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军
1)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4530072)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453007
自1927年Gross[1]首次使用引文类型(Citation Pattern)指标对化学期刊进行评价以来,期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已历经了90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国期刊评价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评价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型,成型的标志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的问世[3]。《总览》开创了我国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大规模期刊评价的先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历经20多年的不断更新、完善,至今已推出了7版。
《总览》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的发展,目前期刊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增加和修正评价指标。刘雪立等[4]针对现行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缺少反向评价指标的不足,提出了期刊反向评价指标——期刊零被引论文率,并通过实证探讨了眼科学期刊零被引论文率与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h指数等指标的相关关系;张正慧等[5]以法学期刊和教育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P指数在不同学科期刊中与期刊被引频次、自被引率、5年影响因子、h指数、特征因子等指标的差异;许新军[6]针对《总览》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提出将h指数纳入《总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建议,并进一步阐释了h指数的价值与意义及其在期刊评价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刘雪立等[7]探讨了被引频次位置指标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作用,论述了不同位置指标用于校正影响因子缺陷的合理性,并通过实证确定了合适时间窗口的最优位置指标。(2)指标权重的设置。熊国经等[8]针对期刊评价指标间多重共线性与指标权重不确定性两大难题,提出基于熵值法修正偏最小二乘(PLS)权重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模型;俞立平等[9]分析了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期刊评价中的误区,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吴涛等[10]构建了科技期刊引文综合评价指标函数,并通过实例证明了综合指标能较好地消除期刊载文量对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的影响。(3)完善核心期刊的遴选方式。李宗刚等[11]针对目前我国核心期刊三大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一个能够进行对比的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核心期刊评估体系的标准,要注重时效性和滞后性的有效对接,要在兼顾学科比例的同时,更注重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设置“特区”;刘雪立[3]针对评价指标中论文被引频次存在重复计算、期刊自引处理不当、绝对量指标过多而相对量指标过少、论文下载量指标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李艳[12]针对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各评价机构应进行整合或合作,将倡导学术规范作为重要职责,建立统一规范且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遴选评价指标时要更加注重评价指标对期刊质量的引导作用。以上研究不乏很有价值的观点,但鲜有从期刊评价指标属性特征的视角对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架构进行审视和分析的研究,而评价指标的属性特征体现的是评价指标的本质属性,反映的是评价指标的考察视角,通过对评价指标属性特征的分析,能够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审视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架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有可能认清和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因此,本文拟以期刊评价指标的属性特征为切入点,剖析《总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性不足,提出从期刊的整体性、重要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传播力5个维度进行优化的建议,以期为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总览》各版评价指标构成见表1,可以看出,随着《总览》的不断更新,不仅评价指标在数量上稳步增加,指标体系的架构也在不断演进[6]。1992年版虽然只有3个评价指标,但既有考察期刊整体状况的评价指标,如载文量、被引量,也有反映期刊核心价值的重要论文状况的评价指标,如文摘量,因此,《总览》的第一版就已经是二维的评价结构。1996年版和2000年版虽然仍是考察期刊整体和重要论文两方面的影响力,但评价指标更为多样,不仅有关注重要论文数量的被摘量、被索量,也有呈现期刊重要论文所占比例的被摘率;既有反映期刊影响力总规模的被引量,亦有体现期刊平均影响力水平的影响因子。2004年版取消了载文量指标,标志着信息饥渴时代的终结,而增加了他引量指标和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指标,进一步提升了期刊评价中质量指标的作用,但总体上依旧局限于考察期刊的整体状况和重要论文的影响力。2008年版和2011年版的评价指标基本相同,较2004年版增加了基金论文比指标,进一步强化了对期刊重要论文的考量[6];同时增加了Web下载量指标,弥补了前几版因数据统计困难缺少阅读量指标的不足,以适应期刊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的新趋势[13],这表明从2008年版开始在《总览》的指标体系中已经有了反映广大读者声音的期刊评价计量指标,这对于《总览》认可度的进一步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2008年版《总览》的定量指标体系已经由期刊的整体状况和重要论文影响力2个维度的考量,扩展到了包括期刊网络传播力3个维度的考察,即从二维拓展到了三维框架结构。2014年版则增加了他引影响因子、论文被引指数和互引指数3个指标。他引影响因子是为规避不恰当自引带来的负面影响;论文被引指数是测度期刊中被引用论文的比例,即通过测度期刊“有效”文章的比例来测度期刊的影响力,其与基金论文比指标相似;互引指数是在4年统计时间窗口内,在计算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频次数据偏度系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标准化和正向化处理后得出的数值[13]。这3个指标的引入,使《总览》评价指标的数量由第一版的3个增加到12个。虽然评价指标的拓展进一步规避了学术不端行为,巩固了对期刊重要论文方面的考量,但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仍旧是三维框架结构。
表1 《总览》各版评价指标构成[13]
注:*代表与上一版相比新增的指标。
综合来看,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总览》各年版的评价指标逐渐丰富,指标设置更加科学,质量价值取向愈加凸显,指标体系的架构渐趋完善。
1.2.1 整体性评价指标亟需深化
观察表1各版期刊评价指标构成可以发现,考量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指标既有反映期刊影响力总规模的被引量指标,也有体现期刊平均影响力水平的影响因子等,看似较为全面、完整,但细致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共性不足——均未考虑不同引证期刊间的质量差异,即同等对待不同质量期刊的引证。然而来自于高影响力期刊如Nature、Science的引用比来自于一些普通期刊的引用分量要大得多[13],但在《总览》的指标体系中,却没有对不同来源期刊的引用进行区分和量化的指标,这将会对科学、合理地考察期刊整体影响力产生较大影响。
1.2.2 重要论文评价指标有待加强
重要论文是期刊学术质量的精华之所在,可以集中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通常重要论文所占的比例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总览》的重要论文评价指标主要有被摘量、基金论文比等,其中被摘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重要论文的数量,基金论文比则呈现重要论文所占的比例。目前《总览》的评价指标数量虽然已有12个,但其中并没有能够清晰反映期刊重要论文影响力强度的评价指标[6],这就好比对一个企业的考察,只关注这个企业的规模和平均生产力水平,却忽视考量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被忽视的方面正是这个企业核心价值所在。期刊评价既要把握整体,也要突出重点,然而在目前的《总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重要论文的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缺失[6]。
1.2.3 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性不够
影响因子、被引量、被摘量等评价指标都属于正向评价指标,《总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反向指标,即使是2014年版新增加的互引指数指标,虽然其设置的目的是遏制通过“小集团互引”人为提高期刊引用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但在计算时经过标准化和正向化处理后得出的数值,变成了一个正向指标。一个完整的期刊评价体系,既要有正向指标,也应有反向指标;既要考量其刊发的有影响文章的数量,也要考察其制造的学术泡沫规模。也就是说,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呈现期刊“好”程度的指标,而且也应有反映期刊“差”程度的指标[4],这样就能够使指标体系既有引领,亦有红线,这对完善期刊评价体系将会产生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总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正向评价指标,而无反向评价指标,这是一个仍然不够健全的期刊评价体系。
1.2.4 缺乏时效性指标
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加菲尔德的引文分布规律与普赖斯的文献老化指数研究和引文峰值理论共同构成了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14-15]。目前,文献离散定律和引文分布规律的理论都在《总览》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而文献老化指数研究和引文峰值理论却仅在采集影响因子数据的时间窗口选取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表征期刊老化速度的指标却一直未在《总览》中占有一席之地。期刊的老化速度呈现了期刊的生命周期,反映了期刊的时效性。期刊被引半衰期是表征期刊老化速度的重要指标,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每年都发布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数据,它已成为评价国际期刊的主要依据,但《总览》中却没有这方面的评价指标。
1.2.5 网络传播力指标需要补充
网络的普及使期刊网络传播力成为期刊整体影响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期刊论文被下载与被引用一样,在某种条件下都反映了用户对期刊的关注,体现了期刊的价值。然而在传统的期刊定量评价体系中引文评价指标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期刊服务对象的读者群体,过去却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完全丧失了话语权,这显然不利于期刊评价体系的健康发展。《总览》在2008年版的指标体系中,将Web下载量纳入其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打破了引文分析法的藩篱,改变了引文指标“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期刊评价更具有网络时代特征,而且Web下载量指标的及时性、大众性特征也能够有效弥补引文指标的滞后性、小众性。
在《总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基于网络数据的评价指标仅有一个,明显存在评价指标数量少、视角单一的不足;同时由于Web下载量指标与总被引量等指标相似,因此也会有“累积效应”的缺陷。为使期刊网络传播力的评价更全面、科学,亟需补充基于网络数据的计量指标。
许多学者针对如何使评价指标兼顾引文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SCImago Journal Rank(SJR)指数与特征因子(Eigenfactor)的影响较大。SJR指数由Elsevier与西班牙SCImago研究小组共同开发,借鉴Google网页排名的Page Rank算法,高声望期刊的引用被赋予较高的权重,并以此规则迭代计算得到SJR指数[16]。特征因子由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团在2009年的JCR中推出,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通过构建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体现期刊间的关系网络,综合评价引文的影响力和期刊的权威性[17]。
赵星等[16]较早将SJR指数引入中国,并探讨了SJR指数与影响因子、h指数的关系;耿鹏等[18]为了解我国医科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现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SJR对我国部分医科大学学报的来源文献量、篇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SJR指数和h指数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王璞等[19]以Scopus数据库发布的SNIP、SNIP2、SJR、SJR2及JCR为数据源,对跨学科评价指标SNIP、SNIP2值较高的期刊在学科内排名分布差异进行比较,并以国外眼科学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眼科学期刊真实影响力标准,对Scopus数据库4种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准确性进行分析;邹新贝等[20]从理论上对比分析了SJR、 SNIP、影响因子和h指数的原理、优缺点及各自的应用;任胜利[21]和窦曦骞等[17]从不同视角解析了特征因子的特征、优势及不足。大多数国内学者基于Scopus数据库和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平台对SJR指数与特征因子进行研究[22],对于国内期刊的研究较少,米佳等[23]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对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这2项指标同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王琳[24]通过对我国优秀期刊的特征因子、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特征因子在跨学科评价方面的优势较突出;张琳[25-26]比较分析了CSSCI收录的法学期刊和教育学期刊的特征因子和影响因子。虽然SJR指数与特征因子综合考虑了引用期刊的数量与质量,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但它们的计算方法较为繁杂,而且必须有较为成熟规范的期刊数据库,因此它们对于中文期刊的适用性尚需验证。
可喜的是,2009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提出了权威因子指标,其在著名搜索引擎算法Page Rank算法的基础上,修改优化形成Prestige Rank算法,不仅使重要期刊的引用权重比普通期刊高,而且针对期刊被网络引用数据严重缺失的情况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27],因此,笔者建议将权威因子引入《总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以使《总览》的整体性期刊评价指标得以深化。
如何清晰地呈现期刊重要论文影响力的强度,如何凸显重要论文的价值,如何使评价重要论文的指标更科学,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重要问题。2005年Hirsh提出的h指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h指数被认为是近年计量指标研究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其最初是用于衡量科学家科研绩效的评价指标。2007年,Braun将h指数扩展到了对期刊的评价中,h指数“质”与“量”兼顾的优点,满足了学术界对更为客观的评价指标的迫切需求[28],其不仅考量了期刊重要论文数量,而且表征了期刊重要论文影响力,凸显了重要论文的价值。许多学者对h指数在我国期刊评价中的应用效果开展了探究。刘伙玉等[29]对图书情报学期刊的h指数、g指数、累积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吴俊[30]计算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SSCI来源期刊的h指数,并对h指数排名、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Hirsch核心等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杨毓丽等[31]测算了Google和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的h指数,并解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其研究结果表明:h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实现了期刊的被引频次与论文篇数的巧妙结合,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及稳健性,而且h指数鼓励求精,鼓励以质取胜的设计理念,也有利于引导期刊走质量型发展道路。目前知名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等都设置了可以查询期刊h指数的功能,因此,h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已获得了广泛认可,笔者建议将h指数引入《总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弥补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重要论文考察的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前,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影响,定量评价期刊是科学可行的[32],但受到Goodhart定律[33]影响,有些期刊受利益的驱使,出现了大量有针对性地提高期刊各项指标的不端行为,这就造成统计数据不真实,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公正性。因此,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术诚信建设,提高我国期刊办刊水平与质量,真正达到期刊评价的目的,建议《总览》引入反向评价指标,以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自引率、零被引论文率等指标是较受学界关注的反向评价指标。科学文献的相互引证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现象和客观规律,无论是自引还是他引,都是著者汲取信息或表明观点的行为,体现了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只要是恰当的、合理的,本无可厚非。但一般认为相对于他引,自引作为一种特殊的引文形式,较易受期刊编辑主观操纵,不少期刊存在非正常自引倾向,且已有研究报道,我国期刊自引的比例都比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期刊为了提高被引量,会有意引导著者引用自己期刊的论文,《总览》中又未有自引率指标的限制。但在SCI选刊过程中,为有效规避、控制引文量的虚假成分,自引率超过20%的期刊将被无条件剔除。因此,笔者建议在《总览》中增加自引率指标最高界限,以保证引文分析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对过度“自引”起到良好的制约作用[32,34]。
刘雪立等[4]较早提出将论文零被引率作为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是期刊论文中存在的一种现象,比如有的期刊虽然被引量较高,但大多数论文处于零被引状态,被引量过于集中在有限的几篇论文上,这不利于全面反映期刊的发展情况[35]。温芳芳[36]以CNKI收录的情报学期刊论文作为样本,对零被引论文与高被引论文进行了比较;顾璇等[37]对31种预防医学类期刊的引证指标与零被引论文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期刊论文零被引率作为期刊的反向评价指标是合理且必要的。《总览》指标体系中的论文被引指数是零被引论文率的正向化指标,能够对期刊的“瘦身健体”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文献[36]发现我国情报学期刊论文零被引率高达40.36%,文献[37]统计了预防医学类期刊论文的最高零被引率为75.16%,说明论文被引指数的设置并未能有效遏制部分期刊“以量取胜”恶性发表论文以提升被引量的倾向,因此,建议《总览》采用论文零被引率淘汰制,若期刊论文零被引率过高,则将其剔除[35]。
文献半衰期是考量文献老化速度的重要指标,自1944年Gosnell提出“半衰期”的概念以来[38],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朱清[39]对我国外国文学类期刊引用文献老化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陆阳琪[40]以CNKI收录的环境科学领域科技论文为数据来源,计算得到环境科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张迪等[41]对文化学与民族学的老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是基于引文分析的视角,主要围绕期刊引用半衰期与其他计量指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期刊已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期刊文献信息的主要路径,期刊老化研究必然会扩展到网络领域,这是期刊评价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42]。刘雪立[43]构建了期刊下载量半衰期,并将我国眼科学期刊的下载量半衰期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许新军[42]以图书情报学期刊为样本,分析了其下载量半衰期的特点,并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网络数据的下载量半衰期既可以作为测度文献老化的指标,又具有测度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功能,其作为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建议《总览》在将引文半衰期作为评估期刊时效性指标的同时,也将下载量半衰期纳入指标体系,以使《总览》的时效性评价指标更全面。
Web下载量是最为直观的期刊网络传播力的评价指标,但仅用一个指标来反映期刊的网络传播力难免会存在片面性、局限性,不可能全面反映期刊网络传播力的状况。国内学者已经建立的网络指标包括期刊使用因子[44]、下载即年指标[45]、下载量半衰期[43]、下载量h指数[46]等,而且现在较受关注的Altmetrics计量指标已呈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基于大数据的替代计量学评价研究将会给学术期刊评价提供新的网络评价指标,因此,为了能够使不同的指标优势互补,多视角完整地考察期刊网络传播力,同时也使《总览》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建议《总览》及时充实新的网络计量指标,不断地给《总览》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使《总览》的评价体系更具网络时代特征。
以期刊评价指标的属性特征为切入点,在细致考察《总览》现有评价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期刊的整体性、重要性、完整性、时效性和网络传播力5个维度来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并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维度的优化提出了具体建议,即区分不同期刊引文质量差异,深化整体性评价指标;考量重要论文的数量与强度,凸显重要论文影响力;引入反向指标,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补充时效性指标,呈现期刊生命周期;充实网络计量指标,促进引文指标与网络指标的平衡,以达到多主体、多维度科学合理地评价期刊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提出了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路径,并没有开展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对于各指标的权重问题也没有进行探讨。因此,这些建议的适用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笔者期望能够为期刊评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1] Gross P L K,Gross E M. College libraries and chemical education[J].Science,1927,66(1713):385-389.
[2] 别立谦,何峻. 近三十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3):100-105.
[3] 刘雪立. 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演进·问题·建议[J]. 编辑学报,2014,26(1):92-95.
[4] 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 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25-528.
[5] 张正慧,郑德俊.P指数用于中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适用性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121-126.
[6] 许新军.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指标的缺失与建议[J]. 情报杂志,2013,32(10):89-92.
[7] 刘雪立,周晶,盖双双,等. 基于被引频次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缺陷矫正——位置指标应用于期刊评价的实证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99-105.
[8] 熊国经,熊玲玲,陈小山. 基于熵值法修正PLS权重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J]. 情报杂志,2017,36(6):192-196.
[9] 俞立平,刘爱军. 主成分与因子分析在期刊评价中的改进研究[J]. 情报杂志,2014,33(12):94-98.
[10] 吴涛,杨筠,陈晨,等.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科技期刊引文综合评价指标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205-209.
[11] 李宗刚,孙昕光. 核心期刊评估体系的悖论与破解方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0):229-234.
[12] 李艳.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07-512.
[13] 朱强,何峻,蔡蓉华.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4] 李爱群.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9.
[15] 王跃,张志强. 关于我国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思考[J]. 图书情报研究,2012,5(1):9-14.
[16] 赵星,高小强,唐宇. SJR与影响因子、h指数的比较及SJR的扩展设想[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2):80-84.
[17] 窦曦骞,祁延莉. 特征因子与论文影响力指标初探[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57-62.
[18] 耿鹏,汪勤俭,冷怀明. 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探究——基于CJCR和SJR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50-555.
[19] 王璞,刘雪立,刘睿远,等. SNIP、SJR及其修正指标SNIP2、SJR2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833-838.
[20] 邹新贝,程小娟. 引文评价新指标SNIP与IF、h指数和SJR的理论比较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0):14-16.
[21] 任胜利. 特征因子(Eigenfactor):基于引证网络分析期刊和论文的重要性[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15-418.
[22] 郑雅妮,张丛. 影响因子、特征因子与其他计量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经济学期刊面板数据的分析[J]. 情报杂志,2014,33(5):96-100.
[23] 米佳,濮德敏. 特征因子原理及实证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63-68.
[24] 王琳. 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的指标特性比较——基于“TOP期刊群”样本的实例分析[J]. 编辑学报,2013,25(2):200-204.
[25] 张琳.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特征因子评价研究——基于CSSCI法学期刊[J].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6):143-147.
[26] 张琳. CSSCI教育学期刊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比较分析[J]. 情报杂志,2011,30(7):34-37.
[27] 苏成,潘云涛,马峥,等. 权威因子:一个新的期刊评价指标[J]. 编辑学报,2010,22(4):369-373.
[28] 宋丽萍,王建芳. 期刊评价指标实证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3(3):74-80.
[29] 刘伙玉,杨宇菲.h指数、g指数、累积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以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6):230-237.
[30] 吴俊.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的h指数分析——基于CSSCI(2008—2014年度)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12):237-240.
[31] 杨毓丽,陈陶,张苏. Google Scholar Metrics中文期刊H指数评价研究[J]. 情报杂志,2013,32(4):68-72.
[32] 苏新宁. 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78-79.
[33] Goodhart′s law[EB /OL].[2016-06-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odhart%27s_law.
[34] 马雪纯. 基于文献计量学构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3.
[35] 史庆华. 现行学术期刊评价模式的利弊分析及新评价指标的介入[J]. 编辑之友,2012(12):32-34.
[36] 温芳芳. 我国情报学期刊论文零被引现象的计量分析——基于零被引与高被引论文的比较[J]. 情报科学,2016,34(8):128-132.
[37] 顾璇,孙云鹏,汤建军,等. 预防医学类期刊引证指标与零被引论文率的相关性[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41-944.
[38] Gosnell C F. Obsolescence of books in college libraries[J].College&ResearchLibraries,1944,5(2):115-125.
[39] 朱清. 我国外国文学期刊引用半衰期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3):237-240.
[40] 陆阳琪. 我国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J]. 图书与情报,2015(2):99-102.
[41] 张迪,赵越,邓三鸿.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半衰期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5(2):82-85.
[42] 许新军. 基于下载量的期刊半衰期实证研究[J]. 情报杂志,2014,33(6):117-121.
[43] 刘雪立. 科技期刊下载量半衰期的建立及其文献计量学意义[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61-564.
[44] 李莉,郑建程. 一种新的期刊定量评价指标——期刊使用因子[J].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6):143-146.
[45] Wan J K,Hua P H,Rousseau R,etal. The journal download immediacy index (DII):experiences using a Chinese full-text database[J].Scientometrics,2010,82(3):555-566.
[46] 许新军. hd指数评价期刊网络传播力的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