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飞
独山县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黔南州 558200
创新人才多样化创新训练创新是创新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堂,应当始终贯穿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模块教育的过程之中。创新教育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空间,进行实践基地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在实践环节中独立或团队实践作业的设计、规划、操作和完成,从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环境意识等非智力因素。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将一般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跨专业选课、攻读辅修专业、辅修,成为复合型人才;对特别突出的学生实行特殊的个别培养,为其成为这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有强烈的国际定位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在未来能善于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所谓“平台”,是指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通识基础、大类学科、专业方向三大课程平台,拓宽通识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深化专业教育。所谓“模块”,是指按照一定原则将原来固定僵化的课程科目结构重新划分形成的若干较小的课程组合,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基础课程模块;二是专业课程模块;三是创新训练模块。
通识课程平台包括三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创新实训。必修课程应包括思想政治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军事体育类等基础课程,其中,对于外语类、计算机类等必修课程,可采取分级培养,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创新实训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等能力为目的,开展创新竞赛、课程实训等教学实践环节,并通过社会实践、乡村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下,学生根据个人特性自主选课的灵活度扩大了,有科研意向的学生可按照知识层进性和学科连贯性选择精钻趋势的课程模块;学有余力或希望复合性发展的学生也可跨学科跨专业选择。
在重点和特色学科建设中,“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等项目为专业特色建设人无我有、人弱我强的核心精品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引进校外资源交流共建;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优化校内资源建设一批系列课程,同时,形成精品教材和教学软件研究推广。
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的加强合作与交流,一方面,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或网络授课;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出外交流学习的经历。
学校师资等自身资源是实践平台建设的主要力量。第一,校内原有实验室、实习工厂等资源是实践平台建设的直接资源。这些实验室或实习工厂应该首先得以重新整合利用,更新陈旧设备,补充先进仪器,引进管理方法,重新投入教学实践环节。第二,校内教授的课题项目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它们往往与学科前沿紧密相关,与先进研究技术直接接触,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最直接。第三,学校对学生实践活动应该加以引导,通过设计一些小的调查项目、实践任务等形式,指导学生自发组队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突破、自我创新的能力。
国内各类职业学校都在不同层次上构建创新基地,在学科领域和学科建设上,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创性成果,尤其是在新技术的前沿问题研究上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做好学生全国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竞赛,全方位、多侧面、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之获取多样化的专业技能资质,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充分联系乡镇农村基层,校村挂钩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卫生、文艺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熟悉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
[1]黄荣贵.试论个性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02).
[2]黄建平,郭文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