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飞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8
很多人并非真正信仰宗教,而真正的宗教教徒更是凤毛麟角,他们把对宗教有兴趣与信仰宗教等同起来。大多数学生其实对宗教知识不甚了解,他们没有阅读过宗教的经典文献和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著,对宗教的了解只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浮光掠影的。有些大学生对宗教的社会作用还缺乏认识,很多学生还表示,自己没有阅读或了解过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学生对宗教及其文化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现象产生的兴趣的原因在于宗教所具有的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神秘性。这表明大学生的宗教认识只具表面性和非本质性,使大学生的宗教观更为模糊。
学生在碰到挫折、困惑、苦恼时,除了向朋友家人倾诉,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宗教信仰来寻求慰藉。可以说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民族和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也反映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尤其宗教的世俗化程度较高的民间信仰对大学生宗教观念形成产生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宗教认识具有继承性、非自觉性的特点,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特别是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在此过程中,境外某些团体、组织和个人超出我国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范围进行宗教宣传、传播,开展非法宗教活动,民办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少、头脑单纯、思想活跃、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思想的混乱。有些宗教界人士不分时间、场合,一有机会就开展传教活动,以关心大学生、与大学生交友的方式取得对方的信任,进而传播宗教的教规、教义。此外,利用网络和广播电台来进行宗教宣传也是境外国外反华势力惯用的做法之一,一些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些媒体的宣传,便成为他们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和信仰宗教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呈现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局面,随之带来观念大碰撞、思想大活跃、文化大交融。社会转型导致了文化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势必成为各种宗教竞相争取发展空间的地方,而在校大学生基本上还处于知识积累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受到宗教的影响在所难免。
高校扩招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教育转变,当前大学生要面对更大的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民办高校的学生高中的学习成绩不近理想,要顺利地在大学中拿到毕业文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学习方面倍感压力,特别是对一些自考的学生,不仅要面对学习的压力,还要直面社会上一些歧视的目光。面对这些压力,大学生感到自身力量的有限和薄弱,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谈恋爱受到挫折,也由此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而宗教恰好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够满足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的需要,为其感情上的宣泄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因此部分大学生为逃避现实、寻找心理慰藉而选择了信仰宗教,这也可以归结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技术已深入运用到日常生活,大学生更是接触信息技术的前沿者和忠实的实践者。网络、电台广播、报纸、手机等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宗教在高校中的传播和渗透变得更加快捷简便和具有隐蔽性。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通过向大学生发送电子邮件、带有传教色彩的英语电台广播、传手机短讯等方式使宗教渗透到大学生中。
我们党关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规,是我们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准则和规范。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如下几个关系:一是科学信仰与宗教迷信的关系;二是个人信仰自由与接受学校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关系;三是合法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关系;四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遵守国家法律的关系。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政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合法的宗教活动仅仅限于特定的场所,社会主义大学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任何方式在大学校园中传教、布道或从事其它宗教活动。
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消除宗教影响的最有效方法。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了解得越广泛、越深入,那些无中生有的幻想、牵强附会的妄断,对外部力量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毫无根据的迷信就会越少。愚昧无知是迷信和伪科学滋生、繁衍的土壤,人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了有关现象存在和发展的真实情况,就能识破迷信、伪科学的谎言。要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抵御有神论思想。
要引导民办高校学生正确对待宗教,就要加强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所有学生纳入相应的组织和团体当中,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激发他们对学业、事业的追求,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有帮助,情感有依托,人际关系有依靠,心理问题能解决,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加入教会,寻求教会帮助的动机。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把握学生社团的正确政治方向,关注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满足社会需要、发挥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班集体的组织功能,开展丰富的班集体活动,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交往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让大学生把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在体验中自我教育,在奉献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提升价值,从而引导大学生从宗教信仰中走出来。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并能深入了解宗教的特征,从而使宗教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民主新观念,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摈弃“行政化”的观念,真正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樊建武.关于加强大学生宗教知识教育的思考[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6
[2]刘新胜,刘小峰.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