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萌 张梦瑶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便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且名列其首。寺内千佛殿中有四十尊彩塑罗汉像,栩栩如生,神形各异,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其余则补塑于明万历年间。作为宋代文化在艺术上的生动体现,灵岩寺罗汉像无疑是宋代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朝的建立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但实际上并未实现完全统一,辽、金、西夏盘踞一方,严重消耗着宋朝的国力。面对内忧外患的军政格局,宋朝统治者制定了“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文人墨客也因此取得了前代少有的优越地位和更加广阔的活动领域。陈寅恪曾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这种变化给宋人的心理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使得宋人思想的封闭性加强,不同于汉唐的开阔外向,反而更加注重内心的自省与自控。此种倾向虽于强国无益,客观上却促进了宋代精神文化的纵深发展。这种特点表现在宋代思想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理学的产生、宋词的出现以及绘画领域文人画的兴起等等,而此时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一改唐朝崇尚华美恢弘的风气,开始转向平淡质朴,典雅精致。
总体来说,宋代文化受当时的政治环境与国家政策影响,更多地显现出一种内向收敛的特点。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在统治者宽松的经济政策下,“市”打破时空界限迅速壮大;世界史最早的纸币也在此时期产生。经济生活的种种变迁促进了人们个体自由意识的增强,这无疑有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宋代文学的世俗化。在此种思想意识影响下的市民艺术,具有写实逼真、通俗生动的特点。在内容上,其选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描写的对象也多为小商贩、落魄书生、市井小民等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小事,紧贴民众生活实际,从而更易打动人心,产生强烈的反响。
灵岩寺宋塑罗汉像为本地工匠所造,同时除了为本寺僧人礼佛所用之外,还要为众多的世俗群众所观赏、膜拜。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必然受到平民的审美情趣的影响,具有通俗性、写实性的特点。除外貌形态上极具世俗化特点外,灵岩寺罗汉像还把世俗生活的内容融合进塑像中,如西侧第14尊罗汉,双手举在眼前,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十分生动可爱,体现出宗教与世俗生活的进一步融合。而这一显著特点无疑与当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北宋建立之初,采取“兴文教,抑武事”[2]的文化政策,重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补救与重建。在吸收了佛教与道教的部分精华内容后,理学产生,促进了儒学的复兴与发展。此后,理学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伦理道德思想深入民间,也影响到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此时的一些人物造型艺术中也更多地显现出儒雅敦厚的内敛气质,灵岩寺罗汉像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此外,禅宗的盛行使得佛教世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思想上,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在修行方法上则主张不必出家也可以成佛。这样符合广大平民需求的教义很快在下层人民中普及开来,佛教的信徒也不断增多。
佛教的世俗化趋势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世俗化,艺术的创作不再追求虚幻的崇高与理想的完美,而是注重写实与通俗,更加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宋代罗汉信仰极为流行。按佛教初期的说法,成为佛的弟子,学会解脱法门,便是罗汉。由此可见宋人塑造灵岩寺罗汉像所依据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崇拜的神佛,亦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充分体现出在佛教艺术中人本精神从神本主义的回归,既不失佛教神祉的精神气韵,又具有世俗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出与神性并无矛盾的人性与人情之美。
总之,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生动精美,较之前代有较为明显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无论是内敛型的文化,还是商品经济催生的市民文化的兴盛,亦或是这一时期理学的产生于佛教世俗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都表明宋代文化对于灵岩寺罗汉像的设计与塑造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情况的灵岩寺罗汉像也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成为研究宋代文化、民间宗教、艺术特色的珍贵史料。
[1]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夫之.宋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