题前要仔细观察能否用简便算法,能简单的一定要简单,不管题中是否要求,对于优秀的学生应当表扬,鼓励学生在算法上创新,不一定按书本上的算法。这样也使学生成了细观察、勤动脑、灵活运用了算法的好习惯。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理解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以理解,逐步掌握。”但练习绝不能搞题海战,多多益善,我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一个“适当”。平时训练时要注意:(1)先慢后快。(2)重点部分重点练。(3)纠错练习。(4)对比练习。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上各点虽不全面,但相信只要能认真落实以上各点,必将能为我们的计算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1]陈红.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新校园(阅读),2016(11):99.
[2]陈琳.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J].新课程(上),2016(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