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观察

2018-03-27 06:28:32李双辉
成功 2018年1期
关键词:梅雨潭事物校园

李双辉

灌南县第二中学 江苏连云港 22250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观察生活是学生积累素材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课程目标第一条设置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这一课程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就成为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一、观整体、察局部、理关系

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瞪着圆圆的大眼睛东张西望,不知要看些什么,毫无目的。对于客观事物,观察时首先要对事物概括性的感知,获得整体印象。这一步,学生能做到。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你吃瓜子是怎么吃的,请你描述一下。”学生就说“把瓜子放进嘴里,然后就吃掉了”。显然,这样是称不上真正的观察的。观察不仅要观整体,更要察局部,理清事物的枝节,深入仔细地探究,从而获得细微的丰富的感知。这一点,白居易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看他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没有仔细地观察局部,是无法写出如此精彩动人的语句的。同时,观察不能忽略事物的周围环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特定的背景,忽略了环境,事物就失去了依托显得突兀而毫无美感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从观察整体、局部和环境出发,这就有的放矢,解决了看什么的问题。

二、抓重点、找特点、寻亮点

“人不能跨入同一条河流”,“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万事万物即使再相似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特征,是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在郁达夫的眼里,“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有如此之感受,乃是细心观察,仔细体味的结果。另外,有目的的观察,对观察的对象会特别注意,一切有用的东西都会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住。我布置了一个“芳香校园”的作文,要求学生首先参观校园,再下笔作文。指导学生观察时,我提示学生:校园芳香,除了满地皆花,满树鸟语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马上顿悟还有书香,艺术之香等等。观察时,有的学生侧重校园艺术长廊,有的侧重校园图书室,有的侧重校园的风景,有的竟然专访校园的“十佳学生”。由于观察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本次作文出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根据观察的目的,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和思考,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让学生从“质”的探索中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亮点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从而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按时间、循空间、合逻辑

文章要言而有序,才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观察事物也不例外。如何把多面、多角度、纷乱的事情有序地描述出来呢?首先要学会有序的观察事物。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按由远到近,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观察。李乐薇写《我的空中楼阁》是“改近看为远观”,由俯瞰而仰视的顺序。空间顺序大体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从远而近,从近而远等等。观察也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对事物进行动态关注。例如《观潮》的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前、到来时、到来后的情景。

四、多感官,多层次,全方位

不会观察的人用眼睛看,会观察的人用心去观察。观察事物,只靠看得到的印象是呆板的、平面的,只有调动多种感官,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手段,去观察、感知的事物才是全面的、立体的、多方位的。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写菊花的片断作文教学中,学生先看了黑板前的菊花,写出的句子大多数是“两片碧绿的叶子中间盛开着一朵金黄色的菊花,它那黄黄的花瓣,青色的枝条互相映衬,煞是好看。”我提醒学生“你可以想象着摸一摸,闻一闻,之后再写的”,描写出来的文段就优美多了。例如一位学生写道:整天厌倦了老师试卷的狂轰乱炸,处在唾沫星儿和粉笔灰的包围圈中,心里烦闷至极。忽然,眼前一亮。阿,是一朵婀娜的向阳菊!看,那纤细的腰身,裹着沁凉海水的澄碧;金黄时尚的花瓣帽子,是太阳赐予她的吧?真想向她借来一戴,哪怕是一分钟也罢。她的身上有一种迷人的芳香,我无法形容,只觉它令人兴奋,让人陶醉……由此可见,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写出的文章才能亲切、朴实、生动、具体、有灵气、感人。

五、会联想、重体验、显个性

观察并不是单纯地看,还必须想;如果只看不想,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朱自清的《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他在描写醉人的梅雨潭时,文中“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中看出绿潭波纹涟漪之美;“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中看出绿潭波光亮、滑、软、嫩之美;“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中看出绿潭波色纯、深、温润之美。生动形象的语句,正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寻找到了几种最足以贴切类比绿的每种特征的它类事物,从而通过两种事物相似特征的融合,形象地表现了梅雨潭的绿之美。此外,朱自清海运用同类事物对比联想的方法,联想到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可惜一个太淡了,一个又太浓了。继而联想到西湖的波,又联想到秦淮河的水,可惜一个太明了,一个又太暗了。通过同类事物的对比,说明了只有梅雨潭的绿既不浓,又不淡,既不明,又不暗,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恰到好处。假如朱自清不进行丰富的联想,恐怕梅雨潭的绿就不会如此的璀璨夺目了。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很多,但始终离不开以上的几点。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具备观察的一般能力,生活中细心的观察,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素材就会如不绝的源泉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

猜你喜欢
梅雨潭事物校园
绿(节选)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雨中寻潭
雨中寻潭
朱自清散文《绿》的抒情途径
学语文(2018年6期)2018-02-25 17:33:00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