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芳
施甸县甸阳镇中心学校 云南保山 678200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效率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教学因素。其中,练习是作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为了更好地做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练习的完成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不断改进,再进行有关方法的探究,有以下几点尝试与各位同行分享: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预习语文的能力,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预习,不是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严格按步骤和要求进行。?所以,要先教会他们怎样去预习。
首先,要掌握正确的预习步骤、方法:
1.语文预习其实多半是学生在自学,所以总会遇到些问题,特别是生字词的问题,因此,读第一遍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运用查字典词典、查“无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解决字词问题,解决不了的做标记。课后生字,要求注音、找大写字母、部首、认结构、组词、扩词。之后,完成字词这一部分的练习。
2.给段落标上序号,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3.结合课前或课后问题,读课文,尝试解决较简单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做标记。之后,完成练习册中句子这一部分的练习。
4.对于本课还有哪些疑问,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到学校去跟同学讨论一下或待上课提出。
其次,要让预习并及时完成相应的练习成为一种习惯,预习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有的老师就做的比较好,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只要有时间,教师都尽可能领着学生在学校来做预习。即使是哪一天学生在家预习了,课堂上教师也会格外注重预习作业的检查和反馈,以求预习深入、全面。
一般情况下,课堂复习有三种,练习设计安排也根据教学需要及目标要求各有不同、层层递进:讲新课前,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做一做练习,如,同音词、形近字辨析组词,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前,可以带领学生先背诵默写以前学过的诗人的古诗,这叫做准备复习;老师讲完课后,往往要趁热打铁做点练习,这是以消化为目的检测性复习;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判断正误、仿写、句式转换、小练笔等等。一节课将结束时,将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这是以吸收为目的的梳理性复习。这时的练习要考虑知识的综合运用,构建知识的系统性。
课后复习以消除遗忘、强化记忆为目标,应当先对照课堂笔记与教材进行比较性复习,然后再做作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最宝贵的时间是课后复习,因为防止遗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复习,做适量练习巩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复习就会忘记,过一天会忘记一半以上,经过两天就会忘记2/3左右,以后遗忘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学习后若不及时复习,就会大大增加复习的困难,降低学习的效率。当然,复习的方法形式很多,因内容、因人而异,但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是必须的,如,“阅读训练场”、“课外拓展阅读”等。另外,课后复习中,有的内容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预习完成的作业一般是在上新课前必须检查批改完成,因时间较紧,多数内容也较为简单,所以,可以由学习小组长检查、批改,然后把完成情况汇报给老师;课堂练习教师根据时间多少、内容难易灵活安排,学生自改、互改、组长改、教师改;课后复习的作业,最好老师全批全改,且当面批改,通过面批作业,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查缺补漏,借机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讲评作业不必面面俱到,重点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部分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解之前,先了解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不良习惯引起还是真的不理解、不清楚,别总是以粗心大意为借口。
关于练习的设计、讲评,笔者还有几点建议:
1.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分解难度。
2.不同题型,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做记录,尤其是那些错误率较高的,为今后复习和教师研究练习设计提供一手资料。
3.利用现成的练习册,题型往往单一受限,学生思维受束缚,因此,教师讲评时,可以在内容上做适当的补充拓展,在题型上有所改换、调整。
4.鉴赏总结相结合。
5.每次讲评练习之前,教师对参考答案要非常熟悉,以便应对讲评时出现的各种状况。有些题目答案灵活多样,对思维灵活,能找到与众不同的答案的同学,要给予肯定表扬。
6.课外阅读题型很多内容都可以拓展延伸到课外,教师要把握机会,鼓励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实践。
总之,语文练习贯穿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要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价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