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效应下高校学报发展的启示

2018-03-27 07:55姚志昌段瑞云曹召丹张贵芬侯世松郑雪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办刊科技期刊学报

■姚志昌 段瑞云 曹召丹 张贵芬 侯世松 郑雪萍

1)《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省徐州市金山东路1号 2210082)《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编辑部,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 2211163)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 221116

SCI是涵盖自然科学技术领域较多、涉及国家和地区最广泛、并能提供文献引证关系的数据库,SCI收录的论文反映了世界科学研究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其学术创新性及影响力举世公认。SCI不仅在亚洲国家中备受关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泛用于学术评价的各个领域,被印度学者称为“影响因子综合征”,被美国学者称为“影响因子神话综合征”,对SCI及其影响因子的崇拜是全球性的,并呈现出蔓延和加剧的趋势[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SCI概念,其已逐步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促进我国的科研评价标准化和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2000年,SCI收录我国论文30499篇,论文数位居世界第8位;2016年,SCI收录我国论文32.42万篇,连续第8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收录论文总数的17.1%[2]。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加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对SCI收录论文的重视,我国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只根据SCI收录来衡量论文学术水平,并对SCI收录论文作者给予奖励,造成了我国众多科研人员将一流原创学术成果优先投向SCI收录期刊的“SCI效应”,这也给众多非SCI收录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众所周知,没有优质来稿,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历程如逆水行舟,办刊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我国热点论文数量的国际排名表明我国高影响力论文总量完全可以支撑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但由于我国当前科研评价体系过度推崇SCI收录的论文,而SCI收录期刊的主办国家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为了顺利晋升职称和成功申请课题,我国大量科研人员优先选择向国外高影响因子的SCI收录期刊投稿,导致我国大量优质稿源外流,如何吸引和留住国内高水平论文也成为我国科技期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SCI收录的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有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力的特点,但不是所有的SCI收录论文都具有这一特点,何况SCI收录期刊之间的学术影响力也存在差异。2015—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表明,并非所有国内主办的SCI收录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都遥遥领先于未被SCI收录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在文献指标上总体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它包含的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也间接体现了期刊的竞争力,近几年《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甚至超过了部分国内主办的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本文通过对已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作者的问卷调查,了解作者向SCI收录期刊投稿的动机,分析SCI收录期刊的办刊特点,也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办刊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作简要分析,为“SCI效应”下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参考。

1 SCI效应的本源

1.1 SCI的作用及影响

SCI提供了一种不受学科界限制约、全面观察科技文献的能力,其收录范围比任何科技文献索引范围都广。由于SCI内在的逻辑体系和逻辑关系具有创意的检索思维模式, 许多索引都是在SCI数据库基础上编制而成的,SCI数据库为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4]。

SCI数据库经过严格遴选后收录了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被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运用SCI论文发表量及其被引频次来量化评价和规范管理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被各排名机构广泛使用,并相继被引入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系统,我国政府部门在评审大学的学位授予点、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科研奖励时,将SCI数据库论文收录和被引情况作为硬性评价指标之一。此外,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作为一种提高大学排名、提升大学国际学术地位的有效路径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1.2 SCI的吸引力

任何一名科学研究从业者都必须从撰写与发表研究成果开始,随着下载、引用的增加而获得学术界的重要认可与评价,进而成长为杰出科学家[5]。《自然》曾发布自然出版集团的一项针对2万名科学家的调查发现,“这些科学家选择发表论文期刊的3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期刊的声誉、期刊的选题方向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6]。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的水平越高”的观点,SCI收录期刊因其国际学术影响力高而成为众多作者的投稿首选,这也是作者追求学术价值最大化的表现。

随着我国开始重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许多高校为了展示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知名度、获得国际认可,纷纷鼓励本校师生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南京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最早将SCI的论文收录和被引频次等作为评价院系及教授学者的研究质量、理工科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决策对南京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学校声誉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其他高校基础研究的发展和质量的上升, 为中国SCI论文数在世界排名的跃升作出了突出贡献[7]。浙江大学在1999、2003、2005年进行学术激励机制改革,对SCI论文按影响因子大小分区和分等,对在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给予相对更高的奖励。其后,浙江大学教师发表的高水平SCI论文的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加[8]。

1.3 SCI效应的扩大化

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对SCI各种特殊的奖励政策人为地牵引众多国内作者将稿件投向SCI收录期刊。迄今为止,我国10所发表SCI论文最多的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所对发表SCI论文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对各单位的科研活动过程和产出过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各单位提高研究创新的生产率[9]。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最主要动机是该刊拥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期刊的声望可相应地衬托其论文的知名度、提高读者关注度,从而提升作者的学术地位;部分研究机构和高校甚至设定了其研究人员可发表论文的SCI收录期刊,他们的职称评审也深受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了SCI效应的扩大化。

如今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已成为众多高校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一些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也开始在SCI收录期刊崭露头角。2015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的本科生邵浩靖在《科学》署名发表论文《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2015—2016年,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有6位本科生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由此看出,SCI所拥有的学术声誉对所有作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于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往往都是经过多位专家评审、作者反复修改而成的,这保证了发表论文具有高要求的特质,刊出后给作者带来的荣誉感促使SCI效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 SCI效应的现状

2.1 SCI收录我国论文和期刊数量均提升

2013年,SCI收录我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20.41万篇,在每个学科领域内论文被引频次高于世界平均值的论文(以下简称为“卓越科技论文”)共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其中57125篇来自高校,占82.7%[10]。2014年,SCI收录我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23.51万篇,卓越科技论文为91389篇,占论文总数的38.9%,其中来自高校的论文共75086篇,占82.2%[11]; 2015年,SCI收录我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26.55万篇,卓越科技论文共96262篇,占论文总数的36.3%,其中来自高校的论文共80257篇,占82.6%[12];2016年,SCI收录我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29.06万篇,卓越科技论文共12.54万篇,占论文总数的43.2%,其中来自高校的论文共105412篇,占84.0%[13]。从以上统计数据看出,在这4年中SCI收录我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数量增加了42.38%,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增加了81.57%,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提升较快,表明国内众多高水平论文投向了SCI收录期刊。相比SCI收录论文数量的突飞猛进,我国主办期刊被SCI收录的数量变化不大,2013年我国有139种期刊被SCI收录;2014年我国有142种期刊被SCI收录;2015年我国有148种期刊被SCI收录;2016年我国有185种期刊被SCI收录。在这4年中我国被SCI收录期刊数量增加了33.09%,表明我国被SCI收录期刊数量的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优秀论文数量的增长幅度。同时也看到,高校是学术氛围最活跃、论文产出最多的地方,大批优质稿件外流给高校办中文科技期刊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 非SCI收录期刊高水平来稿缺失

SCI收录期刊的学术声望、学术地位以及论文作者获得的收益保证了其期刊不断获得高水平来稿,导致非SCI收录期刊逐渐缺失高水平来稿,在获得高水平来稿数量上非SCI收录期刊与SCI收录期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为了扩大学术影响力,提高高校排名,片面地追求SCI收录论文数量,有些高校将SCI收录论文认定为高水平论文,对SCI收录论文的作者给予高额奖励;有些高校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在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方可获得学位。此外,对申报正高职称的人员也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决定晋升机会的概率。上述举措无疑使更多的国内高水平稿件流向SCI收录期刊,直接造成了我国众多高校学报陷入高水平来稿稀缺的不利局面。

2.3 SCI作者问卷分析

在SCI效应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笔者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了解作者的投稿动机与SCI收录期刊的办刊特点。652篇SCI收录论文的作者背景见图1,对652份(中国矿业大学作者占83.13%)返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后发现:博士研究生已成为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主力军,占55.21%;本科生也加入到SCI发文作者的行列。由此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在SCI收录期刊上发文数量将进一步增长。

图1 652篇SCI收录论文的作者背景分析

SCI收录期刊办刊特点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28.68%的SCI收录期刊论文发表周期为2~6月,65.95%论文发表周期为7~12月,5.37%论文发表周期超过12个月;(2)97.24%的SCI收录期刊审稿专家人数为2~4人,2.76%的SCI收录期刊审稿专家人数为5~6人;(3)91.87%的SCI收录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OA收费比例为5.67%。

表1 SCI收录期刊办刊特点

3 高校学报与SCI收录期刊的差距

对照SCI收录期刊的办刊特点,明显看出我国高校学报在政策奖励、对作者的吸引力、审稿、论文发表成本4个方面与SCI收录期刊存在差距。

3.1 政策奖励

将SCI论文作为衡量作者学术水平的指标,在我国高校得到广泛认同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由此推动高校科研人员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5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最多的高校为浙江大学(45307篇),而浙江大学学术生产力的提升,并不是由于浙江大学引进了更多高水平学者,而是因为激励制度产生了效果[8],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导向是作者投稿的风向标,激励制度是论文产出的倍增器。在近年来各高校看重发表SCI论文、谋划和打造优势学科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排名前1%的形势下,高校学报因其在提升高校国际学术地位方面作用不大而成为高校学术激励政策的落选者。

3.2 对作者的吸引力

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展示研究成果、学术见解的平台,期刊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是研究人员选择期刊的关键因素;审稿质量、发表周期为吸引作者投稿的次要因素。在国内众多单位政策导向与奖励下,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文章已成为国内作者追求最高学术价值的首选。

3.3 审稿

审稿在科学评价论文、促进论文质量提升方面起关键作用。从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的调研结果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审稿周期太长,这主要源于国内专家对审稿工作的不热心[14]。目前,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能为某些知名期刊审稿,提供无偿的学术服务是一项荣誉,不仅可以写进简历,而且在年度考核、晋升职称中都给予加分,但国内审稿工作不在科研人员考核范围内,在年度考核、职称晋级或申请基金项目时仅占很少的分量,调动审稿人积极为期刊服务已成为高校办刊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邀请专家审稿,每篇论文支付评审费,并告知审稿人最好能在1个月内返回审稿意见,约3%的评审专家在1周内返回评审意见,41%左右的评审专家在1月内返回评审意见,56%左右的评审专家在2~3月内返回评审意见,还有个别评审专家对审稿邀请不予回复。除此之外,评审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评审质量也有所差异。总体来说,尽管国内审稿付酬,但由于各单位没有将审稿工作列入业绩考核范围,国内专家学者为高校学报审稿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审稿周期长、审稿质量参差不齐;另外,评审专家对审稿的价值认识不够,忽视了审稿可以促进自己第一时间了解科研进展的意义,轻视了自身在学术期刊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些都是多年来我国只看重论文发表、不重视论文评审贡献带来的结果,评审周期、评审质量已成为缩小高校学报与国外科技期刊差距的短板。今后需要重视的是,学术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发表的论文中,还应体现在对论文的评审上,论文发表是学术创新的主角,但也要给予担任学术创新配角的审稿者应有的尊重并记入个人工作业绩[15],以调动专家学者的审稿积极性,提升评审质量。

对国内期刊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期刊支付审稿费。但支付审稿费的国际期刊并不多见,对审稿人的激励措施更多样化,例如,评选优秀审稿人、为审稿人提供使用数据库的优惠条件等,这些措施都可以被国内期刊借鉴。此外,减免版面费、优先处理审稿人的投稿等也可作为激励措施[16]。

3.4 论文发表成本

从表1可见,SCI收录期刊一般不收取论文出版费用,这比国内的高校学报更具吸引力。2011—2015年,我国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论文的增幅为189%, 远超美国的68%, 我国OA论文数量占世界OA论文总数的比例也由2011年的11.9%大幅增至2015年的21.7%, 明显高于其他论文大国和世界总体OA论文数量的增长幅度。我国SCI收录OA论文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很多OA期刊的质量控制相对更为宽松和我国的学术评价中强调论文发表数量有关[17]。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核心仍然是论文质量,仅依靠OA并不能有效地提升期刊论文的影响力[18],国外期刊以OA的名义收费,作者都可以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这也是对自己创新成果充满自信的表现;单位也可以拒绝公款报销,限制用项目资助的经费向国外期刊支付OA费用。

4 高校主办中英文期刊论文发表后的表现对比

4.1 同期发表同一作者中英文版本论文后的表现

2015年1月,美国工程院院士彭赐灯的英文文章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MiningScienceandTechnology2015年第1期上发表,同时该文的中译文版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发表。到2017年11月23日为止,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可见: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已被引用19次,下载161次;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已被引用25次,下载1690次。由此可看出,同一内容的文章因表述语言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中文科技论文因语言便利性在国内拥有更广泛的读者,体现了中文科技期刊为本土服务的价值。

4.2 同一期刊中英文论文发表后的表现

作为国内著名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在选稿方向和审稿要求相同的情况下,中、英文语种的科技文章在同一种刊物上发表,但中、英文科技文章被引频次、下载次数差异明显。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英文载文在中国知网的数据为例,截至2017年8月16日,在2006年载文被引频次排行中,第1位为被引用123次的中文文章(第1期),英文文章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30次(第1期),排在第17位;2006年载文下载量排行中,最高的是下载次数为1661次的中文文章(第1期),英文文章的单篇最高下载次数为316次(第1期),排在第41位。2007年中文文章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69次(第7期),英文文章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4次(第2期),排在第112位;2007年中文文章的单篇最高下载次数为2381次(第7期),英文文章的单篇最高下载次数为200次(第9期),排在第71位。2008年中文文章的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53次(第6期),英文文章的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20次(第2期),排在第16位;2008年中文文章的单篇最高下载次数为3307次(第8期),英文文章的单篇最高下载次数为444次(第6期),排在第24位。在2006—2015年载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0位(TOP100)的文章中,第1位是被引频次为142次的中文文章(2010年第6期);TOP100中仅有2篇英文文章(排第37、40位);在2006—2015年载文下载量TOP100文章中,最高的是下载次数为4046次的中文文章(2011年第7期),TOP100中仅有1篇英文文章(排第17位)。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刊载的英文文章在国内的传播效果不如中文文章,表明了国内中文文章比英文文章更具有学术传播优势。

4.3 不同期刊中英文论文发表后的表现

以EI和SCI收录的各高校主办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为例,截至2017年8月16日,2006—2015年同一高校主办的中、英文期刊载文被引频次排名前300位(TOP300)、下载量TOP300中的变化范围见表2。从同一主办单位的中、英文期刊载文被引频次、下载次数的变化范围上看,中文期刊论文在国内的学术表现优于英文期刊论文,即使该英文期刊被SCI收录,这也进一步显示在中文为母语境况下,中文科技论文比英文科技论文景气度高而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和更高的借鉴价值,高校学报在国内发展更具有优势,这也是办好高校学报的信心和动力所在。

表2 2006—2015年同一高校主办的中英文期刊载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量TOP300的变化范围

注:*为EI收录;#为SCI收录;^为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

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的区别不仅表现在语言的便利上,还体现在交流对象的差异上,这种区别以地球科学领域最为明显。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但国内的学术交流往往更重要,科研人员在其科学活动中仍然主要使用本国语言[19],国内的学术交流当然需要使用中文刊物,因此,国内科研人员更喜欢阅读和引用中文文献。

5 理性看待SCI收录论文

SCI收录的论文一般经过国际同行专家的评议并认可,展示了当今不同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创新度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学科排名居Q1区的期刊。SCI收录期刊分为Q1~Q4这4个分区,处在不同分区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异明显,因此将SCI收录论文均等同于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观点有失偏颇,况且SCI数据库收录期刊的策略是期刊一旦被收录,那么该期刊的全部论文都被收录,用期刊来评价论文的方法并不科学。国外学者学术成果的评价指标通常包括学者发表的论文、学者的学术贡献及其研究的原创价值3个方面[20];而我国只看论文发表的刊物及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科研单位依据发表论文的期刊处在SCI中的分区给予高额奖励,这种行政化、功利化的做法偏离了社会发展对学术创新的需求。况且,在不同的科学引文体系中, 因统计对象选取的不同,同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会有较大的差别, 同一篇文章的被引频次会完全不同[21]。

学术创新的效果体现在文献指标上就是下载次数和被引频次,因统计范围和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学术创新产生的效果在母语不同的国家是文献指标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的,况且学术创新效果并不等同于学术创新成就,创新的结果是要获得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22],学术创新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上。因此,对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认可其在学术创新上的表现,但不宜采取论文一发表就给予高额奖励的举措,高额奖励应视其对我国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贡献程度而定,应视学术创新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恰如其分地给予不同形式的嘉奖:(1)对在国内外各数据库中影响因子排名居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高被引作者提倡给予精神鼓励,在晋升时优先考虑;(2)加大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高被引作者的科研经费资助力度,奖励其持续研发;(3)学术创新的作者又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及各类省部级奖后,凭借良好经济效益才有资格获得不同数额的高额奖励。今后宜对学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专家学者给予高额奖励,鼓励将学术创新辐射到社会应用层面,由学术价值衍生更多的社会价值。

6 高校学报的价值

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一直是高校并行的两大任务,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政策文件发布以来,高校更加看重ESI世界排名,鼓励本校教师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在重点学科成长过程中,高校不应忽视高校学报在促进学术研究深入、人才梯队建设中的带动作用[23],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定位与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它与高校学科建设的紧密关系[24]。

高校学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通过遴选稿件,发现具有优秀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作者,培养一批能干(科研)、擅写(论文)的人才队伍;(2)通过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国内广大读者提供持续创新的学术信息。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办刊的初衷为选择内容、编辑再创造[25],不仅以突出展示高校学术地位、不断提升高校办刊水平为首要任务,还要在办刊中展现高校最新研究成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追求,“助创新、创一流、扬校名”是高校办刊初心,也是目标。高校学报作为体现高校办刊能力的学术名片,办刊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形象与声誉,高校学报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将提高主办者——高校的学术声誉。

7 高校学报发展之策

高校学报在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众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和鼓励本校科研人员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升高校的国际学术声誉,高校学报因其国际影响力不高而越来越缺少重视和扶持,尤其是非“985”“211”高校,如果高校学报没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又吸引不到校外的优质来稿,所发表的文章引用及借鉴价值不高,办刊绩效不理想,难以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造成高校学报办刊效果不佳、办刊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产出收益低下的原因在于:(1)缺少高校政策扶持和资金的支持;(2)缺少优质来稿;(3)本校优质稿件外流或学术成果的产出速度低于期刊的发表速度,导致期刊不得不刊发创新力度不高的论文。这些都需要高校办刊人在现有条件下集思广益,加以改进。

7.1 把握好办刊水平支撑

高校学报是汇聚学术精英、展现创新风采、吸引读者关注、助力科技进步的平台,其影响力的高低在于能否把握好支撑点、着力点与提升点。办好期刊一定要选准能使期刊脱颖而出的支撑点、时刻关注立竿见影的着力点、倾力挖掘创新力度大的提升点,用这3个点支撑起期刊这个学术水台。

(1) 支撑点。高校学报一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是经过竞争评比产生的,是整体实力强大的学术创新之源;二要依托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为孵化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条件,是科研成果高产区。此外,高校学报还要有聚合力,期刊的编委会决定着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而主编又是编委会的灵魂[26],主编要有很深的学术背景、学术人脉,能够吸引和召集一批在该学科领域有相当学术影响力且热心办刊的编委。

(2) 着力点。重点关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的领域,积极向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承担者和获奖者约稿。作者、读者群的大小和学术水平层次决定了期刊稿源量和稿件学术质量[27],为获取优质稿源,必须捷足先登、不遗余力。

(3) 提升点。发表有创新力度的研究成果。创新力度具有提升影响力的“能量”,该“能量”决定了论文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而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速度则为其锦上添花。

7.2 把握好选稿方向及尺度

在一定统计年度内,作者来稿量、高下载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出底大上小的“金字塔”结构特征(图2),这3个因素与期刊影响力呈正相关关系。期刊的影响力在量化指标上表现为论文发表后下载和被引的累积,从收稿到发表的过程中,选稿正确与否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刊选稿正确,读者感兴趣,论文会被大量下载,产生出大量高下载次数的论文;对读者科研有借鉴价值,被引论文数量会增加,这些都会持续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当期刊影响力大时又会吸引大量作者投稿。反之,期刊用稿不当,高下载论文数量、被引论文数量都会减少,致使期刊影响力下降,作者的来稿量也会随之减少,尤其是高水平的来稿。根据笔者多年来对《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载文下载情况的观察:本行业的院士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表论文后表现好的第一年内月平均下载次数达到100次左右,知名专家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表论文后表现好的第一年内月平均下载次数达到50次左右。为此,笔者将论文发表后第一年内月平均下载次数达到20次定为高下载基准线,将超过该基准线的论文视为高下载论文,用下面2个数据来评价和检验选稿的准确度:(1)论文发表后第一年高下载论文数量与当年发文量的比值;(2)论文发表后第二年的被引论文数量与当年发文量的比值。通过计算选稿准确度,可了解不同作者、不同学科在文献指标上对期刊的贡献,有利于今后精准选稿。

图2 来稿量、高下载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与期刊影响的关系

精准选稿是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有效方法,实现精准选稿的关键在于选准刊用方向及作者,要领在于科学地设立初审尺度来遴选稿件,而这一切都需要对稿件的筛选有较高的鉴别力,这需要在多年工作中练就,但也可借助大数据来辅助筛选稿件、提高判断力,以此增大稿件发表后获得良好效果的概率。在筛选稿件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数据:(1)来稿文字复制比;(2)来稿研究内容与基金项目研究方向的相符度;(3)作者团队的构成,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支撑;(4)作者已发表论文中单篇月均下载量的最大值;(5)作者的h指数;(6)作者的学术创新(Academic Innovation,AI)指数——统计当年前5年内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量与发文量的比值。在这些数据中,作者AI指数能反映一定年度范围内作者的学术创新质量,AI指数与h指数都反映作者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但其计算方式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作者的h指数不能按时间分段获得,随着年份的增加只增不减;而作者AI指数则可以在一定年度范围内进行计算,反映该时段作者论文的学术创新质量,在不同统计时段会出现有增有减的变化。作者AI指数和h指数都可以作为了解作者学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7.3 增强办刊人的创新活力

就办刊人而言,亘古不变的使命是组约到优秀的稿件、尽己所能地使其尽善尽美并将其及时发表,这是期刊走向成功的关键[28];就高校而言,在职称评审、岗位考核、学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导向与奖励措施直接影响高校主办期刊能否吸引到优质稿件;资金与人力上的投入对高校办好期刊起主要作用;而期刊主编、编委、编辑队伍等办刊人的创新活力将直接影响期刊品质提升的速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期刊在传播学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办刊人持之以恒地拥有创新活力。

期刊主编的创新活力主要体现在承担重大课题及发表论文上,并利用其在科学界的人脉优势进行约稿;编委的创新活力主要体现在评审质量、审稿时间、组稿和推介工作上;编辑的创新活力主要体现在知晓本领域研究前沿进展、有方向性地约稿与组稿、对本行业科研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的了解、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参加课题研究及发表论文上。图3所示为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毫无疑问,高校期刊主编、编委、编辑等办刊人所具有的“激情—见识—水平—活力”对高校办好期刊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期刊引领学术创新、提升影响力的内因。

图3 办刊人素养对期刊良性循环的作用

发表周期是当前国际学术期刊之间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国内科学家不愿意将原创成果投向国内期刊,除了国内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太小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期刊发表周期太长。目前,这一状况正在办刊人的不懈努力下得到显著改善。2017年1月12日,笔者所在的编辑部约到侯朝炯教授(h指数为39)的文章《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的有效途径》,编辑部高效、优质地完成审核与编排工作,于2017年1月22日将该论文在中国知网优先发表,创出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仅用10天就将论文发表的记录,截至2017年10月31日已被下载448次,被引用2次;侯朝炯教授的第2篇文章《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于2017年3月15日在中国知网上优先发表,截至2017年10月31日已被下载332次,办刊人拥有的创新活力为期刊工作带来了高效率,达到国际一流期刊的发表速度,这将会吸引更多的优质来稿。

7.4 选稿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期刊的来稿量除受有关激励、考核政策影响外,还与行业研发资金投入、行业盈利前景有关,从一些行业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变化可以看出该行业学术活跃程度及创新水平的变化。图4为中国知网公布的2011—2016年不同行业分类中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变化[29-34]。近年来,为了抑制煤炭开采和燃烧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对煤炭的产能和使用加以限制,煤炭行业亏损面增加造成行业景气度下降,直接影响到矿山工程技术方面的学术活跃程度及创新水平,相比其他行业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矿山工程技术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出现走平甚至下滑。在行业景气度下滑的背景下,带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报面临选稿方向的调整,笔者通过对比近几年与能源相关的3种代表性期刊综合评价总分的变化情况,展示高校学报调整用稿方向后带来的实际效果。

图4 2011—2016年不同行业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图5 2012—2016年能源行业3种 “百杰”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变化

2014—2016年,《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 Compendex收录,双月刊)、《煤炭学报》(Ei Compendex收录,月刊)、《石油勘探与开发》(SCI收录,双月刊)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分别是矿山工程技术、能源科学综合、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分类中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1的期刊。众所周知,获得同等热量的前提下燃烧煤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大大高于燃烧天然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减少煤炭燃烧量是减轻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天然气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主体能源。基于此,《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办刊人主动采取应变策略,加大对油气勘探领域文章的组稿力度,在服务煤炭行业的同时积极将服务领域拓展到油气行业。学术创新受益面的扩大,促使《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出现探底回升(图5),办刊效果显著。综合评价总分的高低决定了期刊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排名,也折射出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由此也看出:(1)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评价指标中,高校学报尽管不是专业性期刊,但因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可以灵活地优化组稿方向,而选准学科方向可以提升高校学报的文献指标[35],在综合评价总分上与SCI、Ei Compendex收录的中文专业期刊相比毫不逊色;(2)增加刊期不一定是提升期刊综合评价总分的最佳选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都为双月刊。《煤炭学报》为月刊,不难看出,双月刊拓展服务领域、选准学科方向一样可以达到提高期刊综合评价总分的目的。

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对行业类期刊的办刊有显著影响,期刊的选稿方向一定要与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笔者在总结多年的办刊经历后认为:论文的研究水平受基金资助影响较大,产出论文的创新度与研发资金的投入正相关。当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的调整、创新资助方向的变化引起行业景气度下降时,办刊人要洞察先机,组稿要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方向和创新资助方向继续保持一致,才能保持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持续上升(图6)。

图6 政策导向下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的变化

全球正在朝着“低碳电力”的方向努力,减少全世界范围内的燃煤量长期以来都是各国防止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随着一系列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磅规划和方案的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创新供给的新坐标,《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已经发布,《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列出了15项重点任务,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相关的有:(1)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提升煤炭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2)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创新;(3)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5)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这些重点任务就是期刊编辑的优先组稿方向,在今后国内对煤炭行业的科研投入将更具倾向性的情况下,学术创新的方向要紧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方向,引领能源转型升级。

8 倡导和鼓励将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

科学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只能建立在让科学思想充分普及、使全民的科学素质大幅度提高、并向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任其独立自由地发展科学思想的便利条件的基础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在科学活动中使用本国的语言和本国的科技刊物。一个在本国的科学事业中歧视自己的语言和出版物的国家,怎么可能最后成为科技强国[36]。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国籍,只要有一部分科学家愿意将投向国际名刊的稿件用以支持国内期刊,就足以满足国内顶级期刊的需求。如今我国已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更加重视我国科技话语权的建设,要让我国主办的中、英文科技期刊步入世界名刊之列,这才是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和提倡的切实有助于中国科技期刊腾飞的正本清源之举[37]。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部委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1期)”效果来看,受资助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指标上提升效果明显,起到了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出版的引领带动作用,但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速度与其获得资助金额之间的关联度不大[38]。因此,在大力资助英文科技期刊的同时,也应对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的中文科技期刊给予重视和资助,只有这样才会让我国主办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与大国一同崛起。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突破8000万,为世界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从学历结构看,2014年我国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所占比例分别为0.8%、4.7%、37%和57.5%,他们在科学活动中仍然主要使用中文,因此,需要更多、更有价值的中文科技期刊为我国科技人员从事的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39],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总书记的期待,也是国人的期待,更是办刊人的期待。

9 结语

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到跨进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都是期刊办刊人依靠自身优势、发挥最大潜能、探索最佳办刊模式、砥砺奋进地助力创新的结果。办好高校学报首先在于资金的投入;其次在于主编、编委、编辑等办刊人员集激情、见识、水平、活力于一身,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以创新度为筛选尺度精准选稿。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198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以综合评价总分84.7分位列第34位;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198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以综合评价总分88.2分位列第20位;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以综合评价总分91.9分位列第9位,蝉联了“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排名高于中国矿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实现了“助创新、创一流、扬校名”的办刊目标。

政策导向对学术繁荣有直接、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尤其体现在对SCI收录论文的作者给予高额奖励方面。今后对SCI收录论文进行的绩效评定与奖励应深化为根据论文发表后引用情况进行绩效评定与奖励,论文的引用数量映衬了论文质量,体现了给予他人借鉴的独特的知识贡献;奖励宜改为提供科研经费资助。

对于论文评审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对论文发表的激励政策延伸到论文的评审工作中,只有鼓励专家学者高质量、快捷地完成论文评审工作,我国主办的学术期刊才能实现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1] 刘雪立. 全球性SCI 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5-190.

[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7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1.

[3] 盖双双,刘雪立,张诗乐,等. 我国高影响力论文产出现状及国际地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03-110.

[4] 刘则渊,梁永霞. SCI的科研管理功能[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63-67.

[5] 钱振华,崔馨. 中国科学家的分层及异化现象——以屠呦呦获奖为观照点的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67-83.

[6] 高四维,叶铁桥. 《自然》和《科学》杂志回应指责时承认影响因子已扭曲科研本意[N]. 中国青年报,2013-12-20(8).

[7] 龚放,曲铭峰. 南京大学个案: SCI引入评价体系对中国大陆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J]. 高等理科教育,2010(3):4-17.

[8] 李志文,钟瑞军. 奖金激励与学术成果——来自浙江大学SCI论文奖励效果的证据[J]. 管理工程学报,2013,27(2):220-226.

[9] 柳卸林,赵捷. 影响中国SCI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因素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3(10):87-94.

[10]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26-27.

[1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5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26-27.

[1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6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1-3.

[1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7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1-3.

[14] 陈培颖,陈倩,李娜,等. 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的调研——基于国内自动化领域作者群和评审专家群[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3-9.

[15] 姚志昌,曹召丹,郑雪萍,等. 入选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特征分析与持续影响力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862-870.

[16] 常唯,曹会聪,曹金,等. 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0-17.

[17] 程维红,任胜利. 世界主要国家SCI论文的OA发表费用调查[J]. 科学通报,2016,61(26):2861-2868.

[18] 丁佐奇. OA对论文影响力的作用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515-520.

[19] 王善平. “SCI核心期刊”政策推进还是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J]. 科技导报,2011,29(28):15-19.

[20] 熊丙奇. “论文崇拜”撑不起世界科技强国[J]. 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3(4):25.

[21] 王善平. SCI统计数据与真相之间的差距[J]. 科学,2013,65(1):36-41.

[22] 王元地,李粒,胡谍. 创新的经济属性及其认知框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47-52.

[23] 王国栋,郑琰燚,张月红,等. 学报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38-1241.

[24] 刘明寿. 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 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25] 乔家君. 中国高校学报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高校学报诞生110周年的总结与思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6):128-136.

[26] 董策,俞良军,陈辉. 如何办好中文SCI期刊——以《岩石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553-558.

[27] 黄明睿. 载文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49-757.

[28] 游苏宁. 把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科技期刊编辑的时代使命[J]. 编辑学报,2017,29(1):1-4.

[29]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版)[M].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2:63-69.

[30]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版)[M].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3:61-67.

[31]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M].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4:61-67.

[32]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版)[M].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5:63-69.

[33]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版)[M].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6:65-69.

[34]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7版)[M].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7:65-69.

[35] 姚志昌,雷萌, 张贵芬,等. 高校学报载文特征对文献指标影响的量化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535-541.

[36] 王善平.“SCI核心期刊”政策推进还是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J]. 科技导报,2011,29(28):15-19.

[37] 游苏宁. 不忘初心 行稳致远[J]. 编辑学报,2016,28(4):307-308.

[38] 许晓阳,马峥,顾洺玮.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1期绩效分析——以SCI收录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1071-1077.

[39] 习近平.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6-06-11)[2017-10-27].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8350.shtm.

猜你喜欢
办刊科技期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