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治理的新思路
——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

2018-03-27 04:45季山,戴长雷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败笔三门峡江河

先讲述一段往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由于社会需要(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经济许可(国家投资)、工程技术可行(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设计)各方面条件都满足,该工程于1957年动工。1960年大坝基本建成,“工程质量优异”,同年9月开始蓄水。然而蓄水仅一年,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就暴露出来,1962年3月“潼关河床抬高4.6 m,渭河口形成拦门沙”。1966年水库泥沙淤积“占去了总库容的44.4%”,“1972年回水末端上延至临潼,严重威胁古城西安”。1973年后进行两次改建,才使工程起死回生。但改建以及废弃了已全部或部分建成的下游花园口、位山、洛口和王旺庄等水利枢纽,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钱正英.中国水利的决策问题),而且综合利用效益大打折扣。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修建被视为中国水利史的一次败笔。为什么会出现败笔?究其原因是照搬清水河流筑坝经验,无视多沙河流泥沙淤积特性。黄万里教授在工程听证会上指出:“地质史上三门峡一带抬升,潼关一带沉降为地堑,使陕县至龙门及渭河成为淤积河段。在淤积河段上筑坝,将使坡降更缓,淤积加甚,三门峡建库绝不可行。”“若一定要修建,勿将河底六个施工隧洞堵死。”可惜这些正确的见解和建议未被接受。这个例子说明,即使修建工程的基本条件都满足,但如果设计方案违背河流特性仍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这里所说的河流特性就是刘国纬教授的新书《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的关键词——河流地学属性。

《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已于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讲述中国江河形成与演变的宏观地学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至第五章分别讨论长江中游、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治理的地学基础,主要包括所论及河流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演变至今的,具有怎样的地学属性,以及基于地学属性对河流治理的一些思考。

书中所论及的地学属性,包括流域地质与地貌背景,气候与水文以及自然地理等因素。寻找河流的地学属性是该书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它是跨地质、气象、水文、环境等多学科的命题。该书作者博采地质、气象、水文、环境等学科研究成果(仅在书中引述的参考文献达377篇),剖析以往江河治理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融入野外考察获得的感性认识和参与国家江河防洪规划编制的理性思考,“八年磨一剑”,梳理、归纳出长江中游、黄河下游、淮河和海河迥然不同的地学属性,构成了这些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作者通过该书告诫人们,江河治理是人与河流的对话,只有尊重河流的地学属性,对话才可能是和谐的,才可能在江河治理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预期,作者的告诫有可能成为江河治理的经典名言;探索和尊重河流的地学属性,将纳入江河流域规划编制的行业标准。

该书作者既有深厚的学术素养,丰富的江河治理实践经验,又有国际视野,加之治学严谨、勤奋,在国内外独树一帜,提出从地学角度论述江河治理的新思路并非偶然。20年来,作者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4部论(译)著,而且出手不凡,第一部论著《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就荣获1997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论著之多,水平之高,同辈水利科技人员似无出其右者。作为博士生导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古稀之年的作者,仍然活跃在水利科研领域。

科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吴三保编审评价该书达到了“三高”(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三严”(严谨、严密、严格)的高度。该书的出版,对树立江河治理的地学观具有启示和开拓意义。可供从事水利、地学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通过对这本专著的学习和应用,中国江河治理工程有望不再出现败笔现象。

猜你喜欢
败笔三门峡江河
江河里的水鸟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还原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改画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江河 万古流
草根公民的江河十年行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麦当劳危机公关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