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珩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社会救助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道重要防线,是自古以来当权者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规律中一直坚守的政策。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形势与社会实际问题,将社会救助问题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其中蕴含着关于社会救助思想的深刻见解,对现如今的社会救助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国民革命失败之后,居于主要领导地位的国民党政权不顾民生疾苦,水政废弛,政府的抗灾能力近乎于无;长期的战乱又削弱了农民抵御灾荒的能力,因此导致了严重的水旱灾害和大量的灾民。这一时期,中国灾情之重、灾区之广、灾荒之多、灾民之重,都是世所罕见的。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国民党政府连续“围剿”的军事压力下,坚持开展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动员民众抗击灾荒、救济灾民。
在战乱与灾荒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社会救助建设,并与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相互配合,成为革命根据地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据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救助成为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面对革命和社会救助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选择的动员方式就是“组织起来”。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问题决议案》中明确提出:“一个好的政策,是要有好的组织才能实现的。布尔塞维克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组织之工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页)毛泽东曾提出:“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8页。)中共的正确领导,是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动员和组织革命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中共各级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中共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救助工作。他们发音求实精神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1926-1927年春,毛泽东到湖南长沙等五个县作了32天农村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毛泽东深入分析了农村的各项基本情况,为以后社会救助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对苏区工作进行总结时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使苏维埃工作与革命战争、群众生活的需要完全配合起来,这是苏维埃工作的原则”。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参与生产救灾,并救助了工人群体,军人群体等。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政府对社会救助的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既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革命发展和成功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政府重视社会救助事业,就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的历次全国劳动大会上,都将救灾救助工作作为党的重要政策提出,并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为贯彻落实这些政策作出了很多努力。
1931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许多地方因天气干旱,“不能犁冬下泥(种),许多人力和牛力空闲着”。1932年,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先水后旱之灾”,农业歉收。这些水、旱灾害的发生,给处于国民党政府军属包围和经济封锁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以更大的困难。
江西福建等省的苏维埃政府指挥各地针对不同灾情采取了许多救灾措施。一是兴修水利。1927年11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江西省苏维埃临时政纲》提出:修治河道,修筑堤防,以兴水利。(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长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水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长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二是抗旱备荒。1934年,中央苏区许多地方干旱以至于不能犁冬下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的工农民主政权先后成立,贯彻中共中央《最近职工运动决议案》的基本原则,并于1927年9月至1931年11月期间制定了多部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在内的关于保障工人及农民基本权利的法律、纲领等。这些法律纲领中规定:改良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就内容而言,由于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这些时间内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法律及纲领在注重保护工人阶级权利的同时,对工人的福利作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规定,给工作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随着新的《劳动法》的颁布,修改了某些脱离苏区实际的过高的条文,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的劳动政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使得其可以保护革命根据地的个人利益,激发他们的劳动热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又可以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和红色政权。
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优抚工作,是人民政权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毛泽东认为,如何优待革命军人及其家属,是“群众喜欢并且安心留在红军部队的一个根本工作”。中央苏区时期,战争异常残酷,只有照顾好军属及荣誉军人,使每个革命士兵都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作战,不会因伤残而失去生活保障。
中央苏区的军人优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后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之后,就将优待军人家属作为革命根据地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中特别在《社会救济》一节中多次提到“救济”、“优待”、“优待红属”等词,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军人优抚的重视。“?互助社的工作是优待红属、社员互助与帮助孤老,均完全达到目的,红属的田一般耕得好。
1934年1月22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优待红军家属作为红军建设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为每一红军战士的家属很好的耕种土地”,“充分执行苏维埃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一切法令与办法,去提高红军战士们的社会地位,去增加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精神上的安慰去解决红军战士及其家属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
“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立极大的问题……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受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红军人员的物质分配,应该做到大体上的平均,例如官兵薪饷平等,因为这是现时斗争环境所需要的。”
土地革命初期,老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发展形式不佳。又加上各方军阀割据,因此在湖南领导土地革命的毛泽东深知,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社会救助的各项计划,不能够异想天开。《必须注意经济工作》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围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
毛泽东在《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中,指出:“共产党对城市的政策是: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在革命时候对大商人酌量筹款供给军需,但不准派到小商人身上。”在《关注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说“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泽东立足于人民群众之中,又熟读史书,因此深刻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而当时人民群众在国民党的残酷统治下,在军阀割据战争的背景下,根本无法得到想要的生存环境。因此毛泽东发现了,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发展,因此先是提出了革命以改变自己生存状况,即开展土地革命,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时期。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一系列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得到了发展。中央苏区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发展中承上启下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社会救助思想在整体上比较全面的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权重不同且显得有些零散,但是虽然零散,却已经具备了社会救助的基本框架,这些理论框架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救助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的宝贵财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长编[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高冬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岳经纶.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
[8]高中华.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历程研究(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9]海龙.毛泽东社会救助思想研究[J].
[10]柴文欣.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研究[J].
[11]钱守云.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